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绘振兴:
在乡村亮点中看见文化赋能的力量
作者:富有
徐丽笔下的新家村采风记,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振兴长卷。当宁江区近40位文艺家踏上这片满族特色村落的土地,锣鼓声里的文化汇演、豆包坊里的古法工艺、文史研学院的时光印记,不仅成为创作的素材,更显露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密码——文化既是根脉,也是引擎。这场"捕捉乡村亮点"的采风之行,实则是一次文化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文艺家们用笔墨镜头萃取乡村的精神精华,而乡村则以自身的蜕变,为文化创作提供着最鲜活的土壤。
一、文化地标:从广场到研学院的精神坐标 新家村的文体广场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的文化汇演,是乡村精神风貌最直观的呈现。乡亲们"身着彩装,载歌载舞",唱出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文化自信的流露。这个广场早已超越了娱乐场所的范畴,成为村民凝聚共识、传承记忆的精神舞台。当文艺家们的目光与表演者的笑容相遇,碰撞出的是对"文化惠民"最朴素的诠释——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是看得见的笑脸、听得见的欢歌。 而文史艺术研学院的存在,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历史的厚度。"仿佛穿越时空的长廊,古今交融"的描写,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当下的生机,更在于对过往的敬畏。根雕的自然之性、青铜器的历史厚重,这些"时光的信使"承载的是满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当书法家们在此"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传统笔墨与乡土文脉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代际相传的接续。 从广场的热闹到研学院的沉静,新家村构建起了完整的文化生态:既有面向大众的文化表达,也有深耕传统的精神坚守。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布局,让乡村不再是文化的荒漠,而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正如徐丽所言,这里"藏有老祖辈们留下的生活智慧与痕迹",而这些智慧,正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底气。
二、产业亮点:传统工艺里的现代转型 豆包坊里的"清洁池、配料间、和面间",看似普通的生产区域,却藏着新家村产业振兴的巧思。苗娜创建的这个小作坊,用"大炕瓦盆发面,柴火大锅烀豆"的古法工艺,守住了"纯白糖芸豆馅,不加任何防腐剂"的传统风味,又通过"现代化工艺提升卫生标准和制作效率",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平衡。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乡村特色产业的突围之道——不是抛弃传统另起炉灶,而是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特色农产品展厅里的手工豆腐、石磨豆浆,承载的"地域文化符号与历史的记忆",揭示了乡村产业的深层逻辑:农产品从来不止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新家村依托"优质的黄豆资源和传统工艺",突出"绿色、健康"理念,实则是将文化价值注入产业发展,让每一份产品都成为乡村的"文化名片"。当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去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对满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豆腐坊、粉坊、酒房、饼店",则展现了乡村产业的燎原之势。这些小作坊的兴起,标志着村民从"单一耕种"到"多元经营"的思维转变——他们不再只盯着脚下的土地,而是学会了用商业思维激活乡土资源。这种转变,比产业本身的增长更具意义:它意味着乡村振兴有了内生动力,农民真正成为了发展的主体。

三、文旅融合:民族风情与田园诗意的共生 新家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找到了"文化+旅游+生态"的黄金结合点。作为"满族特色村庄",它没有刻意迎合猎奇心理,而是"保留了生态环境和乡土风情",让民族文化自然融入田园风光。周边的龙华寺、水上乐园与村内的满族舞蹈、传统美食形成互补,构建起"近郊旅游的热门目的地"的吸引力。这种不刻意、不造作的文旅融合,恰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 农民文化节、民族民俗旅游季等活动,将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当游客参与传统美食制作、观赏满族舞蹈时,体验的不仅是娱乐,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沉浸式理解。这种"主客共享"的旅游模式,让乡村旅游摆脱了同质化的困境,有了不可复制的灵魂。正如徐丽所感,这里"一步一景,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正是文旅融合最珍贵的情感纽带。 而豆包坊里的"观光走廊、直播间",则让传统工艺成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旅游产品。游客既能亲眼见证粘豆包的制作过程,感受"柴火大锅"的烟火气,也能通过直播镜头,让乡村的味道走向更远的地方。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打破了乡村旅游的时空限制,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文化赋能:文艺工作者的乡村使命 宁江区文联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本身就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40位文艺家的到来,不仅是"捕捉乡村亮点",更是用专业眼光发现乡村的价值、用艺术语言放大乡村的魅力。他们的笔墨、镜头,将豆包坊的烟火、文史馆的厚重、广场上的欢歌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产品,让新家村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 徐丽一人完成视频的撰稿、朗诵、编辑,这份投入背后,是文艺工作者对乡村的深情。精彩的视频不仅是对新家村的记录,更是一次文化的再创作——它让乡村的美有了更精准的表达,让乡村的变有了更动人的叙事。这种"专业+情怀"的创作,正是文艺赋能乡村的关键:不是简单的宣传,而是对乡村精神的深度挖掘与诗意呈现。 当文艺家们在新家村寻找灵感时,乡村也在重塑着他们的创作观。"心归田园,时光悠然如诗,心灵得以诗意的栖居",这种体验让创作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成为与土地对话、与人民共情的过程。正如乡村需要文化点亮,文艺也需要乡村滋养——这种双向的赋能,正是文化振兴最持久的动力。
结语:在亮点的汇聚中照亮振兴之路
新家村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文化、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力。文体广场的欢腾、豆包坊的香气、文史馆的厚重,这些看似零散的"亮点",实则是乡村振兴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为产业注入灵魂,产业为文化提供支撑,而生态则为一切奠定基础。 徐丽的采风记,最终指向的是对乡村未来的信心。当我们在新家村看到"村民们不仅仅只耕种农田,还拓展了商业思维",看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便会明白: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变化,是人的觉醒。这种觉醒,既来自党和政府的支持,更来自文化浸润带来的内在动力。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捕捉乡村亮点的过程,也是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他们的笔墨不仅是记录,更是召唤——召唤更多人关注乡村、走进乡村、热爱乡村。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文艺作品中看见乡村的美与希望,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新家村的故事,是无数中国乡村的缩影。在文化的滋养下,在产业的驱动下,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曾经的"乡土中国"正在蜕变为"锦绣乡村"。而文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继续用真诚的笔触、温暖的镜头,记录下这伟大的蜕变,让每一个乡村的亮点,都能汇聚成照亮振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附)
捕捉乡村亮点 助力乡村振兴
——宁江区文艺家赴善友镇新家村采风创作行
7月30日上午,阳光明媚,晴空如洗。宁江区文联带领各个协会近40余人,7点准时从宁江区宾馆出发,驱车前往松原市善友镇新家村。
一路上,喧嚣渐远,听风低吟,鸟语欢唱,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伴着雨过天晴后泥土散发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细细品味那份久违的自然情怀和韵味。
新家村文体广场
20分钟左右的车程,我们首先到达新家村的文体广场,正赶上乡亲们文化汇演的喜气日子,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演员们身着彩装,载歌载舞,嗓音洪亮,唱出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无比热爱。
新家村概况
新家村领导张洪波带领我们一行创作人员,所到之处的每一景观,都娓娓道来具体详实的介绍村历史、村发展、村特色、村产业、村文化等等。在他的介绍和引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随同。
善友镇新家村,是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的满族特色村庄,位于善友镇西南侧,西临松花江,距离市区约10公里。该村依托满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近年来重点发展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致力于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周边有龙华寺、水上乐园等景点。村内环境整洁,基础设施完善,保留了生态环境和乡土风情。新家村代表性活动有农民文化节、民族民俗旅游季、涵盖满族舞蹈、传统美食制作。2025年新增豆腐坊、豆包坊等创业项目,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相结合,新家村通过文化十旅游十生态模式,成为松原市近郊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兼具民族风情与田园诗意。
新家村特色农产品展厅
进入新家村特色农产品展厅,看到这里的多种多样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豆腐、粘豆包以及通过石磨工艺制作的豆浆、豆花等。每一件农产品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符号与历史的记忆。这些农产品依托当地优质的黄豆资源和传统工艺,突出“绿色、健康”的理念。 产业发展的趋势很好,新家村正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
新家村豆包坊
进入新家村豆包坊,映入眼帘的是,清洁池、配料间、和面间、烀豆区、外包装车间、观光走廊、直播间,各个区域规划合理,多个瓦盆摆放整齐。厨房设施完善整洁,看得出来经营者的用心和经营理念。
新家村的豆包坊,由苗娜于2024年创建。是该村特色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生产粘豆包等传统食品,并通过现代化工艺提升产品品质。
生产的粘豆包,纯古法工艺,纯手工制作。大炕瓦盆发面,柴火大锅烀豆,手工撰馅儿,纯白糖芸豆馅,不加任何防腐剂。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通过现代化工艺提升卫生标准和制作效率。
新家村文史艺术研学院
走进新家村文史艺术研学院,仿佛穿越时空的长廊,古今交融。历史在这里低语。文化,在这里绽放。文物静默无言,却胜似千言万语。陈列的不仅是文物,更是跨越千年的春、夏、秋、冬的记忆画卷。我们所见的瞬间,早已定格在千年前的某个时刻。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信使,诉说着过往云烟和岁月的沧桑巨变。在这里,根雕静立,以自然之性塑艺术之魂。每一道纹理,都是岁月的诗行,青铜器庄重古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我们触摸千年的时光脉络,探寻文史艺术的深厚底蕴。
在研学院浏览交流的同时,书法家协会的多位老师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书法的恒久魅力。
锦绣乡村,值得我们去探寻
漫步行走在新家村的街道,随处可见豆腐坊、粉坊、酒房、饼店等小作坊的出现,看得出来村民们不仅仅只耕种农田,还拓展了商业思维。小日子在富裕安康蒸蒸日上中乐开了花。
在这里,我们触摸乡村鲜活的发展脉络。新农村的改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发展和变化,真实地反映着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农民生活的改善。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
每一次走访乡村,心归田园,时光悠然如诗,心灵得以诗意的栖居。在这古老的村落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里,藏有老祖辈们留下的生活智慧与痕迹。每一次乡村之行,我对那青砖黛瓦,一步一景,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眷恋。美丽乡村,是一副色彩斑斓的锦绣画卷,永远值得我们去走访和探寻。
徐丽创作于2025.7.30.晚
作者简介:
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
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影视剧本、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