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长江天险自古是南北交通的障碍,千百年来,滾滚东去的大江束缚了两岸人们往来的自由。
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选择相对窄、浅、平缓的江段,用树干或竹筏等载人载物渡过长江,实现两岸间的交流而形成了原始渡口。重庆奉节、湖北秭归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表明渡江活动至少始于6,000年前。
随后,他们又采用架设浮桥,打造木船等方式,保障两岸人员的往来。“民间船家”、“私人渡船”、“渡口文化”等说法、概念也应运而生。尔后,官府对渡口、渡船等进行管理或规范,以确保军队和公差人员通行,因此,又有了“官渡”“民渡”之分。
所谓官渡,就是官府设立的渡船渡口,为满足官府公差人员和军队往来而设;民渡,即民众自己组成的渡船渡口,费用由私人承担(不收费的渡口又叫“义渡”)。
说到这里,我们应搞清楚两个概念:渡口与码头。
渡口,有船或筏子摆渡的地方,是直接解决两岸人员往来的关口。
码头,在江河沿岸及港湾内,有供停船时装卸货物和乘客上下的建筑,如趸船。
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渡口早于码头,或者说先有渡口,随着发展需要,人们在适当处建立码头,便于船舶往来和乘客上下,以及货物储存,等等。
二、弥陀古渡
弥陀渡岸上大佛寺 (楊世华摄)
泸州所辖的弥陀岩、神臂山,位于长江干道上,分立南北两岸。从这里去泸州,按民间传统说法水路120华里,陆路60华里;下距合江30公里,距重庆200公里,是岷江、金沙江、沱江、永宁河等水系东下重庆的咽喉之地。
为何选择弥陀设渡口,这与“泸州——合江”这一带神奇的江段有关。
神臂山三面临江,与对岸的弥陀岩隔江相对,江面宽阔1000余米。
弥陀岩在南岸一侧。其下游数十公尺,江中巨石如梁,高出江面近6米,长约700余公尺,俗称“九条龙”。九条龙上端(头部),有一小缺口(传为龙的颈部),宽约20米,人们称为“小灌口”。九条龙下端(传为龙尾),是一大缺口,宽约200米,人们称为“大灌口”。枯水季节,人、车可在“龙”身上行走。洪水一到,大江之水疯狂涌入大、小灌口,波浪滔天,吼声如雷,周围十里八乡也能听到其吼声,让人闻之胆寒。
吼声如雷大灌口(引自网络)
旧时,在大、小灌口入口处大江中,分别矗立着一礅巨石,状如肥猪儿和青蛙,人们为其取名“青蛙石”(大灌口)和“猪儿石”(小灌口)。九条龙横亘江中,本就惊险无比,恰在入口处又矗立一“猪”一“蛙”,这不是险上添险,险象环生了吗?所以,船家一提“灌口滩”,即如惊弓之鸟,神色骤变。新中国成立后,从6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安排治理这些险滩恶水;弥陀江段,首先清除的就是青蛙石和猪儿石,然后在大、小灌口筑堤拦水,终使险情大大减缓。)
在大、小灌口巨大水流冲击下,灌口内形成一大水凼(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古八景之一“鱼入龙窝”。鱼入龙窝南面有一大沙湾,人们称为“沱湾”。紧邻大灌口东面江心有一长约2公里的沙洲,人们叫它“大中坝”,这就是蒙宋之战时的宋军水寨(水军基地)。
大中坝以北是长江主航道,船舶上下行的必经之路。大中坝南面是与沱湾相连的“烟滩壕”,再南边是黄氏坝,古时的合江县城一一“济民市”(当地人称“华阳县”),东面不远处是“叉鱼碛”。
大中坝紧邻大灌口一端之北、神臂山以南的数百米江面上,又有一片高出江面一米多、长约一公里的砾石碛坝,人们叫它“秤杆碛”。
神臂嘴外秤杆碛(杨世华摄)
这个江中碛坝,又把本就窄窄的江面一分为二:靠神臂山一侧称“北漕”(也称“弯漕”),靠弥陀灌口滩一面称“南漕”。长江未疏浚前,北漕水深浪急,但终年可通航;南漕枯水季节水势浅缓,但不能行船。(再往下游一公里左右即为新建的“神臂城大桥”。而今,南漕成为主航道,无论逆水还是顺水之船,均从南漕通行。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来并非戏言。世事变化,盛衰无常,自然界也懂天道法则,适时调整运行规律。)
与弥陀相对的神臂山在长江北岸。
从神臂嘴往东近十公里江段,险滩成串:秤杆碛、晒金滩、万人坟、梨子嘴、大桃烛(地方志书写作“大涛触”)、寡妇漕、小桃烛(地方志书写作“小涛触”)等。北漕江面仅有100余米宽,而实际航道只有40余米,漕内水流似箭,每秒可达5米余。
神臂山、弥陀岩长江段,江石林立,水情复杂,滩碛相连,船在此中行,险象环生。据《合江志》载:“岁坏舟以数十百计,溺人数倍”,让人谈滩碛色变。
滩、碛者何?
滩:江、河、湖、海中时隐时现的乱石急流处。它有几个标志:比岸低的地方;水深淹没,水浅露出;多乱石的地方。人们常说的河滩、海滩是也。弥陀灌口滩,即为长江上游著名的险滩之最。
碛:即碛坝,江河中,由沙石堆积而成的浅坝或岛屿,通常是由于河流的水流速度变化、水中携带的沙石沉淀堆积而成。神臂山、弥陀岩江段,有四个较大的碛坝:梭子碛(焦滩至神臂城西)、麦子碛(镇子上江段)、秤杆碛(神臂嘴)、叉鱼碛(大中坝尾)。碛,最易破坏船底、使船只搁浅。
除此之外,此江段更神奇的是有一带回流(船家称为“西流”)。笔者以为,这是江心主流(直流)向南岸方向奔涌时,遇九条龙巨大石梁阻挡而反弹回的现象。江底水流受阻、反弹而产生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水泡花和漩涡(船家统称为“泡”)。这一大片西流,随着水位的上涨而不断加宽加大,回流速度也随水势大小而变快慢。
因灌口滩巨石梁阻挡而形成的西流,直达弥陀码头上游和神臂嘴江岸。传说灌口滩江底有一株水莲花,人们将这一片西流也叫“莲花泡”一一名称寓义“美好”,寄托“超度”。
灌口滩前“西流”(杨世华摄)
两岸间这一巨大“西流”,有三个大的漩涡。若从第一个漩涡穿行,船就被卷入西流漩涡旋转,就是人们说的“转圈圈”或“打转转”,始终不得通过。若直接穿第三个“泡”(漩涡),则船就被卷入“主流”,劫难来临一一难逃滚入灌口的灭顶之灾。唯有绕过第二个“泡”(漩涡)尾部,并立即将船调舵向北,望着神臂山方向从“西流”边上穿行,拚全力划浆,方可平安过境。
“船过弥陀岩,犹闯鬼门关,十船滚滩九船翻,船家呼救恸九天”。这则民谣,在弥陀、神臂城一带流传了千百年,船工们的惊恐与辛酸也延续了不知多少代。特别是大桃烛滩,千百年来,不知发生过多少船毁人亡的悲剧。
清嘉庆版《直隶泸州志》载:“孙世芳,崇义乡人,弟世端,兄弟俱好善。道光戊申(1828)夏日,偶过弥陀场东磨子岭,踞石小憇,俯视滩口,波涛万状,七船衔尾东下,相继沉没。世芳恻然,谓世端曰:滩之险,九条龙石梁也。横亘江心,怒涛无路可泄,舟过此滩幸免。毁家凿之,如何!世端曰:计诚善,弟当助力成之。具呈泸州,合江立案。鸠工数百人,兄弟亲往督视,寒暑无间,捐资二万余金,竭精毕力至七年。口遂通,水势杀而舟少没,家以中落。” 泸合官绅请大府以“利济群生”四个大字,刻诸九条龙石壁,舟过其下则见焉。这,是对孙世芳、孙世端兄弟捐资督工凿石义举的最高奖赏和最恒久的肯定!

摩崖石刻“利济群生”
(据地方史料翻拍)
“利济群生”四字,迄今仍在弥陀灌口滩(小)九条龙石壁上亲晰可见。“利济”,救济、施恩泽;“群生”,即众生,一切生命。孙氏兄弟施恩泽于众生的博爱精神,将世代传扬,福泽永恒!(拙文《泸州也有一个“孟姜女”》对此曾有介绍)
清光绪十七年(1891),官府根据无数惨痛教训和现实经验总结后,在神臂嘴最显眼位置镌刻警示语:“放船依近西流”六个大字,让江上往来船只,远远就能瞥见,用以指导船家按此提示,操纵船只安全过境。
“放船依近西流”,言简意赅,力重千钧,字字珠玑一一这是多少活鲜生命换来的真知灼见,蕴含深奥的行船学问。一旦悟透,照章行船,则可躲过劫难,获得劫后余生的欣喜。
“放船依近西流”, 这通摩崖石刻,似灯塔,指引船夫在江上稳重航行;“依近西流”,似佛家偈语,点化过往众生,找准人生航道,避险通关,超度涅槃!
摩崖石刻“”放船依近西流”
(杨世华摄)
神臂嘴——弥陀下游往东近十里范围内根本不能横江摆渡,因此自古以来无渡口。
三、弥陀,何处渡我?
古人何时得启示,把渡口设在了离灌口滩很近的弥陀,也许得问岸边岩上的大佛寺。

弥陀码头大佛寺一一菩萨颔首
(王伟摄)
菩萨颔首:千载以来,从弥陀去神臂城,或从神臂城到弥陀,必须坐木船可得渡,抵达彼岸。
洪水来到灌口滩(据网络)
弥陀渡口,究竟最早何时开渡?文献无记载。泸州、合江秦时已设县,有秦简可证。连接两个千年县治的两百里河段,千古险滩的上游下游必有若干古渡、码头、驿站供舟子、商旅、官家、征夫、乡民凄惶奔走于风雨晨昏。
这一河段设渡却很重要。余以为,设渡的时间最迟当在宋代,理由如下:
宋代是古代泸州政治、经济、军事地位达到顶峰的时代。“西南要会”,这是宋徽宗为泸城“御笔”钦定,为省内其他城市绝无仅有。在四川的整体布局中,泸州仅次于成都,几乎又能与成都平列。正是在这段时间,泸州城市经济、交通、文化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跃而为长江上游的新兴都会城市,泸州从此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代,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以前,全国商税岁额10万贯以上的城市只有26个,泸州赫然居其中,在四川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足以证明泸州商业贸易繁荣在全国已有一席之地。(陈世松《重塑泸州宋城文化品牌,引领泸州城市创新发展》)
如此繁盛之地,商贸兴旺,人员往来平凡,渡口、码头应运而生,是自不待言之事。
从神臂山过大江,经南岸的弥陀岩、黄氏坝,可与纳溪、先市以及播州(今贵州遵义市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连接起来。古代形成的“泸合古道”在江南一侧,神臂城人上州下县都从弥陀上古道最为便捷。距此上下十公里左右无渡口,缘于此,弥陀渡口应运而生,这是地理环境、历史选择使然。
南宋后期,蒙宋战争爆发,南宋兵部侍郎余玠主政四川,为阻挡蒙古骑兵南下,他令泸州知府曹政大将泸州府迁治神臂山,修筑神臂城,屯兵聚粮,抵抗蒙古大军入侵。宋军设置三大水寨:余甘渡水寨(今沱江大桥上)、大中坝水寨(弥陀下游3公里)、石盘寨水寨(合江县城两江合流处)。三大水寨让“神臂嘴——弥陀岩”渡口更加繁忙、重要。
综上,无论地理环境、地质水文条件,还是政治、军事、经济的必要性,渡口设点于“神臂嘴——弥陀岩”势当必然。
四、弥陀,怎样渡我?
从水文地质来看,这一带相对灌口、中坝那一带,水势没那么凶险,相对安全。但如何把过河的人们安全送到彼岸,也需要船工有高超的技巧。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到“西流”这个概念,从上游而来的船舶要“依近西流”,方能渡过险滩。从弥陀往来神臂嘴又该如何操作呢?
除神臂嘴和灌口滩一带有强大的“西流”外,弥陀码头上游一公里的镇子上(地名)江段又有碛坝,人们称为“麦子碛”。碛坝尾直达弥陀码头外河心。于是,从油房湾苦竹溪处又形成一股“西流”(人称“支角水”)直达小灌口。此西流也据江水大小而变化,特别是洪水季节,人站在弥陀码头或油房湾江边,可见这股西流似射箭般直奔小灌口而去,令人忧惧。
“神臂嘴——弥陀”渡口,摆渡并不轻松,同样需要船工掌握技巧与惊涛骇浪周旋,方能将人、物安全运抵对岸。
船工们在湍流中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航道。
具体操作是:
枯水天,弥陀与神臂嘴间的摆渡,基本可以直接划对河。比如弥陀去神臂嘴,渡船从弥陀离岸后,往下游行约一、二百公尺,顺“莲花泡”直抵神臂嘴岸边。神臂嘴摆渡弥陀,也是从神臂嘴离岸后往上游行数十公尺至洛家滩(“公實生我”石刻处)向弥陀新油房湾划去,即可轻松到达弥陀码头。
洪水天,则不是这么简单。从弥陀去神臂城,船从弥陀离岸,要往上游逆行四、五公里到方碑(地名。牛角滩下),再向对岸神臂城西门奋力划船过江,抵达蛇盘龟石刻下游的“糖房”(地名)靠岸。从“糖房”返弥陀,向着新油房湾划去;经镇子上江段,要小心“跨”过麦子碛那股“西流”,才可安全抵达弥陀码头。
以上摆渡概述,是指旧时人工木船(3一5吨)渡江情形。
随着社会进步,江河疏浚,特别是进入机械化航运时代,“人定胜天”,渐成现实。“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逐渐取代人工操作,再凶险的滩碛也不再“威风八面”。
弥陀渡口,早在改革开放后期便实现了轮渡过江:安全、快捷、经济、舒适。
为进一步提升渡运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水上出行安全,近年,泸州海事局协调泸州通信管理部门,完成长江干线泸州段最大渡口一一弥陀渡口“江阳103号”轮可视化智能监控系统安装,标志着长江泸州段渡船智能化安全监管水平再上新台阶。
千年古渡,焕然一新。古渡弥陀,英姿勃发。
新建的弥陀码头(趸船)(据网络)
五、弥陀渡我:接漂、递漂
我敢打赌,当今之人,多数不知道接、递漂是啥意思,更不要说亲历亲见。
漂,漂泊、漂浮、漂移之意也,在这里有暂时停留的含义。旧时在一些水运要津之地,在无趸船接合行船(轮船)靠岸上下乘客、货物的情况下,吃水较深的大木船或轮船不能近岸停靠,只能暂停远离岸边的江中,另用渡船摆渡乘客、货物上船,叫“递漂”;渡船将轮船上的乘客、货物摆渡上岸,叫“接漂”。
民国时期,民营企业家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开辟了重庆至泸州航线,民生、民治、民保、民恒等轮船执航此线路。从那时起,弥陀这个点就开始了“接漂”“递漂”项目。泸州名特产“弥陀张氏风雪糕”(当时叫“玉兰片”),名扬武汉、香港等地,为购“玉兰片”,重庆至泸州客轮特地在弥陀码头也要短暂停留“接漂”“递漂”。
民生公司后,负责渝泸宜航运的是“四川省轮船公司”,简称“省轮司”,后改名“重庆轮船公司”,其长征号、红卫号(1一10号)负责客运,“工农号”负责货物拖运。其间仍保留着弥陀的“接漂”“递漂”客运。
弥陀,历为水上交通要津,古时曾为长江上游36大码头之一。民国年间,为征收上下水船税,民国政府于弥陀设立“水上警察局”。足显其要津地位。
1973年,省轮司在弥陀正式设趸船,标志着省轮司在弥陀设立码头,负责当地的客货运输。首任“站长”是军转干部李X清先生。他回忆,“我至今还记得:泸州一弥陀0.9元/人;弥陀一泸州1.2元/人;弥陀一合江0.5元/人,合江一弥陀0.8元/人;弥陀一重庆4.3元/人,重庆一弥陀6元/人……”。
“江阳103号”轮驶往神臂嘴(网络)
省轮弥陀趸船设立后,无论客源,还是货源均充足,且长盛不衰。
至此,“接漂”“递漂”退出历史舞台,这种“特产”,我们再难相遇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速公路陆续建成,其最大优势就是快捷。它一出现,就象一股强劲东风,将水运和普通公路运输几乎尽收囊中。在此背景下,省轮司弥陀趸船被迫拖回重庆。
六、古渡何处归
公元2013年6月14日至2013年12月24日“神臂嘴——弥陀”渡口发生自古以来的一次“停摆”,差点被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停摆,即“封渡”!
请听DeePseek介绍此事经过:
(一)停渡原因
1、安全管理与政策调整
2013年6月,泸州市为整合水上交通资源并提升安全标准,对长江四川段渡口进行大规模清理。弥陀渡口所在的合江县长江航运段被取消,仅保留中坝渡口(通行江中岛屿)。此次调整涉及停运一个汽车渡口、4个客渡渡口及多艘船舶。官方解释称停渡是“出于安全管理的需要”,尤其针对渡运能力不足、恶劣天气风险高等问题。
2、交通替代方案的实施
随着泸渝高速公路波司登大桥和康博大桥的通车,政府计划引导两岸车辆改由陆路通行,以解决“候渡时间长、洪水雾天影响大”的痛点。渡口功能被判定为“不再必要”,遂纳入撤销范围。
(二)停渡引发的不良后果
1、居民出行成本剧增
时间成本:原本乘船渡江仅需10分钟,停渡后需绕行福集镇(应为兆雅镇?一一笔者注),车程增至3小时以上。例如,市民骆x兰从泸州市回焦滩乡的家,耗时从1小时变为3小时。
经济负担:绕行需支付长途车费,而此前轮渡单程仅2元。
2、经济活动严重受阻
农产品运输困难:江北片区(焦滩乡等地)菜农、果农无法通过轮渡快速进城销售,政府被迫成立“果蔬协会”协调运输,但仍增加中间成本。
商户亏损:蔬菜批发商冯x莲的运输成本从轮渡250元/趟,飙升至包车700元/趟,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3、民生与社会情绪反弹
渡口是两岸数百年(应为“上千年”?一一笔者)通商、探亲、赶集的核心通道,停渡后民间要求复航的呼声高涨。复航当日,数百民众放鞭炮庆祝,“比过年还热闹”,足见民生依赖之深。
尽管政府新增了合江至江北客运线路,但农村公路覆盖率低,无法完全替代轮渡的便捷性。
4、资源闲置与后续调整
停渡期间,渡船仅能维护闲置,船长吴x华等从业人员被迫转岗。半年后因民众强烈诉求,政府重新评估并恢复通航,但性质改为公益性的“交通便民船”,仅象征性收费2元,由政府主导运营。
(三) 总结
弥陀渡口的半年停运,表面是安全政策与陆路替代的“进步”,实则因缺乏过渡期配套,导致民生与经济付出高昂代价。其最终以公益形式回归,印证了传统渡口在城乡交通网络中不可替代的韧性。这一案例也警示:基础设施调整,需充分评估基础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造成社会成本转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此语穿越古今,意蕴深远。谨记。
2025.8.1于黔北天岛湖
注:
笔者采访过程中,得到李x清、何×清等乡亲的支持,谨致谢忱!
版主提示:
点击右旁→“文集目录”→再点击“001弥陀”→可阅读相关文本
编辑 蓝集明 20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