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岳新华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作者简介:草场山人,实名刘希安,江苏连云港人。中专院校高级讲师,现已退休。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从事中文、书法等学科教学多年,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诗词入选多家刊物,书法作品入选人民画报并参展览获奖,书画善款捐南京慈善总会。
约 客
文/草场山人
深秋红叶白云卷,约到前村论古今。
篱外寒蛩吟渐晚,一窗灯影对杯深。
临江仙·渡口送别
文/草场山人
风卷潮声催客棹,长亭柳色凄迷。
执杯无语看帆移。
眼波随浪远,眉黛锁愁低。
此去江湖多辗转,雁来莫忘书题。
春归若过旧桃蹊。
花开人不在,空忆折枝时。
注:上阕以渡口实景入题,“风卷潮声”“柳色凄迷”铺垫离别氛围,“执杯无语”“眼波随浪”细节写尽不舍;下阕转写叮咛与念想,“雁书”“旧桃蹊”寄寓牵挂,末句“空忆折枝”以昔日欢景衬今日别情,余味绵长,合《临江仙》清丽婉转之调。
铭记八一五:
正义之光驱散黑暗
文/草场山人
79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宛如一道划破黑暗长空的璀璨闪电,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日子深深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永远铭记的光辉时刻。
时光回溯,那是一段被黑暗与苦难笼罩的岁月。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如恶魔般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白山黑水间回荡着悲愤的呐喊,长城内外燃起了抗战的烽火。930余座城市惨遭占领,4200万难民流离失所,3500多万同胞伤亡,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731部队的罪恶行径,那是一幕幕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惨景,古老的华夏大地在侵略者的暴行下变成了人间炼狱。然而,中华儿女岂会屈服!从东北抗日联军的孤勇奋战,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淞沪会战的浴血坚守,到百团大战的雷霆反击,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四万万同胞齐蹈厉,同心同德,以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
当日本天皇裕仁那低沉颤抖的声音通过电台传遍世界,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时,这一刻,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和平的曙光重新照亮了饱受战火摧残的大地。在中国,人们奔走相告,大街小巷满是胜利的标语,河谷山川尽是鞭炮的声浪,那是压抑多年的情感如火山般喷发,是对无数英灵最好的告慰。在南京,冈村宁次等侵略者低下了他们曾经不可一世的头颅,那燃起的纸灰仿佛是给他们侵略历史的葬礼。
这一胜利,并非偶然,它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奋斗的结晶。是无数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彰显。苏联红军的英勇作战、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强力打击、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携手并肩,都为这一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心中感慨万千。铭记八一五,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要从这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力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深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军国主义的幽灵仍可能在暗处徘徊。我们要警惕,以史为鉴,努力发展自身,强大我们的国家。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更好地捍卫和平,守护民族的尊严。
八月十五日,是历史的丰碑,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让我们在铭记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敬先烈之英魂,承先辈之遗志,以吾辈之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奋斗。让和平的橄榄枝永远在世间绽放,让正义之光永照人间!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孤胆英雄宋继柳
文/草场山人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赣榆大地涌现出无数舍生忘死的英雄。其中,“孤胆英雄”宋继柳的名字,如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烙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他以一人之力撼动敌阵,用无畏的勇气点燃了抗战的希望之火。
宋继柳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的一个普通农家,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日军铁蹄践踏家乡时,他心中的怒火与报国热忱如火山喷发。1940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毅然脱离国民党部队,投身八路军的抗日洪流。这一抉择,让他站在了真正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行列,也为他日后成为传奇英雄埋下了伏笔。
1943年秋,一场关乎战局走向的任务落在了宋继柳肩上。日军计划在赣榆地区运送一批重要军备,若让其得逞,必将加剧前线战事的残酷。宋继柳主动请缨,提出孤身潜入敌营,破坏运输车队。战友们都深知此行九死一生,他却目光如炬:“若能毁其军车,便能为乡亲们争得一线喘息之机!”
夜色如墨,宋继柳悄然潜入日军驻点。他贴着墙根躲避巡逻兵,借着月光辨认路线,最终锁定目标——一辆满载武器弹药的军车。敌人防守严密,他不得不蛰伏至深夜,待哨兵松懈之际,如猎豹般跃出。他先用匕首切断油路,又巧妙将炸药安置于引擎核心处。火光乍现的瞬间,军车轰然爆炸,烈焰吞噬了整个车队。爆炸声惊动日军,宋继柳在敌群慌乱中穿梭突围,子弹擦身而过,他却如幽灵般消失于夜幕。这一夜,他凭孤胆智勇,瓦解了日军的一次重大攻势。
次日清晨,赣榆百姓听闻日军军车被毁的消息,无不振奋。宋继柳的战友们在废墟中寻到残骸,望着那被烧焦的车架,纷纷感慨:“此乃神勇之力,一人胜千军!”他的事迹迅速传遍根据地,《解放日报》更以“孤胆英雄”为题,将他比作“暗夜中的利剑,刺破侵略者的咽喉”。从此,“宋继柳”三个字,成了鼓舞人心的旗帜,激励着无数人投身抗战斗争。
然而,宋继柳从不以英雄自居。战后他仍默默奋战于前线,无论是侦查敌情还是组织突袭,总冲锋在前。战火淬炼了他的身躯,却未曾磨灭他心中的赤诚。每一次战斗,他都以生命践行誓言:护土卫疆,宁死不退。
时光流转,硝烟散去,但宋继柳的故事始终在赣榆的土地上代代相传。他的孤胆与智勇,早已超越了个人壮举,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在绝境中绝不屈服,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宋继柳的身影依然清晰如初:那是赣榆儿女的铮铮铁骨,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
孤胆英雄,永耀千秋。宋继柳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之上,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战胜多少敌人,而在于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