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歌散文专辑(一)
我和母亲的合影
文/敖歌
记得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亲人记得你,你的灵魂就不会消散,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忘记你。
我刚刚收拾书房时又看见了这张照片。
蓝色的大海边,母亲坐在海边的是石头上。我站在母亲的身边。母亲满脸都是幸福的微笑。我手扶在母亲的肩上。我们深情的眺望着大海。照片上的时间是2002年10月8号。那是我和母亲在山东日照海边的合影。
我端详了照片很久很久。泪水情不自禁溢出了我的眼眶。我任凭泪水流淌,往事历历在目。可是母亲呢?她离开我已经16年了。十六年的光阴流转速可惊,我也变老了。在变老的过程,我越来越能懂得母亲一生的艰辛。
我们家在豫南山沟的一个小山村里。
贫穷落后,吃不饱穿不暖,脸朝黄土背朝天。是那时的标配。可是母亲,勤劳善良贤惠,她吃尽了世界上所有的苦。
记忆中,每天母亲都早早起床,干家务,喂养家畜家禽。然后下地。她的肩上不是水桶就是粪桶,放下镰刀又去挑柴火。记得八八年夏天暑假,每天母亲带着我,拿着蛇皮编织袋,满山沟满山沟的打猪草。那时养猪是我们一家人的希望。我们好不容易把两头猪养到100多斤,突然一天猪得了猪瘟病,一夜之间两头大肥猪都死了。母亲难过极了。但是她不认输。我们把大肥猪掩埋后,第二天她又领着我去邻村,赊账购买别人家的小猪仔。
一切又从头开始。
第二年把养肥的两头猪卖掉,供我们生活费。就这样她辛辛苦苦把我们兄妹四人养大供我们读书。2000年后,我们都工作了,把她接到郑州,她还是起早搭晚的捡矿泉水瓶卖废品。她有一个梦想,就是想攒钱买一间属于她的小房子。她从不抱怨,默默的守候这个家。因常年辛勤劳作,母亲积劳成疾。2009年的冬天,冬月30日,雪花飞舞的日子里,不到70岁的母亲离开了我们。
(记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里说,善良人离开上苍会飘起雪花。)
2002年,单位组织去日照游玩,我带上母亲。那是她第一次看见大海,记得当时母亲兴奋的像个孩子。因为我还带着我五六岁的孩子。一路上我并没有仔细照顾她。现在每每想起,总是惭愧后悔。
那可是母亲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看见大海。。。我怨自己为何不是贾玲,可是我的母亲就是成千上万的李焕英中的一员。她的名字叫余兰芬——静静的守候在那片她生活了几十年的豫南大地的山岗上。
时间,世界上最残忍的是时间。它改变了一切。
我和母亲的很多合影都已经泛黄。我们母女的一生终将越走越远。但是在那遥远的记忆中,除了温暖就是爱。这种温暖和爱流淌在我的血液中,刻在我的骨子里,传统美德代代相承。
母亲,亲爱的妈妈,照片虽然泛黄,可您对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消失。您的灵魂永远不会消散。
2025年6月11号
紫薇花开
文/敖歌
清晨我在迎宾路上慢跑,脚步被一树繁花倏然挽留。那是一棵紫薇,千万朵淡紫红的花正纵情怒放,引得蜂蝶萦绕,在晨光中织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热闹。我不由驻足,细细观赏。
这树约有三四米高,想是历经了岁月。灰褐色的树皮光滑,枝干虬曲盘旋,小枝纤细伸展,托起一片片椭圆形的绿叶。此刻,绿叶都成了背景,主角是那密密匝匝、淡紫红的花簇。小蜜蜂在花间奔忙,嗡嗡声仿佛是生命的低语。我踮起脚尖,将蓝天、虬枝、繁花与忙碌的精灵一同纳入镜头。晨风拂过,花枝摇曳生姿,那份自然、宁静与蓬勃的美好,瞬间沁入心脾。
[图片 167.jpg]
车流在身后的马路上喧嚣而过。她却浑然不顾,兀自摇曳,兀自盛放,兀自招蜂引蝶,仿佛周遭的纷扰与她无关,只专注于完成这夏日的绚烂使命。
回忆起迎宾大道2020年改造时,曾遍植紫薇。奈何人工移栽时伤害太重,大多未能成活,侥幸存活的也多半蔫蔫不振,三五年过去,元气仍未恢复,难见蓬勃之态。唯有眼前这一棵,是个倔强的例外。
“紫薇”,这名字本身便引人遐思,令人联想到紫微星与古老的紫微斗数。我百度一下,果然,其名正源于北极紫微星,被视为“紫气东来”的祥瑞象征,寓意福泽降临。它不仅是财富的化身,更曾与仕途政治紧密相连——唐代中书省改名“紫薇省”,中书令尊称“紫薇令”,赋予她“官样花”的雅号。她亦是生命力与绵长传承的象征,别名“百日红”,花期悠长;寿数可达数百年,依旧繁花满树,被视为健康长寿、世代不息的美好寄托。
这暗合了中国人“取向比类”、“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此刻,我惊叹于紫薇自然之美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大自然那蕴藏于静默中的磅礴伟力。
在这个干旱炎热的盛夏,人们行色匆匆,将自己囚于飞驰的汽车或恒温的空调房间里,享用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片刻“舒适”。又有几人,肯顺应日月星辰的指引,让身心与自然节律共鸣?又有几人,愿意停下脚步,抬头看看澄澈的蓝天、流动的白云,俯身细赏一棵树、一朵花、一只采蜜的小蜜蜂?
而这株紫薇,在经历移栽的创伤后,全凭自身那顽强的意志,将根深深扎入大地,贪婪地汲取着夏日的阳光与雨露,终将生命绽放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不顾。
她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启示:莫要辜负了这夏日阳光的慷慨馈赠。愿我们也能如她一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热烈而真实地活着,让生命怒放,不留遗憾地走向岁月的深处。
我深爱着这一树在夏风中摇曳怒放的紫薇。
2025年6月13日
结婚吧
文/敖歌
“男有份,女有归。”
上周末,去周口项城参加大学同学儿子的婚礼,感触良多。
新娘来自山西大同,美丽动人;新郎俊朗阳光。更动人的,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主婚人介绍,两人于2020年因研究生报考相识于网络,历经五年爱情长跑,最终双双选择在郑州成家立业。新娘不仅美丽,更显露出一种沉静的智慧。婚礼全程,每当她与新郎目光交汇,笑意便如春水般盈盈荡漾,那份满溢的幸福与爱意,极具感染力。虽因路途遥远,新娘家人未能亲临婚礼,唯有伴娘相伴左右,但她脸上洋溢的幸福甜蜜未曾有丝毫褪色。她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这份笃定与选择,正是她智慧的明证——她清晰地知晓自己生命所求。
“父母讲话”环节,更是催人泪下。老同学走上台,紧张、激动,几次忘词,不得不两次掏出讲稿。那憨憨的神态,结结巴巴的真诚,远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更直击人心。
眼前这位鬓角染霜、发丝稀疏、身形已难复当年挺拔的父亲,依稀还是记忆中那个俊朗青年。时光的刻刀雕琢了容颜,但这一切,都在帅气的新郎那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的告白中,显得微不足道。那一刻,不仅台上父母热泪盈眶,台下的我们亦为之动容。
生命的传承在这一刻具象化,生命的意义在这一刻被诠释。是的,生命的意义不正是到这个人世间来寻找爱和被爱的吗?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
人类习俗变迁不息,但爱情与婚姻,这古老而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存在,便生生不息。诚然,当下许多年轻人对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似乎变得谨慎甚至疏离。这或许源于时代思潮的多元,也映射出个体选择的复杂考量。毕竟,两个独立个体,成长不同的家庭背景,携手共建一个新家庭,其中需要的远不止炽热的爱情,更有沉甸甸的责任、相互的包容、长久的磨合与坚定的承诺。若论单身与婚姻的利弊权衡,或许各有千秋。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若能拥有一位相知相守的伴侣,彼此倾听,分享悲欢,这本身便是生命赋予的莫大慰藉与乐趣。
天大地大,男孩女孩们啊,莫要辜负了这生命之花盛放的时节,莫要虚度了热烈如火的盛夏年华。纵然人生难免万般无奈,也请心怀希冀,积极向前,去寻觅、去拥抱那属于自己的百分之一的温暖与光亮。
男孩女孩,花开时节,结婚吧!
2025/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