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血鉴罗经
崇祯十二年谷雨夜,孟家祠堂的青铜古镜突然裂开三道纹。
十五岁的孟青阳看着镜中倒影——父亲被按在祖宗牌位前,锦衣卫的绣春刀映着跳动的火光。那方传承七代的鎏金罗盘在青石板上碎成八瓣,天池中的磁针竟垂直立起,在血泊中微微颤动。
"孟天罡!"为首的锦衣卫百户靴尖碾着罗盘碎片,"刘公公要的不仅是《地脉图》,还有你们孟家辨龙认穴的瞳术!"
父亲突然仰天大笑,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孟青阳看见父亲被反剪的双手在背后结了个奇怪的手印——那是堪舆术中"指地成钢"的秘传指诀。
"告诉刘若愚..."父亲的声音突然低如耳语,"景山那穴'土润而不泽',他埋的鎏金匣子..."刀光闪过时,父亲的头颅正滚到孟青阳藏身的供桌下,双目圆睁着望向裂开的古镜。
镜中忽然映出菜园井台。孟青阳想起午时父亲反常地让他反复背诵:"土山石穴,必得似土非土之石..."当时井台边的蚂蚁正排成奇怪的卦象。
---
第二章 玉琮生烟
六年后的扬州暮春,二十四桥的月色浸着琼花香气。
孟青阳在醉仙楼角落擦拭罗盘。这新制的"三才盘"暗藏玄机——天池用陨铁淬炼,地盘嵌着七枚前朝铜钱,人盘则刻满密文。说书人正讲到崇祯帝掘开景山老槐,他突然捏碎茶盏。
"公子可知'五色土'最忌何种气象?"邻座戴面纱的女子指尖蘸茶,在桌面画出《地脉图》中的"石穴"符。她腕间玉镯碰着青瓷盏,发出清越的声响。
孟青阳的罗盘人盘突然自转半周。他瞳孔微缩——这女子画的竟是孟家秘传的"望气符",最后一笔该用朱砂点晴,她却咬破指尖滴了滴血。
"柳含烟。"女子掀起面纱一角,右颊疤痕在烛光下像道未愈的剑伤,"三日前有个抱着浑天仪的姑娘,在瓜洲渡口吟着'裁肪切玉'..."
夜风穿堂而过,她腰间玉琮突然发出蜂鸣。孟青阳看见琮体内游动着金丝,正是《地脉图》记载的"龙脑砂"异象。父亲说过,这种产自苗疆深山的五色砂,只生长在"龙蜕"之地。
---
第三章 雷纹土胆
武夷山腹地的晨雾泛着诡异的青紫色。
柳含烟用银簪挑开岩缝中的土层:"你看这'土胆'。"簪尖挑起的土块剖面,竟呈现出细密的雷纹,在阳光下泛着七彩晕光,"石中有锁子纹者,必是'龙眠'之所。"
孟青阳的罗盘天池突然结出霜花。三丈外的断崖上,几株血藤缠绕着半截石碑,碑文正是父亲笔记里提过的"禹馀粮"三字。但更令他在意的是藤蔓间闪烁的银光——那是妹妹发辫上的苗银铃铛。
"且慢!"柳含烟玉琮突然炸裂,飞溅的碎片在空中凝成星图,"这是'人柱'局!"她扯住孟青阳衣袖时,崖下传来妹妹的歌声,调子却是孟家祖传的《辨龙诀》:
"...
土穴金纹现
石胆玉光寒
谁解五色意
..."
歌声戛然而止。孟青阳怀中的《地脉图》突然发烫,羊皮卷上浮现出血色山路,终点竟是个青铜鼎图案——与父亲临终时用血画在井台上的完全一致。
崖下雾气突然翻涌如沸。戴着银面具的苗女从雾中走出,手中铜镜赫然是孟家祠堂那面裂开的古镜:"汉家郎,你妹妹正在煮'龙髓茶'..."她镜面一转,映出的竟是紫禁城奉先殿的琉璃顶。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