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兵岭下:
热血丰碑见证红色传承
文/秋韵
因为我们文学会公众号刊发了一篇张合军老师撰写的纪实散文《怀念党的好干部苏清云》,讲述了1946年苏清云同志作为沙河县五区委员,在我的故乡西北留村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反奸工作的艰难历程,引起了沙河市柴关乡大康村党支部书记段计永的关注,也由此结缘了千里之外在福建南平市林业局工作的苏清云女儿苏蕾。在与苏蕾的交流中,我听闻了许多关于她父亲的英勇事迹,关于她在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回归故里“重走父辈革命路”的计划。
获悉苏蕾已到柴关乡峡沟村的消息,8月3日,我和张喜魁、张爱民三个人从邢台市区开车一百多里前去与她会面,一起探寻那段被历史尘封的英雄往事,感受这片土地所承载的英勇与悲壮,以及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的传承力量。
在冀南大地的沙河市柴关乡峡沟村,虽然岁月流逝,却始终无法冲淡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记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以太行山马坊为据点,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破铁路、袭车队、攻据点,一系列战斗让日寇惊恐不已。恼羞成怒的日军,对八路军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性“大扫荡”。
1942年5月,由于汉奸告密,日军从沙河、武安纠集了上千名日伪军,分三路突然包围了沙河市峡沟村嶰嵯沟八路军通讯营。刹那间,嶰嵯沟枪炮声震耳,子弹呼啸而过,营长海凤阁、指导员康君健毫不犹豫地带领战士们投入战斗。
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关头,全营百余名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保护电台、机密文件和军需物资的安全。他们在硝烟中穿梭,或卧倒射击,或拼刺肉搏,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战斗异常惨烈,但由于寡不敌众,包括营长、指导员在内的数十名战士相继倒下,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嶰嵯沟的四面山坡上到处躺满八路军战士的遗体,鬼子们包围上来,对受伤的战士补刀,直到杀死他们为止。
鬼子走后,峡沟村的村民在苏清云的带领下纷纷上山,从荆棘中寻找伤员。他们怀着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满含眼泪,将战士遗体就地掩埋。由于石多土薄,找不到合适的掩埋地,一位叫金茂的农民,主动把自己开垦的山地让出来,安葬了这些英烈。从此,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便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这座普通的山梁从此有了一个沉重的名字——“埋兵岭”,它如同一座无言的丰碑,默默铭刻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在这场战斗中,苏清云的英勇事迹尤为突出。1938年,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苏清云投身革命。1940年入党后,他先后担任峡沟村村长、武委会主任、联防民兵队队长等职,全身心投入抗日工作。当得知八路军遭袭,苏清云心急如焚,立即率领民兵队伍奔赴战场,展开救援与接应。
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上山救助伤员,抢运通讯设备,掩护战士撤退。民兵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机警地躲过敌人火力,还帮助战士们换上村民服装,向西南深山转移。战斗中,苏清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其英勇表现赢得了彭德怀司令员的嘉奖,奖励 200元冀钞,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英雄。
此后,苏清云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前行,先后在沙河县多地工作,多次出任二区、五区、七区委员、农会主任、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还调任石家庄土改队政治主任等职。1949年,他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选调编入“长江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南下福建,曾任晋江县独立营营长,晋江县县委兼三区区委书记等职,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福建的建设事业。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一”建军节过后,苏清云的女儿苏蕾携侄子、侄媳等人,从千里之外的福建南平回到了祖籍峡沟村,开启了“重走先辈革命路,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征程。
我跟随他们的脚步,走在峡沟村的小道上,只见苏蕾轻抚着古老的墙壁,眼中泪光闪烁,满是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嫡孙们则仔细地聆听着长辈讲述那段历史,脸庞上写满了震撼与钦佩。在埋兵岭遗址,后代们敬献鲜花,深深鞠躬。他们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海凤阁、康君健、苏清云这样的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誓言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如今,峡沟村的红色故事仍在流传,“埋兵岭”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人前来瞻仰缅怀。苏清云的后代们也表示,将带着先辈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