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一枣一洋桃
王定授
久未回秋实山居住,园中杂草已与人齐。今日请了个帮手,一同刈草施肥。帮手是个寡言的汉子,忽而唤我:“老师,你过来看,梨树结了个果,洋桃也挂了一个。”细看,“枣桂秋池”旁边的枣树也结了一枚枣子,俗云,栽枣不吃枣,是言枣树结果之慢。
我听了,竟有些不信。那洋桃,学名猕猴桃,雌雄异株,向来难栽。五年前自太平山掘得一株,栽在枇杷树旁,藤蔓虽盛,却不见开花结果。去岁冬日,在县城西站路边,向一卖果苗的老农购得两株,栽在园中。今春抽芽展蔓,我特意搭了个拱门铁架,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不想右边那株,竟越过寒冬,度过春季,初夏结出一果,今天发现,大吃一惊。
那果子不大,青绿带毛,怯生生地悬在藤上,躲在叶后;梨树亦是去年栽种,南枝上亦结了一果,不过鸡蛋大小。我说:“才一个。”帮手说:"一生二,二生三,来年必是满架果实。"我颔首,心存希望,想:天下事,何尝不是如此?
元者,一也。一年之始,始于元旦。无此一,何来三百六十五个日夜?
童子发蒙,始学“一”字,继而“人手足,口耳目”,再而“二三四五”。若无此“一”,何来中学大学,何来硕士博士,何来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学问家?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万仓谷菽,积于一颗。
历史上那些所谓大事业,何尝不是起于“一”?李冰父子凿离堆,始得一孔,始垒一石,而后才有都江堰;张骞持节出使,方迈一步,始逾陇西,而后方通西域;王羲之临池学书,始成一字,而后乃有兰亭。今人只见其盛,不见其始。始者,一也。
帮手忽然问:"老师,这洋桃是公是母?"
我怔住,竟答不上来。当初买苗时,老农只说他嫁接的新品种,雌雄同体,当时不尽信然,试一试心理罢了。人生许多事,不也是如此?糊里糊涂地做去,竟成了;处心积虑地经营,反败了。那太平山的洋桃,五年不结果;这路边随意买的两株,倒便一年挂果。世事哪有定准?谚云: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夕阳西下,帮手结薪归去。我独坐园中,看那一梨一枣一洋桃,在暮色中渐渐模糊。
心悟:人生得此一果,足矣。来日方长,谁知不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
2025年7月22日星期二于秋实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