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长陈荣久:黑土地上的抗日忠魂
一罗培永
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将领如黑土地上的青松,以钢铁般的意志抗击日寇,用生命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陈荣久,一位在1937年烽火岁月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1904年,陈荣久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动荡的年代让他自幼便体会到国弱民辱的滋味,东北大地被日寇铁蹄践踏的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成年后,陈荣久投身东北军,在军营中锤炼出过硬的军事素养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大好河山沦陷,陈荣久毅然脱离旧军队,带着几名志同道合的士兵,拿起武器走进深山,自发组织抗日武装,成为最早在牡丹江流域举起抗日旗帜的志士之一。
初期的抗日斗争异常艰难,缺枪少弹、粮草匮乏,还时常面临日寇的重兵围剿。但陈荣久从未退缩,他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带领队伍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周旋,采用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日军据点。他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持久,只有联合更多力量才能形成抗日合力。1933年,陈荣久主动与中共宁安县委取得联系,接受党的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反日工农义务队,从此走上了有组织、有纲领的抗日道路。在党的指引下,他更加注重团结群众,每到一处都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发动农民、猎户、矿工加入队伍,队伍规模逐渐扩大,战斗力也不断提升。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陈荣久因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被任命为第7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负责领导饶河、虎林一带的抗日斗争。这一地区地处中苏边境,河流纵横、沼泽密布,既是日寇掠夺资源的重要通道,也是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陈荣久到任后,迅速整合当地分散的抗日力量,建立起以饶河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他治军严明,规定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战时却身先士卒,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战士们都说:“跟着陈军长打仗,心里踏实!”
在陈荣久的领导下,抗联第7军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劲旅。1936年冬季,日军调集千余名兵力,对饶河抗日根据地发动“围剿”。陈荣久沉着应对,利用冰封的乌苏里江支流设下埋伏,待日军进入包围圈后,他一声令下,战士们从雪地里跃起,机枪、步枪齐鸣,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激战中,陈荣久亲手击毙日军指挥官,带领队伍乘胜追击,一举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斗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为巩固东北后方,对抗联第7军发动了更疯狂的进攻。同年3月,陈荣久接到情报:日军一支精锐部队将途经饶河县小南河,企图偷袭抗日根据地。他当即决定率部伏击,打乱敌人的部署。3月6日清晨,陈荣久带领百余名战士隐蔽在小南河两岸的密林里。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他率先开枪,战斗瞬间打响。日军凭借装备优势疯狂反扑,炮火不断向密林轰击。陈荣久临危不乱,指挥战士们交替掩护、分段阻击,激战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战斗中,陈荣久的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浸透了棉衣,警卫员劝他撤退包扎,他却厉声说:“我是军长,哪有临阵退缩的道理!”他咬紧牙关,用右手继续持枪射击,指挥战士们坚守阵地。就在此时,一股日军迂回至侧翼,向指挥部发起突袭。陈荣久为掩护战士转移,毅然站起来吸引敌人火力,不幸被炮弹碎片击中要害,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陈荣久牺牲后,战士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奋勇反击,最终击退了日军。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密林深处。这位黑土地上的抗日将领,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他带领抗联第7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大小战斗百余次,歼灭日伪军数千人,为东北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岁月早已抚平了战场的硝烟,但陈荣久的名字始终镌刻在东北人民的心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在这片他曾誓死守护的土地上,他的忠魂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的道路。
黑土埋忠骨未寒
烽烟曾漫牡丹江
提枪敢破千层雾
挥剑能摧万仞关
雪岭埋名惊敌胆
冰河饮血壮军颜
英魂不逐东风去
长绕林海护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