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载岁 翰墨承情
——读杨庆华《静悟流年》有感 (上)
铁13师二代 陶玲
7月的福州酷热炙人,每到夜晚,在屋里憋了一天的居民便到江滨散步纳凉,三五成群,有说有笑。闽江之水波光粼粼,两岸灯光五彩斑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因高温缘故,虽已入夜,沿江大道树上的知了还是呜叫不停,可能累了一天,似乎声音比白天沙哑了些许,断断续续有一声没一声的,听着着实有点烦人。

近日,收到杨庆华老师寄来的《静悟流年》一书。打开包裹,浅绿色的封面赏心悦目,尚未启卷已然神往。但见远山如黛飞雁踱峰,近水悠悠一叶轻舟独行,乾坤之间一轮硕大的浅色红日悬在山巅,宛若远古的金轮,意境旷达悠远、宁静素雅,仿佛江面吹来的一股凉风,叫人心旷神怡。
翻开书页,一帧帧昔日的老照片在古朴典雅的回纹边框里静静地述说时光的悠长;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故事从纸韵墨香中款款走出组成岁月的长歌。本是夏日炎炎,却如身置初秋……微风习习带来几片落叶,嬉闹玩耍、读书学习……就这样,慢慢地长大,遇见了同学,遇见了老师,遇见了战友,遇见了所有人……于是有了这一本散发着自然芬芳与情感气息的浅绿色的故事……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主人翁的故事里,静静地跟着文字,去追逐、欣赏那细腻、生动、质朴、纯真、感人的情节。
书中,有让人羡慕的历史老师,文革中竟敢教“封资修”,有作者读错字被老师纠正后,还在云里雾里的可爱——“历史老师李化鹏”;有修护堤坝中,堤上喝水堤下提裤子扇风,解决了毛裤烧腿烧裆的趣事——“挑堤在杨集”;有到多宝赶集,午餐大家一起吃饭,一同学出了粮票。“第二天他妈妈要他把粮票收回去,我们一一照付了,心里不是个滋味”的真实——“第一次赶集”;有写访贫问苦记时,同学的一字点拨,作文被收入成果奖的喜悦和由此而生的对写作的信心——“访贫问苦”。
“‘九大’的日子”里,小伙伴们上街游行庆祝,有个邻居的孩子居然喊错了口号,杨庆华轻描淡写,说把那同学自己也吓坏了。这突发的意外,急转的笔锋,让我笑得喷饭。而之后的处理意见,杨庆华老师检讨自己的跟风“少了些包容,多了些冲动”。“沙洋的日子”里,新民信中的诗,那么稚嫩,质朴,却是至真至诚的肺腑之言,是千金不买的手足情,读罢感动不已,笑中带泪,泪眼婆娑。
读过“结义的日子”和“遍历人间真苦恼,用尽母爱感吾心”,我好奇那拜把兄弟白一民同学后来是否找到了;部队离开后,杨妈是否一直牵挂她这“儿子”。
“巴山秋雨夜,军旅家书情。”开篇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结尾深刻感悟,教人向善;“犹记巴山受教时”对人生路上的一个警醒,在“于我而言,了却那桩偿还不了的心债的唯一,大概就是小心的积累坦诚与豁达了”的领悟之后,是“就算错过了夕阳,也能钓起一片月色和星光”的释怀;“我在掌子面的流年”京通线庙宫隧道掌子面塌方,众战友用双手扒土救人,被救出的战友一口门牙全被砸掉,满脸血肉模糊,疼痛难忍,请求老兵们反复哼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直到鼾声响起。现代人无法想象这种单纯的精神和信仰之力量。

读着读着,心里有了想记录下来的感触和感动,开始做起了笔记。随着翻页越来越多,读的速度越来越慢。有趣的地方反复回味,笑了一遍又一遍;有感悟之处停下再看看,忍不住感慨作者写得真好,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岂不该如此吗?每个故事不长,很简单,却很吸引人,足够读者去慢慢咀嚼品味,去与作者一起理解和领悟其中真谛。
杨庆华老师的那一帮子同学虽然玩得野,但玩得有水平,装半导体、铸皮带扣、制土手枪,多是一些考量智力的活,不得不佩服他那般小伙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们的校园时光,是青春无悔的纯真,是初出茅庐的无畏,是海阔天高任鸟飞的自信。青涩的年华,质朴而纯真,充满生命的活力。
“军旅岁月”篇通过湘渝、京通线上的经历,记叙对老战友、老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首长等人的回忆和对老部队的眷恋,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的战友情谊、暖心的领导关爱,更奔涌着绵长隽永的感恩之情。“山那边松树”“我在掌子面的流年”“我的连长张永治”叫人感动落泪;“成长的困惑与烦恼”“巴山深处映山红”“虹起雨翻晴,霓散醉巴山”叫人过目难忘,一股暖流滋润心头。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孟母断机教子。书中还处处可见母亲的谆谆教诲,教人善良、豁达、善解人意。
点点滴滴,读者在一段段不长的回忆录里,始终能感知作者温婉细腻行云流水的笔墨以及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霁月光风赤诚善良、重情重义知恩感恩的品德。也可以遇上读者过去的自己,看到人生一步一蹒跚的成长过程,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看完第二篇,再回头重温本书的“序”,特别有感于范洪先生所言:“庆华的文字婉约细腻,生动洒脱”,“在庆华笔下,总能描绘出人性的光辉,他总在感受并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
2025.08.01
槛外人 202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