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游后记文/郭有三
当历史的尘埃缓缓落定,汉魏洛阳的辉煌穿透岁月,经由一件件文物精品,开启了一扇通往千年之前的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汉魏时期的智慧与技艺、荣耀与沧桑,感受汉魏洛阳的文化思想与社会风貌,进而领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近日,我们一家三口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专程参观了期盼已久的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
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主体建筑以沙黄色调为主,其设计承袭汉魏都城建中立极、持中守正之制,筑草阶高台,入口的拱桥设计,被游客戏称“进这个博物馆好像在上朝。”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东汉石象。石象身长3.75米,宽1.2米,高2.75米,基石座长3.8米,宽1.2米,厚0.3米,用一块石灰岩石雕刻而成。该石象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形体最大,刻技古朴,线条粗犷的东汉大型石雕。石象呈站立状,象头笨呆,上刻两只小眼,眼睫毛线条清晰,增添了小眼的神韵;嘴两侧象牙吐露,夹着下垂的长鼻(已残断);两片大耳向外翻,上刻由耳孔向外辐射的五道口线,使大耳从石块上突了出来;小尾下垂(已残断)。石象肢体比例准确,动态自然,宛如一只巨象正在自由自在地稳步行进。
据资料记载,汉魏洛阳城遗址从西周建城,历经东周、秦汉至北魏等多个朝代而废于唐,城市前后延续使用千余年。汉魏洛阳城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王朝的都城600年间,先后历五十余位帝王,是我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之一,其兴衰历史折射出古代中国的数次社会剧变。儒学渊源于洛阳,经学兴盛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玄学形成于洛阳,理学起源于洛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古都洛阳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城。从秦设三川郡到楚汉争雄,从西汉基石到汉魏京华,洛阳以天下咽喉之姿,执掌中原命脉千余年。吕不韦扩建的“九六城”奠定都城雏形,刘邦项羽在此角力,北宋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时写下:“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据导游介绍,自西周到北魏王朝,汉魏洛阳城书写了1600年的历史画卷。特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权多次更迭,各民族迁徙往來频繁,中原迎来了许多北方民族,民族大融合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汉魏洛阳城还见证了成康之治、光武中兴、曹丕代汉、孝文帝改革等众多我国古代重大历史事件,中央集权和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巩固,生产生活稳步发展,礼制教化、宗庙社稷、典章制度日臻完善。汉魏洛阳城所承载的历史风云,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融合包容等重大史实,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在这个复杂多变、交流交往频繁的时代,汉魏洛阳城孕育和产生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丝路开通、佛教东传、客家南迁促进了跨地域交流融通,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带动了彼此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激发了东西方文明和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新活力。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永宁寺作为当时洛阳城的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堪称佛教艺术的瑰宝。永宁寺泥塑佛面像的出土地,正是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内。当我们凝视馆内泥塑佛面像时,那神秘而庄严的微笑,仿佛穿越千年时空,直击人心。
汉魏洛阳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都城,其上承周汉文明,下启隋唐盛世,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原和北方民族在这里融合,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建中立极”单一宫城形制在这里开启,一张“蔡侯纸”在这里加速中华文明的演进……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从“洛阳纸贵”到“汉魏文章半洛阳”,从佛教东传到衣冠南渡,从光武中兴到孝文帝改革,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数不清的汉魏故事塑造着中华文明的特质,道不尽的汉魏诗篇建构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曹植创作的《洛神赋》中通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意象,构建了超脱现实的神话意境,体现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的特点。因为是暑期放假,恰逢周末,馆内人声鼎沸,有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学习参观,在出口门厅下沉阶梯活动区还有“中国诗词大会”在此举办诗词挑战赛。参观后,我感受到洛阳历史文化之深厚,诗兴大发,特作文记之。
最后把我创作的一首诗歌《赞北魏泥塑佛面像》分享给大家:她,
泥胎残缺,
穿越时光千年。
她,
浴火重生,
经历凤凰涅磐。
她,
面带微笑,
展示善良胸怀。
她,
东方神韵,
笑看人间变迁。
她,
光彩照人,
宁静安详庄严。
她,
慈悲为怀,
祈盼世间平安。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洛阳市金融作家协会成员,深耕金融领域,书写生活风采,于安乐窝中开启诗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