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九霄云外写天书
并蒂莲绽放的第七日,孟九歌在祖树顶端睁开了眼睛。他的瞳孔已变成淡金色,眼底流转着微缩的星河图景。身旁的苏挽晴仍在入定,额间金莲纹完全舒展,发梢凝结着晶莹的灵露。
"时辰到了。"守树人不知何时出现在树梢,手中九节杖已重新长出宝石,"日月同辉之时,便是造化天书圆满之刻。"
孟九歌低头看去,骇然发现自己的身躯变得半透明——经络图中流动的不再是血液,而是地脉灵气!更奇妙的是,每条经脉末端都延伸出金色丝线,连接着人间的一口灵泉。
"我们...还是凡人吗?"他刚开口,声音竟引发祖树叶片集体震颤。守树人含笑摇头,九节杖指向树根处:那里新长出两株幼苗,一株呈现孟九歌的面容轮廓,另一株则像极了苏挽晴。
"肉身留尘世,元神写天书。"守树人突然变得年轻起来,白须转黑,"这才是《造化天书》真正的..."
苏挽晴突然睁眼,眸中射出两道金光穿透地壳。地面上方顿时雷云密布,九色彩虹横贯天际。她指尖轻点,祖树根系连接的所有灵泉同时喷涌,水柱在空中交织成巨幅画卷——正是大明疆域的微缩影像!
"开始了。"她声音空灵悠远。孟九歌福至心灵,与她背靠背盘坐,二人经络图完美嵌合。祖树剧烈摇晃,叶片上的小人齐声诵念:"山势险要而葬其所会..."
惊人的变化在人间显现。西北大漠中,干涸千年的月牙泉突然暴涨,泉水所过之处,黄沙瞬间凝成沃土。几个呼吸间,方圆百里已成绿洲,新生的胡杨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东南沿海的盐碱地上,龟裂的土块自动翻涌重组。灵泉喷出的水雾中,无数晶粒闪烁坠落,眨眼间将贫瘠之地化作万亩良田。最神奇的是,田间自动浮现出沟渠网络,形状恰似孟九歌的经络图。
"九歌,你听。"苏挽晴突然指向某个方向。孟九歌神识瞬间穿越千里,听见古战场那九朵彩莲中的婴灵正在歌唱。他们每唱一句,就有片废地焕发生机。更惊人的是,这些婴灵的模样,正逐渐变成孟九歌与苏挽晴的童年形象!
守树人突然跪拜:"请二位造化之主归位!"他九节杖重重顿地,祖树顶端裂开一道光门。门内悬浮着空白玉简与一支灵气凝成的笔。
孟九歌与苏挽晴相视一笑,同时伸手触碰光门。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的肉身开始晶体化,最终变成两尊相拥的水晶雕像。而元神则携手迈入光门,各自执笔在玉简上书写起来。
孟九歌写下"山",万里之外的荒山顿时披绿;苏挽晴写下"水",干涸的河床即刻涌流。当二人合力写下"葬其所会"四字时,所有灵泉突然移位,按照星图重新排列——原本残缺的灵气网络终于圆满!
严铁心正在巡视灵泉,腰间绣春刀突然自动出鞘,在空中划出金色轨迹。他顺着轨迹望去,只见四十九口灵泉的光柱正在穹顶交汇,形成覆盖整个大明的天网。更神奇的是,网眼中垂下无数灵气丝绦,精准落入每户百姓家的水缸。
"天降甘霖..."严铁心脊椎玉骨突然发热,映照出孟九歌与苏挽晴在光门中书写的身影。他恍然大悟,立即召集所有锦衣卫:"速去各州府传授《灵泉守则》!"
药王谷的老者正在祭坛前祷告,手中九节杖突然生根发芽,转眼长成迷你祖树。树梢结出两枚莲子,落地化作童男童女,模样活脱脱是幼年的孟九歌与苏挽晴。
"道果化形!"老者激动得老泪纵横,"快敲钟!通知所有弟子..."
钟声传遍山谷时,光门内的书写已近尾声。孟九歌写下最后一笔的刹那,玉简突然分解成无数光点,每个光点都落入一位有缘人体内——农夫获得沃土,医师悟得灵方,工匠想出妙法...整个大明疆域,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苏挽晴突然搁笔,伸手触碰孟九歌眉心。二人元神交融的瞬间,光门内浮现出三百年前的场景:刘伯温跪在祖树前,正在刻录《天宝乌经》初稿。他似乎感应到什么,突然抬头微笑:"后来的造化之主,别忘了在'山势险要'后加一句..."
孟九歌与苏挽晴不约而同地开口:"'而人心向善'"。
四字一出,天地共鸣。祖树顶端突然垂下两条气根,分别缠绕住二人的水晶雕像。当气根收回时,雕像已化作两颗璀璨的莲子,稳稳落在并蒂莲心。
守树人恭敬地摘下莲子,将其种在祖树两侧。树身立刻显现出新纹路——左侧是《天宝乌经》全文,右侧是《金莲种玉诀》真本。两棵新生的树苗破土而出,转眼间已与祖树等高。
"大造化!"守树人仰天大笑,身体渐渐透明,"三千年守候,终得圆满..."他的身形消散前,最后看了眼人间:
曾经寸草不生的乱石滩上,矗立起孟九歌与苏挽晴的玉像。各地灵泉旁,百姓自发修建祠堂。更神奇的是,所有祠堂的香火烟气在空中交织,竟组成了一卷若隐若现的巨书——正是《造化天书》的虚影!
而在无人知晓的地脉深处,两株新生的造化树正在舒展枝叶。它们的根系连接着人间万千生灵的心念,每片叶子都记录着一段"废地变宝地"的故事。当清风吹过,枝叶摩挲间响起的声音,仔细听来,正是那句:
"山势险要而葬其所会,实为天地之呼吸;人心向善则无处不青山,此乃造化之真谛..."
[全文完]
——
后记:山河入梦,造化随心
写完《造化天书·龙脉奇缘》最后一个句点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茶盏中的龙井已冷,屏幕上犹自跳动着"葬其所会"四个字的光标。恍惚间,似见孟九歌与苏挽晴的身影从字里行间走出,在雪幕中向我拱手作别。
这部作品的缘起,是去年深秋在终南山偶遇的一位风水先生。他手持罗盘立于断崖前,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峰道:"你看那山势跌宕处,像不像一册被风掀开的古籍?"这句无心之言,竟成了点燃整个故事的星火。
创作过程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中"化煞为祥"的哲学内核。孟九歌以血画卦的决绝,苏挽晴金莲渡劫的悲悯,本质上都是在演绎"废地变宝地"的生命奇迹。正如第十六代药王苏星河在临终手札中所写:"天地本无吉凶,人心方见造化。"
在考据方面,我特意参详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地理人子须知》与清代《钦定协纪辨方书》,将"七煞锁魂阵"、"九龙归天穴"等虚构设定,建立在真实风水理论框架之上。特别是"山势险要而葬其所会"这句核心真言,实为化用自杨筠松《撼龙经》中"气随形走,势因气变"的经典论述。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严铁心这个角色原本不在大纲之中。但在写到云州山洞七具青铜棺时,这个锦衣卫突然有了自己的意志——他脊椎玉骨里藏着的《九龙归天图》,最终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这种角色"活过来"的奇妙体验,或许是写作者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要感谢我的导师徐先生,若非他当年在敦煌石窟前那句"最好的传奇永远生长在文化血脉里",我不会有勇气将道门符咒、药王秘术这些看似玄奥的元素,编织成具有现代精神内核的故事。正如孟九歌在太虚幻境中所悟:"所谓秘法,不过是尚未被理解的常理。"
此刻合上这本虚拟的书稿,忽觉案头绿萝新抽的藤蔓,恰似地脉祖树的一条气根。或许造化之妙,本就存在于每个转念之间。
愿每一位翻开这个故事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命途上,遇见那座改变格局的"山势",那处点化因缘的"所会"。
庚子年大雪夜
于京华听雨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