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在水之东
文/缘 水
南平城区延平公社1982年撤销后,分设了四鹤、紫云、梅山、水南、水东和黄墩六个街道。
在水一方的原延平公社东溪居委会、延福居委会水东街居民组等划入水东街道。现在闽江起点的延城玉屏山居民区是老南平人说的水东街,也就是城区延平公社延福居委会跨江的一个居民小组,曾几何时,一条石板路,几十座高低不平的虚脚木楼,一大片沙滩,伴随着二十世纪的多半时光。
(1993年前的水东街居民住宅)
我居在梅山街道小水门时,从后门古城墙上望水东街,滔滔闽江向东流,建溪与闽江汇合那山十分陡峭地直插水里,一条夹在石壁上的小路,一头连接岸上的建筑,一头伸向水东隧道外的铁路边。春夏之交,建溪水常汹涌澎湃,秋冬江水少时,偶也冒出不少礁石。
那时,水东街居民多为水上工作者家庭,一些渔夫是抗战期间从省城福州迁来的。过去,渔船多是水上居民的家,渔民也被学者称为疍家。上世纪尤其改革开放后,水上渔民陆续上岸居住,以延平杉木为主搭建起了一座座渔民楼房,形成了房前傍江,屋后依山,可接铁路和南平工业路的数百米长的“水东街”纯居民区,其中不少是老南平的“虚脚楼”。
老南平人记忆犹新的东溪流经延平城区的江面比现在宽的多,古来江头两岸人们往来,靠的是人工渡船,玉屏大桥落成前的摆渡者是全国三八先进集体。我在中山居委会义工时,有几个月,天天一大早就赶着乘船过江,穿过水东街后,再沿铁路江边小道走到十里庵的南平电池厂(今南孚)工地打零工。印象中水东街渔家女好洗洗刷刷,沿街的老旧木屋内也都刷洗得很干净。如今,水东街的木楼成为白发老人的记忆,南来北往的延平人乡愁也会系在玉屏山桥边的“溪东古渡”和唐代柳公权的“珠还合浦,剑入延平”勒石上。
建溪在延平城区段也称“东溪”,很长时间里,水东的纯居民多聚居在东溪居委会,单位有延平公社渔业队、砂石队,南平木材转运站、面粉厂和南平造船厂等,东溪居委会接壤南平铝厂、南平化纤厂。俗称“马站”的这儿,是古代福建著名的驿站。发展到清代,从闽都出发的福建五条“官道”,有四条是抵达延平府城南平县水之东后再分道扬镳。很早以前,马站设有浮桥,《南平县志•名胜志》载:“用铁索维舟三十有八,架木其上”。清末改为渡船。民国23年(1934),此地划属南平县第一区(城关)。1961年7月,福建省首座跨径50米,全长301.58米的大拱桥落地水东。2014年4月,与旧桥人行道相通的新水东桥再从东溪路连接江滨中路。
(1993年前的东溪居委会江滨地段)
东溪居委会是南平市延平公社的21个老居委会之一,1982年城区的延平公社撤销后至1991年,南平市城市工作委员会主管六个街道工作。水东街道办事处设立后驻地在东溪居委会,与明翠电影院、南平六中为邻。街道辖区还分设金鸡山、马站(原以南平化纤厂为主,后撤并)、大官(后改名“兴达”)、玉屏山、水东街(后撤销,辖区并入玉屏山居委会,新增南铝社区居委会)、黄丛岭、塔下、大洲等多个一厂或多单位组合的居委会。市郊东坑乡撤销后,原其在水之东的塔下、红星行政村划归水东街道,街道辖区面积达80平方千米,山与大横、夏道、南山镇接壤,水融四个街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水东的街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处水东原属南平市街道工业局的市建材厂厂房荒芜,债务累累,官司追溯到主管部门。1991年下半年,任水东街道办事处法人才几天的我,就成为“被告人”,而街道办事处自有年收入仅5万余元,收不及支。
好在穷则思变,更有“南巡”春风暖人心。在上级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水东街道党政班子和干群拧成一股绳,把握机遇,勇于开拓,真抓实干,以“富民、育民、爱民、安民、便民、乐民”为载体,经过数年努力,两个文明建设竞赛由延城街道垫底跃升为获得“第一名”。水东街道率先组织开展的“六民”工程经上级提升后,连续十多年成为延平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载体。我调离那年,本人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参加南平街道经济工作现场会者参观德赛公司)
往事回眸,一些亲身参与的工作浮现脑海。
勇于创新,大力发展街道经济。上任头一年,我们将杂草丛生的旧厂房辟为闽北第一家街道系统工业园区。迎来了市委、市政府在水东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届街居经济工作现场会,推进了延城“街道工作热”。尔后,街道兴办企业如雨后春笋,纳税大户水东车队的机动车超过500辆,新办了科技外向型的南平市德赛技术装配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一届期满,水东街道企业总产值、税利分别增长38.2倍、32倍。
群策群力,努力为民排忧解难。我们抓住群众呼声强烈的水东工业路路灯安装为突破口,发动大家多形式不断为民办实事。努力解决和缓和了辖区“行路难”“乘车难”“停车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厕难”“健身难”等公益设施配套问题。
(1995年水东街改造前与后的变化)
抢险救灾,既要未雨绸缪,更要领导冲锋一线。1992年7月6日,南平市区洪水猛涨至高程74.42米,超危险水位6.42米。街道抢先组织人员连夜工作,涌现了“百言苦劝撤离”“果断破墙开道”“摇船背老人脱险”等典型事迹。7月上旬这场特大洪灾,造成闽北死亡140人,受伤3138人。南平市区最低洼受洪灾最重的东溪、水东街数百户居民中,无一人伤亡。还有个除夕傍晚,工业路拓宽改造行路难中,我与一位上级领导,冒着倾盆大雨走泥路赶到现场,抢早强劝撤走十里庵的南站山边危房的全部村民,避免了春节清晨该地连片房屋倒塌的一场重大生命事故发生。灾后,又协调将已被火车站征去的土地退回用作安置灾民建房。在水东,我努力践行“人民代表为人民”,多次被市、区人大常委会授予“优秀人大代表”。
旧貌换新颜,少不了迎难而上和与时俱进。水东街道设立了旧城改建指挥部,组织马站(东溪)片区危房、旧房和低洼房拆迁改造,新建了水东市场及商业网点,解决了东溪、大官等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办公用房,改善了机关干部、职工的住房。积极服务玉屏山新区、沿江库区建设,为南平市区向东扩展夯实了基础,江边居民从此不再担心洪灾扰民。
健民、乐民义不容辞。从没当过体育运动员的我,也在水东留下为发展体育流汗水的印记。1993年10月落幕的“南平市第三届运动会”,是延城盛况空前的运动会,参赛者有3000多人。水东街道第一次组团,我兼任体育代表团团长,半年奋战抓拼搏,在乡镇、街道22个团队争霸中,水东代表团荣获11座奖杯,80枚奖牌和B组团体总锦标冠军。值得追忆的还有,位于城区中心紫云街道文体路的南平市体育场看台,是由水东街道旧城改建指挥部筹资78万元,在“三运会”前赶建交付的, 日晒雨淋3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着。
“榴红五月龙舟渡,万众倾城注”。1994年端阳节举办的南平市延平湖首届(水东杯)龙舟赛,由水东街道发起和参加主办。在15艘红飞绿涌的彩船遥相映衬下,延平湖面14支意气风发的龙舟队,红旗高举,群龙疾飞百浆催;鼔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三江两岸,水舞山歌,3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到现场观看,约10万人在家收看电视直播。这场龙舟赛时过20多年,依然盛况无双,许多老南平人至今难忘,我还收藏活动中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在苏式建筑南平电影院抛下的绣球和她与其“阿牛哥”签名的“水东杯”龙舟赛首日封。
“马站好,巨变是文明。昔日水坞楼吊脚,今朝闹市夜繁灯,称得小延平。”“五年实现五翻番,甩掉穷空大改观。市面全新民乐业,‘六民’落实万民欢。”“愿替人民留汗水,敢为经济辟泉源。”这是1997年10月《闽北诗联专辑》第九期诗人吟唱水东新貌的80首(篇)中的诗,欣慰的是,笔者没忘其中自己的抒怀之句:
“酸甜苦辣心相系,位虽卑,不忘民嘱。何求明日,勤勤恳恳,永当公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