薪火相传铸华章
作品映人品 真诚写人生—为谢吉恒新作《赓续精神血脉记忆》作序
文/迟桂友(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喜闻谢老新作--《赓续精神血脉记忆》历经春秋三载,呕心竭力,倾情创作,即将杀青付梓。我作为与谢老相识多年的老友,一是对谢老在耄耋之年尚有新作问世拍手喝彩;二是读《赓续精神血脉记忆》时,始终为崇高而感动,被美好而润泽。在手难释卷之时,写下几点感悟,姑且为谢老新作助兴,亦为写给《赓续精神血脉记忆》的序。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谢老以其四十余年记者+作家的创作实践证明,他既是一位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使者,又是一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粹文人,更是一位紧跟时代潮流,传承红色精神,讲好钢铁故事的红色作家。一部新中国的文化史,就是像谢老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创作史,《赓续精神血脉记忆》就是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的又一部供后人学习研读的力作。
一、作品乃是一个作家安身立命之本。谢老正式踏入文学创作的门槛的时间,从他担任《中国冶金报》河北记者站站长之初开始的。那时的河北,南有武安,北有迁安,钢铁行业正处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机。谢老围着燕山、太行转,踏遍燕赵大地的大小钢厂、矿山,为钢铁人立传,写钢铁人故事,文思泉涌,激情四射,一发而不可收。撰写报告文学、散文、通讯、调查报告等类文章数百篇。其中,2000年采写的报告文学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业协会奖,历届获奖作品汇编成《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或《中华大地》期刊发表。散文作品《白云山赏太行菊传奇》获“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冠军”,受到时任《中国冶金报社》社长陈玉千的关注与支持。出版专著《燕赵儿女走进人民大会堂》《丝路采风随笔》《新时代风采》《汗水智慧铸丰碑》《难以磨灭的记忆》《走进红松的故乡》《作家文化交流散记》等十余部作品,为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因其在文学创作、汉语文化交流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被世界汉语作协聘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
即将出版的《赓续精神血脉记忆》一书共分三章,既有历史烙印的精神谱系、又有作者的亲身游历、再辅以文化交流的美好记忆。整体看,此书有三大特色不容错过。
一是贯穿其中的建党精神、黄埔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10多种精神谱系,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国立业、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胜利的精神之基、动力之源、立国之本。本书以精神谱系为依托,立足钢铁业,唱响“钢铁主角”, 厚植家国情怀,讲好钢铁人故事,其钢铁精神可佳,钢铁气质可颂。
二是谢老遵循“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古训,以书香传承钢铁文化,以“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徐霞客精神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的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60多处文物古迹和著名景点,写出《读霞客游记 扬霞客精神》《津西的人间烟火气》等名篇。
三是文化交流,晚霞生辉,展现一位永远不退休的记者、作家的风采。从谢老的晚年文学情结到剪纸、年味、记忆中的文学老师的点滴记录,细节真实感人,情文并茂,给读者带来启迪。
总之,入书《赓续精神血脉记忆》作品兼有钢铁元素+文学元素,融思想性、学术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二、人品乃是作品质优文美的“试金石”。
谢老从青年时任部队通讯报道员,到成长为行业知名记者、作家,尤其到晚年,喜获世界汉语作协颁发“鲁迅文学杯”“茅盾文学杯”奖,文友祝贺他大器晚成,称其“老来得志!”“老来红!”,谢老在愉悦之时,更懂得作家既是丰碑,又是高墙,越是成功之时,越要坚守那份责任与初心。
谢老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在充满艰辛苦涩的圆梦路上,专心致志,矢志不渝。他注重写作从微小细节入手,领悟勤、德、诚三字的精髓,人品、作品匹配,内外兼修,不断精进自己。他在人生的每一次关键节点,都把文学准确定位在自己的人生追求制高点上。无论是就读于包头师范,还是在部队当报道员;无论成为《内蒙古日报》骨干通讯员,还是复员后主动要求到包钢工地当电焊工,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被聘为中国冶金报社记者、记者站长,他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奠定作家梦想根基,吸收百家之长,刻苦练笔写作,积累作家足够实力扎实迈进,再向文艺高峰路上持续攀爬,在谢老身后那一串串傲人足迹,镌刻着一部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圆作家之梦的奋斗历史。谢老自我庆幸“遇良师、得益友、握良机”皆有之,可是这三大幸事哪一件不是谢老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创作才得到的回报呢?他给自己立下写作规矩:先感动自己再构思、先与主人公心灵沟通再动笔,而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还要把责任担当贯穿始终。所以,当我们拜读他的作品时,不经意间总会感觉到质朴文字下的扎实和细节描述中的精准,塑造英雄形象既不拔高又不臆断,在娓娓道来中刹那间矗立起标杆典范。
三、真诚体现于每一次关键人生过往。
与谢老交往,你会忘记年龄、忘记职业、忘记身份,一切都在谢老的真诚中融为平等平视的挚友,唯其真,他交到社会各阶层的真朋友,有其真,他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提其真,他形象诠释了人间大爱。
首先,他的真诚体现于感恩。他特别感恩《中国冶金报》副刊、期刊杂志、图书出版这3个平台,因为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三个平台上发表的。他曾说:“离开中国冶金报社这个平台,我将一事无成”。
其次,他的真诚体现于朋友情。四十八年前,他亲历投入抗震救灾、聆听学习时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荣立中央军委“集体一等功”抗震救灾的光辉事迹。四十八年后,谢老手挽年近九旬的李老出现在唐山地震纪念馆,为路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师生讲述着当年故事。两位老人既是亲历者,又是全过程的记录者、施救者,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谢老的同事侯宪台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2年他妻子突发疾病,成了植物人,是谢老火速向报社领导汇报,动员报社全体同仁为其捐款献爱心。
第三,他的真诚体现接地气、沉浸式体验。他支持关心同仁侯宪台撰写《一面永不退色的红旗——马万水精神培育的英雄群体》这篇报告文学,采访了30多位人物,积累了10万字的采访资料。他写瘦西湖船娘:“举止优雅,简练素美的打扮,时而唱起软语细长的歌谣,给人妩媚之感。每快到一个景点,放慢速度,船娘用一根竹竿撑船,使劲一撑,竹竿一弯,身体靠上着力,臀部腰部的曲线和竹竿的曲线,配合异常匀称协调,为游人增添了愉悦美感”,细腻的观察,精准的描述,船娘的一举一动,皆在眼前,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纸上。
我与谢老同饮五龙水,共沐齐鲁风。多年交往,对谢老的人品、作品敬佩之极,历久弥足珍贵。衷心祝愿谢老永葆革命青春,永葆创作激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中国钢铁人精神,不断推出新篇佳作以飨读者。
(迟桂友,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2025年夏于石家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