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者与老子的夜话及精神困局
——张峻《梦里有时终须有》的现代灵魂叩问切片
作者/刘兴聪
张峻的组诗《梦里有时终须有》,竟将我的中午茶也喝成了半盏苦。它不是供奉老子智慧的香烛,而是一个被生活蒸煮得两眼通红的失眠者,与两千年前的哲人老子的艰难对话,蘸着子夜星光与自我怀疑写就的现代灵魂病诊手稿失眠是它锋利的手术刀,层层剥开一个被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根古老的骨刺,“硌”醒现代床榻上的困顿灵魂:理想如半空摇晃的风筝,现实硌得脚底渗血。守着点“不争”的星火,却被笑作傻子,连至亲也投来不屑的目光。
一、半夜里硌醒傻子不争的痛苦
诗一开篇,就是一个无处逃遁又极具当代感的共鸣场:“夜半,星光醒着/床头灯醒着/眼睛也醒着”。这“都醒着”不是创作的灵感泉涌,而是被老子遗落人间的一句千古箴言,“硌”在辗转反侧的脊梁之下、漩涡之中。一个“硌”字,如芒在背,将思想重负化为身体刺痛,如同鱼刺卡喉,沙砾进鞋。诗人自嘲地回溯:将“为而不争”当“半生”信条捧着,却在“开放时代,浪潮奔涌”的裹挟中,被亲生儿子指尖点中命门:“看着就像个傻子”,这刺耳的判词如同“判刑”,道家“不争”智慧,竟然在现代功利绞肉机前成了错位的讽刺和
格格不入的“异类”,而不知所措地被绞。更憋屈的屈辱的是,诗人发现自己不仅被钉在“傻子”的耻辱柱上,连心底残存的那点“争”的火星,也早被现实磨得粉碎,“颓废了争的勇气”,只剩下一地鸡毛的妥协。这妥协认命的悲凉,是“不争者”在泥泞中,步履蹒跚的无力和悲哀,足印渗不出一丝光亮!
二、仰望深渊中喊话老子的酸楚
第二首诗,诗人手捧那团玄影微光,径直向老子喊话,那姿态卑微得令人心酸。“老子,你不能怪我/你站得太高太高”,仰望,脖子酸成化石,目光依然够不着智慧之巅的半缕衣袂,自己报以坦诚的仰望,却还自己无力的虚空。只能“用我的浅薄和狭隘”作舟,只为幻想能横渡那至高的智慧海洋,渴求“豁然开朗”的那份致远顿悟,无奈却溺亡于“心里慌”的焦虑之河。这种笨拙的坦诚与坦诚的困惑,相比那些“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地/怼”的傲慢姿态,何止是谦卑?它几乎算作是踉踉跄跄前行,似乎摸到真理的边缘的微光啊......结尾悬挂的那个孤零零的“怼”字,我们看见了诗人面对浩瀚智慧时那近乎痉挛的敬畏,更看见了一记清脆的耳光,甩在虚妄批判者的脸上,火辣辣的——羞!
三、失眠暗室中醒着内耗的灵魂
“老是醒着”的煎熬是永恒的刑期,被张峻戏称为“砖家”口中的“错”与“自戕”,口语的糖衣,看似软甜,实则包裹着自噬的麻醉,是沉重的精神内耗,往干里熬的疲惫。他多么渴望“沉沉地睡去”,只为不做梦,哪怕是“明亮的那种”梦境,也都是难得的庇护所。“伤,久了就不疼了/不是愈合而不疼了/是忍久后的麻木”,这近乎冷酷的自剖,何止是哲理?分明是戳穿了现代人溃疡的生存真相,普遍的精神病态:伤痛依然是痛苦,知觉已不是知觉,因为在裹挟中感知的神经被磨损,失了“知觉”。不料第四首诗笔锋陡转,跌入一个老子可能恩赐的幻境:远山云雾、松杉叠翠、温驯的鹿、自得的兔、石上清泉......一组清新纯净意象,恍若老子“小国寡民”的微缩版。然而,这脆弱的和谐被条鱼搅黄:“哪来的另类/没见过鱼大美吗?”鱼的嘲笑像根针,“噗嗤”扎破了幻梦泡影,诗人的“一激灵”,于是疑心这是老子布下的“障眼法”。如今的我们,对任何宣称的“理想国”,不都揣着这份似信非信、将信将疑的目光吗?承认其美,又怀疑其美的真实与可及。
四、棒喝迷惘再度深陷悟误玄机
最终,一声“呔~”的惊堂木响声炸开,诗人被彻底掀进梦外,甩入更深的“漩涡”:“我在哪,我是谁?”这是“醒”吗?这是“醒着”的终极迷障,彻底的迷失,更深的晕!“醒神”呼应开篇的“醒着”,却指向更深的失去和虚无:“悟半生/误半生”!全诗在“悟半生/误半生”的沉痛双关中戛然而止,却达到高潮并沸腾不止——诗人将“半生”际遇维系于对老子“一句话”的较真痴缠,终是“悟半生”,也“误半生”!一句“都怪我/领悟不周”,这自责的薄纱怎能裹住内里浸透黄连的苦涩无奈与反讽:死磕大智慧,本身可能就是一场盛大的“耽误”,把自己困在“灾难”现场,动弹不得。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玄乎劲儿,或许就是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最终答案吧.......
五、口语包装袋包裹的举重若轻
最后,我还想说说张峻这首诗的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歌最扎眼的就是满篇飘着烟火气的口语。我个人向来是比较警惕“口语”入诗的,因为稍有不慎就是“口水”泛滥成灾。张峻的这首诗的口语似乎也成颗药引,炼成了举重若轻的丹丸。他大胆运用“硌得”“也就算了”“娃啊”“腻里八叉”“呔~”等市井口语,竟将老子从神坛拽下,拽到咱们的烟火灶台。老子的智慧不再是供着的牌位,而是能硌人、能困惑、能让人疼痛的存在。“傻子”“浅薄和狭隘”“悟半生/误半生”的“软弱”自嘲,反而成为刺破虚伪、袒露真实的最大“勇气”,这是带刺的力量。梦与醒穿插,层层递进又绕回原点,结构像他失眠时脑子里转的圈。诚如唐光中老师所言:“内心抒吐的口语,完全无修饰无丝毫矫揉造作,这是心灵独白这是灵魂自醒这是痛苦探索,来不得也不可能有半点颜色涂抹。”
六、卑微求索里深藏的诗歌价值
一个现代灵魂,在传统智慧高山与现实生存深谷间的挣扎、彷徨与卑微求索,正是《梦里有时终须有》的价值。诗人“无意”提供答案:他只是匍匐于低处仰望老子,承认自己够不着,承认自己可能“误”入歧途;却“有意”留下一颗隐喻的石子:在“奋勇向前”的洪流中,那个被“一句话”硌得失眠、被亲儿笑为“傻子”的人,他的困惑与坚持,或许正触摸着某种被时代遗忘的、被洪流卷走的关于生存本质的冰凉真相。
品析至此,真想空闲了找张峻,问问他:“师兄,这跟老子至死纠缠、纠缠致死的滋味,到底图个啥?哈哈,我都看见你在硌疼的眼睛里开出了一朵无需命名的花。”
(2025.8.4午)

梦里有时终须有(组诗)
张峻
1
夜半,星光醒着
床头灯醒着
眼睛也醒着
不是琢磨下半夜写作
而是,一句话硌得
你说,老子当年为啥要出函谷关
出关也就算了
尹喜为啥非要拦下他
拦下也就算了
为啥还要留下洋洋洒洒五千言
鬼使神差一句
水利万物而不争
成了,座右铭
开放时代,浪潮奔涌
大家都在奋勇向前
在这康庄大道上
为而不争 入了骨
后来,娃说
你看着就像个傻子
一傻数十载
我无奈地对他眨眨眼
傻子也就算了
娃啊,你却不知
而今眼目时下
我已经颓废了争
的勇气
2
老子,你不能怪我
你站得太高太高
我把头仰了又仰
还是望不到你
摸不到你
心里慌呢
我只能用我的浅薄和狭隘
试着去揣摩,去理解
希望有朝一日能豁然开朗
你是不是感到了一丝慰籍
毕竟,我还是试着去领悟
去理解
而不是因为你的高
只会自以为是
固步自封地
怼
3
这样可不行
老是醒着
按砖家的说法是错
自戕身体
最要命还影响明天工作
我也想睡
沉沉地睡去
不做梦就好
即使有梦,也要明亮的那种
伤,久了就不疼了
不是愈合而不疼了
是忍久后的麻木
老子,我不想继续琢磨
太困
你能不能上点手段
让我安静地睡去
4
这,是哪里
空气里充斥着淡淡香意
清新,温润
远山在云雾里飘渺
松,杉和不知名的杂灌
郁郁葱葱簇拥成屏
有只梅花鹿路过
抛我一个调皮的微微笑
几只野兔没有王顾左右而言他
只自顾自地啮食着青草
静静的小河蜿蜒远去
石上流的清澈
咕嘟出鱼们的疑惑:
哪来的另类
没见过鱼大美吗
那条鱼噗嗤一声
嘲笑我
一激灵
老子啊,这是不是你设置的障眼法
5
我在哪,我是谁
正在腻里八叉
身后传来一声棒喝
呔~
哦,好像醒神了
我是莫名其妙
还是浑浑噩噩
如今身处何方,脚踩何处
蓝色星球,人世间吗
老子啊,终究还是辜负你了
都怪我
领悟不周
一句话驱使我
悟半生
误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