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星火照征程
——记一次跨越百年的精神交付
题记:
2025年8月19日,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逝世100周年。百年前,王尽美在淄川龙泉圈子村的矿井里,为矿工兄弟喊出了“团结起来”的心声。百年后,他的后人王明华教授写下对家乡的嘱托。薪火相传,不在言语,而在躬身入局的每一次俯听、每一滴汗珠、每一寸被信念照亮的征途。
雨扣门扉百年心
2024年6月的杭州,梅雨滂沱,天地间织起细密水帘。笔者一行三人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走向浙大校园深处,去叩响一扇承载着世纪风云的门——王尽美烈士长孙、83岁的王明华教授之家门。此行,我们怀揣着家乡淄川的泥土气息与百年追寻的赤诚,要将一段被时光半掩的红色传奇,交还于它的血脉传承者。

当我们将那份凝聚龙泉镇圈子村几代人心血、还原王尽美1923年秋在淄川领导矿工斗争始末的史料呈于案头,室内空气骤然凝重。王明华教授的目光在纸页间逡巡,手指微微颤抖。良久,他抬起头,已是热泪盈眶,声音哽咽:“想不到啊,我爷爷去世快一百年了,你们还在不遗余力地挖掘、还原他的足迹……”窗外雨声淅沥,仿佛天地亦为之动容。他讲述祖父时眼中那深沉的敬意与痛惜,与窗外连绵的雨丝交织,更令我们感触万千。讲述完祖父的故事,王教授不顾大雨与高龄,坚持带领我们参观他以祖父精神为内核建立的“王明华研究生党建工作室”。他指着珍藏室中央那艘红船模型,声音低沉而坚定:“红船精神,祖父那一代点燃了火种。我们,要让它代代燃烧下去。”
事后我们才知晓,王明华教授在接待我们的次日入院接受了前列腺手术。手术后,他仍不忘寄来亲笔信函,字字千钧:“文章客观反映了祖父王尽美在淄博的真实革命历程……可作党史资料发表。”这滚烫的信任与嘱托,是革命后人对历史真相的庄严确认,更是一位长者手中传递的信仰薪火。
星火燃亮淄川夜
杭州归来已一年有余,王明华教授伏案书写的背影仍常浮现眼前。他手中那支笔,仿佛接通了百年前淄川矿山的风雷。
1923年的秋风吹过淄川龙泉圈子村,吹不散矿工脸上的愁云。程家顶煤井深处,中日合办的鲁大矿业公司贪婪地吞噬着乌金,更欲榨干工人的骨髓——减人减薪的消息如寒霜骤降。绝望的阴霾中,一道希望之光穿透而来:在洪山淄川炭矿做工的圈子村人刘盛栋,带来了王尽美来淄的消息。
消息如星火溅入枯草。一个秋日,程家顶刘绪德家的场院,成了愤怒的海洋。数百名来自附近矿井的工人聚集于此,手中紧握的不仅是挖煤的镐锨,更有顶车用的粗重点棍。当王尽美挺拔却因肺病而显清癯的身影出现在高处时,数百双被煤尘熏染的眼睛瞬间聚焦。
“减轻劳动!”“增加工资!”矿工们压抑太久的吼声如山崩海啸。王尽美站在人群中心,声音穿透喧嚣,带着炽热的信念与疾病折磨下的沙哑:“工友们!这煤,是我们一镐一镐挖出来的!这力,是我们一分一分使出来的!凭什么让那些吸血的东家,还有霸道的洋人,骑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他挥动着手臂,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无产阶级抗争的必然性、砸碎旧世界的呼号,熔铸成最朴素有力的语言,深深锤入每个矿工的心底:“团结起来!只有团结,攥成一个拳头,我们才有活路!”
那一场在圈子村程家顶点燃的罢工烈火,远非孤立星火。正是这些看似分散在淄川大地上点点抗争的光芒,如地下奔涌的炽热岩浆,最终汇聚成磅礴之力。王尽美敏锐地抓住工人日益觉醒的契机,奔走于张店、淄川、博山等地的煤矿、铁路、车站、工人居住区,播撒火种,发展组织。1924年7月,革命火种终成燎原之势——经中共中央批准,淄博地区第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鲁中大地上的红色灯塔——中共淄博支部(亦称中共淄博矿区支部),在淄川矿区庄严诞生。圈子村那场秋日抗争的呐喊,如同惊蛰的一声雷鸣,震醒了沉睡的淄川,为这座红色灯塔的巍然矗立,积蓄了不可阻挡的力量。

报国丹心代代传
1921年,王尽美提笔写下“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的诗句,并将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王尽美长子王乃征晚年手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题款“祖孙代代奋勉传”。这幅字,是穿越时空的家族密码,更是对后来者无声的召唤。
王尽美27岁燃尽生命,留下“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的泣血遗言。这遗言,成了王家儿孙用一生践行的圣训。长子王乃征,少失怙恃,在父亲战友王翔千引领下投身革命,从诸城乡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一路烽火硝烟,成长为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次子王乃恩,16岁追随兄长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扎根浙江地方建设,一干就是几十年,当组织欲提高其退休待遇时,他坚辞不受:“父亲二十多岁为革命早逝,我能活到退休已是幸运,岂能再求额外照顾?”其言其行,磊落如青天白日。
及至孙辈王明华,作为我国光电子领域的拓荒者,受国家派遣留学日本,学成后毅然归国。五十余年科研育人生涯,专利、论文、奖项等身,他更将祖父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叮嘱年轻学子:“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其妹王爱华,深耕医学检验;堂弟王军,少校戍边十五载后转战科技领域;其他孙辈及其他晚辈们亦在各自岗位——军医、铁路、美术、边防、信息……如星辰散落四方,默默发光。王明华那句平静而铿锵的“我们家族没给祖父丢脸,没给共产党抹黑”,正是这个革命家庭跨越百年风雨、对“尽善尽美唯解放”最清澈的注脚。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清清白白”,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发熠熠生辉。
红色火种淬初心
站在王尽美烈士逝世百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浙大那场浸透梅雨的采访,凝视王家子孙几代人用生命书写的答卷,一种深沉的力量在胸中激荡。王尽美于圈子村场院上的振臂疾呼,穿越百年风雨,依然振聋发聩——那是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人民力量的坚信。而王明华教授在病房灯光下写就的寄语,则如静水深流,无声诉说着信仰的坚韧与传承的温度。从圈子村罢工现场高举的点棍,到王明华实验室彻夜不灭的灯光;从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的诗句,到王乃恩婉拒待遇时的坦荡清风——这条名为“信仰”的长河,从未断流。
从杭州归来,龙泉镇圈子村的天台山程家顶,不再是史料中冰冷的坐标,而是王尽美曾站立呐喊的热土。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山岗,脚下似乎还能感受到百年前那场罢工奔涌的余温。仰望苍翠山峦,王教授含泪的双眼与王尽美清癯而坚毅的面容在脑海中重叠,一个声音在心中愈发清晰:历史的回响,需要在今日的泥土里踏出新的脚印。
如今,行走在焕然一新的龙泉镇,看孩子们在天台山下聆听革命故事的专注,观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思考着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奋战3-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翻一番、再建一个新龙泉”的奋斗目标,我心中充满了力量。这力量,源自百年前那场为生存和尊严而战的罢工星火,源自王明华教授那力透纸背的嘱托,更源自我们这一代人守护信仰、践行初心的理想。王尽美烈士的革命精神,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迎难而上、每一次为乡亲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中。这系于万家灯火的时代新长征,正是我们对先烈最深切的告慰——这盛世乡土,终如您所愿,而我们,正奋力接棒,让那始于南湖、燃于淄川的火焰,永放光芒。
(高鹏/文)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