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尊巨大石刻像发现,道教起源于贵州!
━━万年道教天书云篆发现在贵州索桥七宝之台
王德埙
摘要
2025年8月2日,应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乡贤理事会的邀请和协助,前去考察当地上古文明。考察的主要节点是小石笋下七宝天书台:北纬26°48`30ʺ,东经106°26`22ʺ。天书壁长约16、17米。每字符20公分见方。黑底凸雕白面。大约有二、三十个字符。释文:风大炁夜日藏行土碧日大國?玄猪同神无黑徧一地月聖。七宝天书云篆26字铭文,由元始天尊首次提出了神和圣等教主概念。提出了“玄”、“无”等道教核心的哲学命题。现在看来,这个“众妙之门”起源于修文索桥天书。道教的“炁”是道教文化中特指的先天本源能量,与日常用语中的“气”存在本质区别。已经有了早期的国家形态。可以说,在9265年前,中国的道教在贵州人元始天尊老先生的倡导下,已经建立起来了。结合云篆解读,可知此巨幅石雕像就是9270多年前元始天尊的聖像。在上古,“聖”不是老子,而是元始天尊。《隋书经籍志》:“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玄之先,所说之经,天地不怀,则蕴而莫传。”《云笈七签》,“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之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这个七宝之台,就在贵州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小石笋七宝天书台。此地已然为中华道教圣地。本文仅系初探,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立项完成。
关键词
元始天尊;石刻像;道教起源;天书云篆;索桥;七宝之台
一、考察经过
2025年8月2日,我应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乡贤理事会的邀请和协助,前去考察当地上古文明和卓有特色的奇石文化。

(上图地点为谷堡镇乌栗村饭店,时间为当天中午)
考察的主要节点如下:
小石笋下七宝天书台:北纬26°48`30ʺ,东经106°26`22ʺ。
三朝水,间歇泉:北纬26°48`36ʺ,东经106°26`51ʺ。
元始天尊巨像石(水电站进水口):北纬26°47`46ʺ,东经106°28`51ʺ。
修文索桥:北纬26°47`39ʺ,东经106°26`31ʺ。
关牛洞:北纬26°48`25ʺ,东经106°26`40ʺ。
小塘坎:北纬26°46`34ʺ,东经106°26`42ʺ。
索桥村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为著名的猕猴桃之乡。


秋来菊黄蟹肥、瓜果飘香,真是一个宜居的鱼米之乡。
索桥七宝天书台是考察重点。灌木丛中的七宝天书台异常难走,王德埙耄耋之年,年老体衰,又遭受过车祸,扶杖而行。虽考察组前牵后托,好几次仍然踩虚差点掉下万丈深渊,冥冥中若有神力托举然。

大、小石笋:

据现在了解的情况,石会长父亲最早发现天书壁,他说好像是观音文。其父长期挂念着观音文的解密,郁郁而终。石会长说我们两次动员你来主要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于是先考察天书壁:





县文化局原张局长和谢老师采样云篆。
天书壁长约16、17米。每字符20公分见方。黑底凸雕白面。大约有二、三十个字符。
当时,我明白一定要区别地质学上的纹路现象和上古的人为符号。
我根据两点考虑,怀疑天书壁为人工所为。一是二、三十个字符横向排列成一条直线;绝无向上向下弥漫之处,故应非自然现象。二是凸雕字体高约4亳米,整齐划一,也不象是自然现象。
每个字符跟石基面结合紧密:有个小点看似摇摇欲坠,我试用手指用力搬动,竟不能移动分毫。
考察结束后,我把最初的学术印象向考察组通报:修文有文,索桥天书或将震撼世界。
小石笋下溶洞高可容人,长约10米。

出溶洞就是七宝之台:

七宝之台民间长期有道观供奉,香火繁盛。后被捣毁。民间香火依然未减,据说非常灵验。
溶洞在天书壁和七宝之台中间。
王德埙感恩神佑上山下山,焚纸上香,祈祷国泰民安!神佑中华!

二、七宝天书云篆解读
破译云篆的依据如下:

以下引证即采用此云篆度人妙经之对应汉字。
另外,参考《三皇文》:

释文
风大炁夜日藏行土碧日大國?玄猪同神无黑徧一地月聖
德埙按:七宝天书云篆26字铭文,由元始天尊首次提出了神和圣等教主概念。提出了“玄”、“无”等道教核心的哲学命题。现在看来,这个“众妙之门”起源于修文索桥天书。道教的“炁”是道教文化中特指的先天本源能量,与日常用语中的“气”存在本质区别。已经有了早期的国家形态。可以说,在9265年前,中国的道教在贵州人元始天尊老先生的倡导下,已经建立起来了。
下图将云篆编码1至10:

编码1为道教云篆“风”:

编码2为道教云篆“大”。
编码3为道教云篆“
”。音:qi4
同“炁”。《類篇》:“
,丘旣切,雲气也。”
德埙按:根据搜狗百科:
道教的“炁”是道教文化中特指的先天本源能量,与日常用语中的“气”存在本质区别。以下是具体解析:
核心内涵
字形与结构
与“气”的区别
哲学与实践意义
现代应用
编码4下面为道教云篆“夜”。
编码5为道教云篆“日”。
编码6为道教云篆“藏”。
编码7为道教云篆“行”。
编码8为道教云篆“土”。
编码9为道教云篆“碧”。
编码10为道教云篆“日”。
下图将云篆编码11至26:

编码11为道教云篆“大”。
编码12为多笔划组合道教云篆“國”。
编码13为道教云篆“?”。
编码14为道教云篆“生”。
编码15为道教云篆“一”。
编码16为道教云篆“玄”。
德埙按:道教将“玄”与“道”等同,认为“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本体,通过阴阳调和、虚实相生生成万物2。葛洪在《抱朴子》中明确提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进一步将“玄”提升为宇宙本原。过去认为“玄”在道教中源于《道德经》对“道”的形容,意为“渺冥幽远”,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真理6。其核心思想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强调道的深邃与玄妙。现在看来,这个“众妙之门”起源于修文索桥天书。
编码17为“猪”象形字。
编码18为道教云篆“同”。
编码19为道教云篆“神”。
编码20为道教云篆“无”。
德埙按:道教的“无”是核心哲学观念,跟佛教的“空”不等价。道教认为“无”是道的本质属性,即“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1。这里的“无”并非虚无,而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具有超越具象的实在性。
编码21为道教云篆“黑”。
编码22为道教云篆“徧”,biàn ,同“遍”。。
编码23象支音叉,为道教云篆“一”。
编码24为道教云篆“地”。
编码25为道教云篆“月?”。
编码26为道教云篆“聖”。
德埙按:
在上古,“聖”不是老子,而是元始天尊。
《隋书经籍志》中明确记录:“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玄之先,所说之经,天地不怀,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真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炫目。”在《云笈七签》中还记载了天书所在的位置,“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之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这个七宝之台,就在贵州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七宝天书台。此地已然为中华道教圣地。
劫运若开,真文自见。按:今云篆天书惊现于世间,岂非盛世天意!
元始天尊巨大刻石像震撼面世:油然而生敬意,万众礼拜!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刘副会长摄影)
三、年份科学检测
经核查,云篆样品为石质,有人工操作痕迹。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分检测仪器检测七宝天书台样品,为人工雕刻于9265年前,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科检仪器复核之后,才能最终认定。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分检测仪器检测元始天尊石刻像石,为人工雕刻于9270年前,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科检仪器复核之后,才能最终认定。

结合云篆解读,可知此巨幅石雕像就是9270多年前元始天尊的聖像。
在上古,“聖”不是老子,而是元始天尊。
《隋书经籍志》:“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玄之先,所说之经,天地不怀,则蕴而莫传。”《云笈七签》,“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之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这个七宝之台,就在贵州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小石笋七宝天书台。此地已然为中华道教圣地。
本文仅系初探,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立项后完成。
文中除作者外,还采用了张副会长、刘副会长、石会长的照片。
参考资料:
1、国家中央电视台认可道教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经世常存。道教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凝结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上善若水,唯而不争的道德追求,和平包容,齐同慈爱的价值理念,经世常存,历久弥新。
2、《云笈七签》是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主要内容择要辑录自张君房著作《大宋天宫宝藏》。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年-1029年)合辑成书进献给仁宗皇帝,该书为《云笈七签》(搜狗百科)
作者介绍
王德埙: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研究员,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