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三侃:酒局上说什么
文/黄海涛
酒局闲言
学友战友,同事老友,饮茶食酒,聊得最多的是家长里短,往事流年。尤其久别一见的好友,握手问安之后,对中年者多问儿女长进;对暮年者多问孙辈和祥,念其学业工作生活近况。亲和亲切,蕴声朋友之间的人文关爱。

闲来无事,酒局中,你言我语,融融相趣。众人言谈举止,文化品位,资历经历,价值取向,未必尽同。然相聚是缘,包容谅解是必须的。偶有好为人师者,振振有词,高谈阔论;关心大事者,报播传闻,语出惊人;执念恋臼者,不忘金言玉语,一句顶一万句。凡此无主题的话语,且当一场浮世绘,大可静听尊便,无谓高歌咏叹,低吟铿锵,雅俗朴拙。
又是升学季,餐桌上,一班老头儿,自然而然地聊起卷卷卷的焦虑。有说苦了孩子的,有说累了父母的,也有说少中老一齐卷的趣闻趣事。沸沸扬扬,嘘声感慨。一位面容和善,透着文人气的老友,借着酒劲侃侃和声: 倘若杏坛玷上俗气,权杖掉进钱眼,十年种木,风烟焉在?人嘛,有如拜神求佛,富贵者求其大富大贵,至尊者望其至圣;贫穷者求其改变命运,安得蜗居温饱。曹翁有言,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疏食而遨游,枉若不系之舟。不驰不疾的话语,引来掌声呼声哈哈声一串……阿门!老友聚会,不外如此。
“中华精英”
多年前,曾有一生意人策划印刷一本方寸大小的年度《台历》芯页,美其名曰“中华精英”。一年365日,每日一页,正面为日历,背面为认订者玉照及一百字内简历。每人资费3000元,馈赠20本。需多者另购,每本10元。平平无奇的一本小台历,三千元一页,365页融资过百万。
有好羽毛者,出资三千元认订,入选“中华精英”。年前送我一本,翻看大名,彩色玉照帅气,头銜赫赫,贺之谢之。我曾想,方寸台历芯页,印刷费每本几毛钱而已,万本也不过三几万元尔尔,暴利超百万。这一奇葩生意,认订者看中的是”中华精英”四字桂冠;生意人算计的是百万钜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拍即合,好戏连台,见奇不奇,见怪不怪。
白 说
聂树斌案昭雪了!又是彰显法理,又是迟来的正义。读罢新闻,不知怎的,突然想起日前在手机比划的《琐札》:
自古冤獄痛恶多,凛凛法槌也蹉陀;若问个中直与曲,天上人间有窦娥。
多年未见的战友是浙江兄弟死刑案的主审法官。该案改判无罪后他公开放言:“死刑不是我判的!”这近乎荒唐的话,细细想来不无道理。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言可言,非常言。
逝者不能复生,这是地球人都懂的道理。聂案沉冤二十一载,以王书金案发为节点,前后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法律将聂树斌“制裁”,聂父闻讯一病致残,聂母上下喊冤,冤沉大海;第二个十年,昭雪茫茫。律师执言,媒体披露,舆论关注。河北高院再审,哼哼……一拖七年无果。
2014年后该案改移山东高院再审,经最高院复查,洗刷罪名。但,迟来的正义有时未必是真正意义的正义。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聂母七千多个日夜的喊冤,没有王书金案;如果没有媒体人、律师和舆论的鼎力直言,冤案何日昭雪?又如果,再审顺畅,冤案何至二十一年后才昭雪。即便昭雪,如果仅以道歉和赔偿了事;而且以高呼口号,以胜利为句号,将如何消除冤案的阴影,彰显法律的威严。
冤案从侦查、立案、审判到核准执行,都是以堂而冠的名义,经由层层审核审定。以现在的视角,以当年的法律准绳也不难认定的冤案错案,就在这一出又一出的“名义”中酿成人间悲剧。冤了聂氏,惨了家人,懵了乡人。
应该说,错案当属孤案。发现错案,及时纠正,是法理之义。冤案也不会仅以昭雪划上句号,而是作为警示警醒,进而完善法理机制,不再让错案冤案沉冤。
是故,敬畏法律,俯首良知,真实地亳无畏惧地剖析错案,把法律的人为的抑或不便言状的“正道”一清二楚地端出来,公示于众,凭藉现代人的智慧,找出实实在在,经得起大千世界和历史拷问的教训。从中辨明是非,厘清担责,让善者为镜,恶者为戒。以勇士断臂之勇气,制订切实可行的制衡或叫纠错机制。营造法律尊严,公义公正、信赖恪守的法制生态,或许是聂案迟来的正义的真实意义。
责编:槛外人 202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