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
一、无 题
文 /笑之
暑气弥空热汗流,茶香难解发炎喉。
驱毫未着心中意,翻页难施目下搜。
澄波气量今难在,霁月胸怀早即休。
但书拙句宽衷意,身滋伏浪岂堪忧?
宋永基,笔名笑之、农朴,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二、蝉声瘦成一片落叶文/大山
风把日历翻得很轻
某个午后突然失重
蝉声蜷成病人的呻吟
在悬铃木的枝桠间喘息
晾晒了整个夏天的云絮
被拧出藏了许久的雨
祖母卷起屋檐下的竹席
指腹抚过阳光褪下的体温
玉米垂成爷爷的胡须
晨露打湿他趟过豆荚的裤角
稻草人安放在谷地时
让一群麻雀提心吊胆
滿树石榴挑逗着我的瞳孔
羞答答藏了多少秘密
一片梧桐叶携着蝉声坠地
将秋天的第一封来信投递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三、《杏坛言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王春
公元前521年的朝阳
洒在杏坛的青砖地上
颜渊垂手侍立,麻布冠下的发际黑里透亮
子路仗剑一旁
剑鞘摇晃发出青铜的香
夫子袍袖轻摆
问答间留下世人的景仰
何不各言其志,说一说心中的向往
子路语出铿锵
震得廊下竹影摇晃
俺愿将车马衣裘
与朋友分享
哪怕磨破了
也无怨无偿
颜渊退后半步
声音轻得像浮云一样
不把劳苦推给旁人
做了好事更不标榜
就连他长衫上缀的补丁
也显得端庄大方
子路生性直爽
敢问夫子的志向
夫子凝重地望着远方
村舍的炊烟正漫过城墙
沉思中语润箴言
愿天下的老者有个好的归宿
朋友互信,邻里互帮
愿年幼的孩子
在关怀中成长
说话间,有落叶飘在夫子的案头
促成了圣与贤联袂的绝唱
王春,1970年毕业于泗水一中。1971\1977知青下乡泗水县考棚街。
1978年在泗水县建设局参加工作。1980年\1982年山农大园艺专科学习。
1983\1985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车间主任、生产科长。
1988年任泗水县建筑公司副经理。
1992年调任泗水县园林绿化管理所任党支部书记、所长。
2012年2月退休。
2013年在泗水县老年大学学习美术和书法。
同年老年大学成立儒学讲师义工团任副团长,一直从事乡村儒学讲堂义务工作、济宁市作协会员,泗水县华龄自愿者协会法人代表,泗水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四、 鲁源村吟
文/张常俊
清流一脉出鲁源,尼山灵秀聚成川。
圣井古风迎朝阳,楷木新绿上暮烟。
泗水文章千秋诵,杏坛礼乐万代传。
生民未有垂供处,常使春光度阙檐。
张常俊,山东泗水人,爱好诗词歌赋
五、《菜园记》文/王爱玲
巴掌大的一块地,我开荒了。土是硬的,锄头下去,火星四溅,竟像是与地搏斗。好容易掘松了,撒上豆种、北瓜籽、丝瓜籽,便天天去浇。
河离地不远,提水却难。我提一只塑料桶,沿着斜坡下去,河水浑浊,映着我佝偻的影子。一桶水提上来,汗已浸透衣衫。女儿见了,只说:"天热,别热着了。"对象亦云:"别掉河里。"我都当了耳旁风。
果然就掉下去了。那天桶中水满,脚下一滑,便栽入河中。河水灌入耳鼻,我挣扎着,竟自己爬上来了。四顾无人,暗自庆幸,又颇觉凄凉。此后便不敢再去河边提水,脚上的痂结了四天,硬硬的,像块铠甲。
菜苗却不等人。豆子耐旱,尚能支撑;北瓜、丝瓜的叶子却蔫了,边缘卷曲,像是向我伸出的求救的手。它们仿佛在说:"主人救救我们吧,我们想为您开点花,结点果。"这话自然是我替它们编的,然而看那蔫头耷脑的样子,又似乎确有此意。
于是改从家里带水。家离地有500米左右路程,我提着水壶,从家到地三趟。走一趟,浇一点,再走一趟,浇一点。汗水流进眼睛,刺痛;流到嘴里,咸的。三趟下来,菜苗竟真的活过来了,叶子舒展开,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在向我道谢。
我却中暑了。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倒在床上。女儿埋怨,对象叹气,我只想着明天的水该怎么办。
这块巴掌大的地,究竟能结出几个瓜、几把豆?算来还不够我买水的钱。然而每当我看见那些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舒展的样子,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人活着,总得有点什么抓在手里,哪怕是几棵快要旱死的菜苗。
菜苗日日见长,令我想到世间万物的成长,莫不需要这般不计代价的守护。
王爱玲,女,济宁鱼台县退休工人,鱼台县作协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热爱公益,喜欢旅游。
六、和光同尘 含章可贞 —— 劳模精神永流传
芳华其灼
初识钱校长,那是十几年前一个初秋的傍晚,她站在老年大学门前蓝球场打电话。清爽利落的发型,简洁明快的上衣,军绿色直筒裤,满面春风,笑意盈盈,高贵典雅,英姿飒爽,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熠熠发光。一下子惊亮了我的眼,至今记忆犹新。悄悄向人打听,才知道她就是泗水老年大学声名显赫的钱玉珍校长。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究其原因,源自良好的家教门风。她在《良好家风伴我行》中写道:父亲性格温和,淡定文雅,拥有军人不怒而威的庄严气质。始终铭记《钱氏家训》优秀传统文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诠释了“谦恭简朴,宣明礼教,读书第一”的家风,用“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的家训春风化雨般教育孩子们。无论家里家外,父母总是博爱众人,替人着想。影响着兄妹几人在相处中也是团结友爱,相互关心托举。
那时老年大学有羽毛球室、乒乓球室,下班或节假日我常去锻炼,时常会遇到钱校长忙碌的身影。她常说一句话“老年大学的老师是教授,学员是老师,工作人员是学生”。我们所有去活动的人,她都会恭敬地称呼为老师,热情地打招呼,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她真把自己和同事当成了为大家服务的服务员,来者不拒,事必亲躬,处处让大家如沐春风。
一次周末我闲逛着去老年大学打球。走到老百货大楼附近,忽然一辆依维柯车停在身边。我正诧异,车窗打开,钱校长笑容满面喊:“上车吧,去哪?我们送你!”我觉得不一定顺路,不好意思上车,她说“客气啥,一脚油门就到了,你走着可得久了。”在她极力诚邀下,我无从推让。上车后才知道是钱校长的弟弟一家从外地回来,全家人在老妈妈家聚会,这是结束后弟弟送她回家呢。但她家近,老年大学远,不仅不顺路,还要绕一圈!我觉得太添麻烦了,她笑语:“哎呀,谢谢你给我们做服务员的机会,我们一起又能聊天,又能做好事,多好!”让我安心又感动。其实那时候我们并不相熟,只是偶尔遇上会微笑致意。后来她也会忙里偷闲,一起打一会乒乓球。但由于她是领导,工作忙,交流少,当时除了赞叹她的精致干练与亲和体贴,就是对她深深仰之弥高的敬重与向往。
灵魂共契
第一次熟识是2015年我们一起参加尼山圣源书院举办首届尼山乡村儒学志愿讲师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地百多人参加。我县参与的志愿者由宋部长和她带队。那时,她帮我们和单位协调,每天安排集合地点、车辆分配、学习调度、节目编排等等各种事务。事无巨细,井然有序,让我们的学习欢欣舒畅,收获满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慢慢靠近、相知、贴心直至心灵契合。
一次去仲都参加培训,我们两个住在一屋。因为下午有她的分享环节,中午午休她还在加班写材料。她自己有个小本子,随时见到好的实例、故事随手记录,我们参与的各种活动她也总是记录的井井有条。当时我内心惊叹,原来优秀的人总是在随时用功,她的出色与魅力都是平时用心用力累积出来的呀。晚上我们彻夜畅谈,我才了解她的优秀不仅来自于她本身的善良、细致、努力,更得益于家里老人的感染、熏陶与传承。
劳模润染
原来她不仅是军人的女儿,还是我们全国劳模王在英老妈妈的女儿!她讲起老人家的故事自豪里带着心疼,崇拜里满是怜惜。
她在《母亲两次见到毛主席》文章里写到:母亲作为普通的农村养猪姑娘,视猪舍为家,刻苦好学,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20岁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母亲身上,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的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精神。在漫长岁月中的任何岗位,她始终保持劳动模范与“优秀共产党员”本色。工作中,她因公负过伤,退休后,她也曾受到挫折。但她从不抱怨,不纠结、不内耗。时时朝起眠迟,辛勤劳作,为国家、为家庭、为他人奉献光和热。
曾听王春老师讲起,一次在外环路看见一辆三轮车拉着满满一车树枝,从后面只看见车动,看不见骑车人,撵上去一看才发现是王老妈妈。勤俭节约了一辈子的劳动模范,啥时候都舍不得清闲。八十几岁的老人家时常去路边田野捡拾柴火,运回家蒸馒头熬稀饭,为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人家不怕苦,不嫌累,年轻时为国家做贡献,年老时不仅不给孩子们添麻烦,还尽心尽力为孩子们减负担。平日里她老人家总是一大早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在院子里用柴禾点燃自己垒制的小土灶,烧满四暖瓶水,然后给精心喂养的小鸡剁菜拌饲料,接着屋里院外打扫卫生,从家门口一直扫到县社办公楼处,下雪更是如此。随后边听收音机播放新闻戏曲,边做纳鞋垫缝衣服等针线活。十一点左右,便开始联系孩子们回家吃饭。烙油饼、擀面条、蒸包子、包水饺,啥饭都会做,馅儿都是老人家自己挖的野菜、摘的槐花等。
钱校长写到:每逢春节母亲的四部曲,一是把父亲写好的春联卷好给每家一套;二是把晾在二楼竹竿上的香肠装包每家一份;三是在每家汽车放“拉财”的辣菜;四是把炸好的酥菜、麻叶等装袋打包,每家一份。更忘不了给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留存,给东家送西家。老人家常说好东西要分享,助人自乐,与人己多。
钱校长曾讲刚刚结婚时母亲让她把工资上交公婆,让老人当家做主。后来公婆得了老年慢病,母亲让她把公婆当父母般照顾孝敬。她学会了骑着三轮自行车带老人看病、兜风。在公婆卧床不能自理的近十年里,给公婆喂药按摩、端屎端尿,每天循环往复。与公婆共同生活的二十多年,从未红过脸,一直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这种家庭氛围不仅持续在她做儿媳期间,还传承到了她做婆婆当奶奶的当下。她在济宁看孙子,常常和儿媳妇一起包水饺,做家务,有说有笑。她放下身段,在儿子家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每当看孩子们心满意足吃着她做的饭,她就会想起老妈妈看自己吃饭的样子。凑孩子们出门旅游,她把孩子的家从地板到天花板,擦的一尘不染,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她会想起老妈妈为他们纳鞋垫的静好时光。
对待自家先生,她更是疼惜在心尊敬有加。她说在家要做低就下,同甘共苦。丈夫企业改制系统破产,她又把工资交给丈夫,让他说话有底气,做事放手脚。直至今天,工资依然上交。她说这些都是老人家的教导与要求。
老人家作为一名全国劳模,功成弗居,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含高尚。她常说“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责任心,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老黄牛精神永远不过时。”她的敦敦教诲,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指引儿女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踏实工作,不懈奋斗。
和光同尘
2017年钱校长从重要岗位上退下来,她退而不休,踏下身子投入公益事业。在我县华龄志愿者协会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把协会工作开展的热火朝天,风生水起。2024年5月,协会作为济宁市唯一的参会会员单位,被当选山东省老干部志愿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她把华龄志愿者协会“崇善尚德,奉献余热,不为名利,不求索取,不图回报,服务于社会”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公益活动中率先垂范。
我们一起参加乡村儒学讲堂活动,为老人过除夕庆重阳,去幸福院为孤寡老人包水饺演节目,参加微公益各种助学救孤活动,去社区写春联、假期少儿托管班送课,与退役军人协会一起为老兵送照片、过生日、庆三八、送棉衣等。在活动过程中,她总是操持所有事务,联络安排,为老人孩子买礼物,时常给我们很多感动。
她自己像老人家一样勤俭节约,爱物惜福。一双鞋子穿十几年,鞋底坏了换双鞋底继续穿。一件大衣穿数十年,细心呵护,穿出去依然经典如新。但对于他人,却是出手阔绰大方相助。她退休后常住济宁,每次有活动回来,总是大包小裹给大家带回各种礼品,几乎所有的志愿者都吃过她送的玉堂酱菜和金条馓子。一次走访看望孤寡老人,她见老人就咸菜吃馒头,生活简朴,立即去村里超市为老人家买来牛奶面包等生活用品。我们去小城子开展活动,村里的老人们都把她当亲人。年前我县传承办举行义工茶话会,她不仅根据义工实际情况写下了《小城子儒学讲堂真是好》三句半表演内容,更是悄悄为义工老师们每人买了一条喜庆的羊毛围巾。我发现时聊起,她轻描淡写说过年了让老人们鲜亮一下,钱的问题只字不提。闲暇时她笔耕不辍,文章见诸各级报端,但她总是说自己不会说不会写,来讲堂就是跟着王老师提包打下手学习的。并且与时俱进,自学剪辑,把我们各种活动做成视频、美篇,向社会宣传,发动大家做公益,多奉献,做利于他人与社会的人。我们去老干部老教师家走访,她总是谦卑有礼,带给老人们欢声笑语。因协会工作出色,省里市里表彰,她总是把荣誉让给他人,并说工作都是大家干的,她只是个为大家服务的书记而已。她把自己的光环悄然摘下,隐藏揉碎,和光同尘,光而不耀,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因为有她,我才深切体会到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妙益。她是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给我智慧,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带我前行。这道光是她的人格魅力,更是劳模精神的传承与闪耀......
柏桂月,女,1974年生,大学学历,1995年特师毕业分配至泗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至今。现任华龄志愿者协会副会长。2014年成为尼山圣源书院文化义工;2015年成为我县乡村儒学讲师;2018年成为我县家庭婚姻辅导中心辅导员;2018年加入我县华龄志愿者团队;2020年成为我县“微爱.传承”家长学堂、“泉乡少年”国学经典班讲师;2024年成为我县教体局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讲师。曾获得泗水县优秀教师、首届最美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首届儒学讲堂名师、优秀辅导员、济宁市最美书香家庭等荣誉称号
七、析字 蘭 园文/千里易
2025年,全国的房地产形势不容乐观,楼市降温不少。泗水县的房地产却逆势而上,如火如荼,也许是泗水的房地产起步较晚的缘故吧。特别是泗北新城的泗河两岸,高档住宅小区的高楼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尤其是建设中的“蘭园”小区独具风骚,像一颗夜明珠闪耀在泗河的北岸的姊妹河(电站河)的阳面熠熠闪烁!她的建筑风格在泗水独辟蹊径,体现了苏州园林式的魅力,亭台阁榭点缀园内,镂空风景使得“这园”与“那园”界而未界、隔而未隔,让业主享受艺术般的生活韵味,幽静舒适。我参观完小区后在思考:为什么赋予小区“蘭园”的雅号呢?我又仔细观赏了小区的建筑布局,还是让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整个小区的建筑设计体现了“蘭幽”的特征:芳香弥漫,幽渊清静,脱闹市于安逸,君子之气贯穿园中。不由得再让我细品“蘭园”二字的汉字构造,为各位找到了解答的钥匙。
“兰”,繁体字为“蘭”,被称为文房四艺之一,会意兼形声字,上下结构,上“艹”下“阑(或闌)”。
阑,繁体字为闌,里外结构,形声字,外形内声,外“门”内“柬”。
“柬”,是什么?
“柬”,由“木、口、手”三个字元素构成。“手”在哪里?“手”在“柬”字中变形为倒“八”。“木”在“柬”中为木材的意思;“口”在“柬”字中为扎捆木材的绳索。“柬”的原始意义是用手挑拣有用的木材,然后把它用绳索捆在一起。引申为挑选和分类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在捆扎木材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有用的或同类的木材放在了一起,这样就起到了挑拣与分类的作用。凡“柬”作偏旁的汉字,大多有挑选与分类的意思,如“拣”“练”“谏”“阑”等。
“拣”,繁体字为“揀”,意思是用手挑选一捆木材,以备之需。
“练”,繁体字为“練”,意思是练习用绳索一遍一遍地捆扎木材,使之为自己所用。
“谏”,形声字,左形右声,意思是用话语引导他人捆扎木材时,去掉差的,留下中用的;引申为规劝或改正行为的意思。
“阑”,繁体字为“闌”,形声字,里外结构。甲骨文里并没有“闌”字,但到了金文时代就有了,而且写作“ ”,在“闌”的上面多了个月亮的符号“ ”,到篆书时代就省略了上面的月亮符号“”,成为现在的“闌”字。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分析完“阑”就明白了。
“闌”,会意兼形声字,由“门、柬”两个字元素构成,意思是月亮出来了,夜已深了,挑选一捆捆木材挡在大门前,以防止野兽或外人侵扰。因为古代人的大门极简单,就是用几捆木材或植物的茎杆扎捆好,挡在院落的空口处,这就是大门。因而,“阑”引申为“夜晚”或“栏杆”等意思,如“夜阑星稀”“灯火阑珊”“怒发冲冠,凭阑处”等等。
“门”,繁体字为“門”,甲骨文写作“ ”,由两个“户”构成,会意字。“户”又是什么?
“户”,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两端带有转轴的门的样子,泛指一家一户的意思。这样的话,“门”与“户”不就一样了吗?不一样。其实,“户”在古代指单扇门;“门”,指双扇门。《说文》:“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凡户之属皆从户”。
既然户就是门,古人何必再创造“门”字?这就是造字者的高明之处,为什么?
因为“户(单扇门)”一闭合,“户”的内外情景与声音就阻隔断了;而“门(双扇门)”就不同了,如果双扇门一闭合,门的内外的情景与声音,通过双扇门中间的缝隙能听到或看到一些,古代的门的技术不如现代的高级。因而,“门”的本意是指房屋或院落的出入口的阻拦物。凡“阑”之属皆从阑,如“栏(欄)”,栅栏的意思;“拦(攔)”,阻挡的意思;“澜”,波浪或波纹的意思;“斓”,错杂与灿烂的意思……
兰,繁体字为蘭,上下结构,会意兼形声字,上“艹”下“闌”。“艹”,决定了“兰”为植物中的草类,而“闌”会意了“兰花”从根部向上生长的形态。我们试想一下美丽的兰花的俊俏样,那郁郁葱葱的茎叶向上舒展的形态,多么像一捆捆用绳索扎紧的木材啊!创字者把“蘭”造的多么逼真而又神奇,富有诗意。文人墨客最爱兰花,为什么?因为兰花高洁幽雅,体现了君子的高傲气质,连孔子都称兰花为“王者香”。
兰,是“蘭”的简化字,笔画确实简单了,书写方便了,但意义也浮浅了不少。
兰,由“艹”和“二”两个字元素构成。“艹”,表示“兰”属于植物的草类;“二”在“兰”字中表示“天地”的意思。“二”的上“一(横)”表示天;“二”的下“一(横)”表示地,“兰”的意思就是在天地间生长的花草,但“兰花”的高洁气质与生长形态很难从“兰”字中看得出。
“园”,繁体字为“園”
“園”,形声字,里外结构,内声外形,内“袁”外“囗”。
“囗”,俗称大口,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有划分界线的区域。凡“囗”之属皆从囗,如“国(國)”“域”“围”“囚”“困”等,引申为城邦或疆域的意思。
“袁”,是什么?
“袁”,会意字,由“衣”和“口”两个字元素构成。“口”在许多汉字中并不是“方口”的意思,而是“圆的(○)”的意思,如“员”中的“口”,其实表达的是“圆(○)”的意思,因为“员”的原始意义是指圆口的鼎,古代早期的鼎是圆口的,不是方口的,还因为圆口是鼎的一部分,所以“员”引申为整体的一部分,如“会员”。同样,“袁”字中的“口”,也不是“口”,而是“圆(○)”的意思,为什么?
“袁”字中的“十”表示悬挂衣物的挂钩的意思;“袁”字中的“口”表示衣服前襟上悬挂的一块圆形璧玉;“袁”字中的下部分表示衣服的意思。我国古代的商周时期,人们崇尚在衣服上配挂圆形璧玉,可能是为了妆饰美观,也可能是一种信仰,正像我们今天的少年喜欢配戴团徽一样,或者像名牌大学里的学生喜欢配挂圆形校徽一样。其实,“袁”的原始意义就是圆形璧玉。古代打造圆形璧玉的人,是高科技人才,以打造圆形璧玉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感觉在世人面前特别荣光和骄傲,以致于为了传承,就以“袁”为姓氏,也就是说“袁”氏的始祖是一位能功巧匠。凡“袁”之属皆从袁,如“远(遠)”“园(園)”“环(環)”等等。
“园”,内外结构,形声字,内声外形,内“元”外“囗”。“元”,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像一个大脑袋的人站立着的样子。甲骨文的“元”字的最上部是“○”,篆书开始变成了“一(短横)”,在“元”字中是指事,指人的脑袋在人体的最上方,也强调了脑袋是人的最高地位和最重要部分,因而“元”的意思就是最重要的最高的,引申为第一的意思,如“元首”“元旦”。
“兀”,在“元”字中表示人的躯干的意思。去掉“元”字中的最上面的“—(脑袋)”,人的上端就平了秃了,因而“兀”的意思就是高秃,引申为孤傲的意思。总之,“元”就是一个站立的人。那么,“园”又是何意?
“园”,会意字,意思就是把各色人等圈围起来或者集中起来,使之受到约束。但“园”字缺乏了植物的参与,更体现不出人的高洁气质在哪里。
“園”的意义就不寻常了。“袁”就是圆形璧玉,是非常名贵的东西。那么,“園”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就是指这个区域内所圈围起来的全是名贵的,不论是人还是物,也引申为四周有围篱之地,如花园、果园、游乐园等。
“蘭园”就是“蘭園”,顾名思义就是养兰花的园区,确切地说就是育养名贵花卉的地方。房地产商用“蘭園”作为小区的名字,寓意深远,用心良苦!他们的寓旨就是我们所开发的蘭園小区,所居住的尽是些高雅清俊之士,或者是人中君子,使小区不自觉中品味升腾起来了!
丁同金,字普慈,网名千里易,男,1959年10月生,山东泗水城北故县村人。八十年代初毕业于济宁师专,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截至现在共有五本书面世,前三本与人合作编写,即《初中语文重要篇目分析与指导》(中 国海洋出版社)、《幽谷风》 (中国文联出版社)、《泗河方域丁氏族谱》、《藜苋叶》 。《泗 上丁氏传奇》与《藜苋叶》是自己的专著。希望书香传遍每位读者的心田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