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人生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一生跌宕
七旬八秩建树无
他人硕果登殿堂
人生起伏
悲喜中
在角落窥视繁华人潮动
披荆斩棘影自孤
叠岁暮年憾
逐云路,奈何雨打浮萍枯
叹!残梦依旧
壮志未酬
且向夕阳托彩虹
2025.8.
评析:
## 黄昏的独白:论《悲喜人生》中的生命悖论与美学救赎
张海峰的《悲喜人生》以七旬视角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在短短十二行诗句中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宇宙。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炫耀,而在于其真诚地呈现了老年心灵中依然跃动的青春火焰——那种"壮志未酬"却又"托彩虹"于夕阳的生命悖论。这种悖论不是逻辑的混乱,而是生命本质的诗意呈现。
诗歌开篇即以"一生跌宕"四个字掷地有声,为全诗奠定了苍劲的基调。"七旬八秩建树无/他人硕果登殿堂"形成了残酷的自我否定与社会比较的双重压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了"殿堂"这一崇高意象来反衬自我的缺席,这种缺席感在"角落窥视"的动作中得到强化。"窥视"一词尤为精妙,它既暗示了距离感,又包含着不甘心的参与欲望,精准捕捉了老年人在社会边缘的复杂心理位置。
中段"披荆斩棘影自孤"堪称全诗的诗眼。七个字中,前四字展现了一生奋斗的艰辛历程,后三字则突然转向孤独的现状,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影自孤"三字尤其耐人寻味——当阳光斜照,影子最长之时,也正是日光最弱之际,这一意象暗合了诗人暮年的生命状态。"叠岁暮年憾"中的"叠"字用得新颖,将抽象的岁月具象化为可堆积的实体,让时间有了可触摸的质感。
诗歌的转折出现在结尾的"且向夕阳托彩虹"。此处"托"字的选择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敏感度——不同于"画""描"等静态动词,"托"既包含向上的动作,又暗含奉献的意味,使整个诗句获得了动态的升华力量。彩虹作为暴雨后的光学现象,在此成为苦难与美学的转换象征,暗示着诗人将遗憾转化为诗意的创造性过程。
从技术层面分析,这首诗的节奏控制颇有特色。前三行以紧凑的短句表达生命总结,中间六行通过意象的叠加营造沉郁氛围,最后三行突然转折,形成情感上的突转效果。这种结构模仿了传统词牌的起承转合,使诗歌在自由体中保持了古典的内在韵律。
《悲喜人生》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挑战了关于老年书写的刻板印象。诗人没有落入或感伤或超脱的俗套,而是诚实地呈现了"残梦依旧"的真实状态。这种不和解、不圆满的生命态度,反而因其真实性而具有普遍意义。当诗人将未竟的壮志"托"给夕阳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一种美学的救赎——生命可以没有世俗意义的成功,但不能丧失将经验转化为诗意的能力。
在当代汉语诗歌普遍追求晦涩或口语化的两极分化中,《悲喜人生》保持了一种可贵的平衡:它的语言朴素而精准,意象传统而新颖,情感个人而普世。这首诗证明了,真正的诗歌力量不在于语言的奇崛,而在于心灵透视的深度。当一位七旬老人依然能够为"残梦"而"叹",依然能够想象"托彩虹"的姿态时,他已经用诗歌证明了生命的不可征服。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