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地新章
---
第一节:古卷重逢
重建的藏书阁弥漫着新墨与檀木的清香。谢青梧拂去无名笔记上的尘埃,泛黄纸页间滑落一片梧桐叶脉书签。叶脉纹路在阳光下突然投射出光斑,在墙上显出一幅山水图——正是当年龟甲上缺失的"云岭东麓"。
窗外传来孩童嬉笑。她循声望去,孟悬舟正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教她用金铃测定风向。铜铃在风中轻旋,铃舌指向的位置,恰与墙上光斑山水图的生门重合。
"师娘!"小女孩突然仰头,"铃铛说地下有条睡着的小龙!"
---
第二节:弈局残谱
笔记最后一页粘着半局棋谱。谢青梧用银簪轻挑,背面竟显出几行褪色朱砂字:
【孟兄:
以人为器终非正道
龙脉当归天地
乘风绝笔】
砚台突然无故自鸣。她蘸水描摹棋谱,发现黑子排布正是锁龙印的七星阵,而白子...分明是她臂上山河引的走势。
"原来如此..."她指尖发颤,"先祖当年不是封龙,是在教孟家...如何养龙..."
---
第三节:金铃度气
立夏祭典上,孟悬舟将最后一只金铃系在新建的观星台檐角。铃舌下悬着的不是寻常铜片,而是熔铸了两人鲜血的玉珠。
当第七只金铃挂上时,突然无风自动。谢青梧臂上的山河引纹路泛起暖意,藏书阁那本笔记自动翻到末页——空白处浮现出新的墨迹:
【气与脉合
人与道同
今日方成
葬经正解】
远处云岭主峰传来清越龙吟。阿莱托人送来的信笺上只有八个字:
"蛊毒已清,百花当开"
---
终章真义
1. 叶脉藏真:梧桐叶脉与龟甲纹路互补,象征两家秘术终得圆满
2. 棋谱双关:黑白棋子暗喻镇压与疏导的辩证,揭示风水至高境界
3. 铃玉凝血:以血铸铃却不为锁龙而为导气,完成从"裁气"到"养气"的升华
(全书以惊心动魄的龙脉之争始,以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终。最终章通过古籍、棋局、金铃三个意象,将江湖传奇升华为天地大道,留下余韵悠长的人文回响。)
[全文终]
——
后记:龙脉深处的回响
写罢《龙脉裁气录》的最后一字,窗外的雨恰好停了。檐角残余的水珠滴落在砚台里,将未干的墨迹晕开些许,恍如云岭山巅终年不散的雾气。这部作品从最初的风水口诀发端,竟渐渐生长出自己的血脉筋骨,实非我始料所及。
记得动笔之初,我不过想写一个"避死挨生"的江湖传奇。但随着孟悬舟心口锁龙印的第一次灼痛,谢青梧软剑斩出的第一道寒光,故事便如同觉醒的龙脉般,再不由我完全掌控。那些龟甲上的纹路、铜钱背后的篆字、苗疆的蓝月亮,都在深夜写作时变得异常鲜活,仿佛三百年前的谢乘风与孟家先祖当真在纸页间对弈,而我不过是个记录棋局的旁观者。
最令我动容的是两位主角的蜕变。孟悬舟从恪守家训的"锁龙人",成长为懂得"以血续脉"的养龙者;谢青梧由满腔仇恨的复仇者,化作能读懂先祖真意的传承人。他们之间的情愫,也如龙脉般经历了"封——断——续——养"的历程,最终在观星台的金铃声中臻于圆满。
特别要感谢那些古老的风水典籍。书中"铜钱龙""山河引"等设定,皆脱胎于《葬经》《撼龙经》中的只言片语。先民对天地气运的认知,竟与现代生态平衡之道暗合——这或许正是奇幻叙事最深刻的现实根基。
最后一段写给读到这里的你:当某日春雷惊蛰时,若听见风中传来金铃清响,不妨循声望去。说不定那株新抽嫩芽的梧桐树下,正藏着半片未说完的龙脉故事。
癸卯年谷雨 于听雨楼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