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红色印记与暖心相逢
刘金龙
夏日的晨曦刚漫过窗棂,我便轻手轻脚地走进外孙们的房间。两个小家伙揉着惺忪的睡眼,听闻要去探秘红色故事,瞬间来了精神。八点半的阳光正好,带着从深圳回山西避暑的女儿和外孙们,我们驱车向着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出发。
车轮驶上宽敞的高速公路,窗外的风景如流动的画卷,玉米地在风中翻涌着绿浪,远处的太行山脉轮廓渐显,孩子们趴在车窗上,手舞足蹈地指点着郁郁葱葱的、形态各异的山峰丘陵,清脆的笑声洒满车厢。女儿举着手机,镜头追随着沿途的风光,朋友圈里早已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这份归乡的喜悦。
车行至左权县地界时,手机屏幕亮起,是诗友常奋杰发来的消息:“我们已在高速口等候。”心头顿时涌上一股暖流。与常奋杰、陈占山还有一位网名叫“山里人”的诗友相识于网络,多年来以诗会友,文字间早已结下深厚情谊,却始终未曾谋面。如今刚踏入他们的家乡,便收到如此热忱的迎接,让我对这场旅程更添了几分期待。远远望见高速口旁两个身影朝我们挥手,车刚停稳,热情的握手便驱散了一路的风尘。常奋杰大哥爽朗的笑声如同山间的清风,教师出身的陈占山大哥则用当地方言逗笑着我的两个小外孙,那份未曾谋面却早已熟稔的亲切感,瞬间消融了陌生感。
两位诗友推掉一切事务,坚持全程陪同。盛夏的太行山区暑气正盛,他们却毫不在意,额头上的汗珠刚擦去又渗出,却始终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当起向导。“今天带你们走条不一样的路,看看咱左权的新变化。”常奋杰一边说着,一边自驾摩托车,在前面做起了开路先锋。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驶向桐峪镇。沿途的村庄早已不是记忆中贫瘠的模样,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墙上的红色壁画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太阳能路灯在路边挺立,处处透着新时代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桐峪镇的入口处,“红色影视文旅基地”的标牌格外醒目。常奋杰介绍道:“这里可是咱左权的新名片,党和政府为了发展红色教育基地、投资三亿多重新打造的。‘建筑即展品、场景即课堂、游客即演员’,你们可得好好体验。”走进小镇,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间,“晋家客栈”、“百乐门”、“崇文学堂”、“晋绥电报局”等等名目繁多的各种牌匾林立在街道两边,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空回到了烽火岁月那个年代的感觉。随着常奋杰大哥的热情指引,进入展览室,墙上的老照片与非遗剪纸、栩栩如生的布艺老虎相映成趣。孩子们立刻被“沉浸式游戏”项目吸引,两个小外孙吵着闹着要穿上小小的八路军制服,在“战场”上体验运送“弹药”的乐趣,稚嫩的脸上写满认真。女儿则对非遗文化展区情有独钟,看着老艺人现场制作左权小花戏的服饰,指尖轻抚过绣着花鸟的布料,眼中满是赞叹。
小镇里处处是惊喜,美食街上飘来浓郁的香味,榆皮面饸饹、抿尖儿、黄米凉糕等特色小吃热气腾腾,摊主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品尝。研学教室里,几位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述抗战故事,孩子们围坐成一圈,听得聚精会神。常奋杰告诉我们,桐峪镇以“红色影视+沉浸式游戏+多元业态矩阵”为核心,把抗战历史、非遗文化与现代娱乐巧妙融合,20个核心项目涵盖了美食、娱乐、研学等五大业态,让游客在游玩中就能触摸历史的温度。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藏着故事,每一处场景都能成为课堂,我们漫步其间,仿佛自己也成了这段历史的参与者。
离开桐峪镇,我们向着此行的核心目的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进发。“租辆观光车去吧,省力又惬意。”陈占山提议道。扫码40元/两小时租来的双排座脚踏观光车成了孩子们的新玩具,四人脚踏的设计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六人的座位刚好容纳我们一行。孩子们蹬得不亦乐乎,大人们在一旁助力,观光车在绿荫道上缓缓前行,欢声笑语惊起林间的飞鸟。沿途的松柏绿意盎然,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常奋杰指着路边的石碑介绍:“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当年八路军就是在这样的山林里与敌人周旋。”
走进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庄严的气氛瞬间让大家沉静下来。展馆内的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泛黄的电报、破旧的枪械、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无声地再现着八路军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女儿牵着孩子们的手,轻声讲述着墙上的历史:“当年就是在这里,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着华北抗战。”孩子们仰着小脸,眼神中少了几分顽皮,多了几分崇敬。常奋杰和我同是一名退伍老兵,而他又是土生土长的左权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指着一幅作战地图,详细讲述着百团大战的辉煌战绩,又在左权将军的塑像前驻足,深情地讲述着这位抗日名将的英雄事迹。听着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看着孩子们若有所思的模样,我忽然明白,红色教育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说教,当历史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便能在心底种下爱国的种子。
午时的阳光格外炽热,两位诗友早已安排好了午餐。“走,尝尝咱左权的农家菜!”常奋杰带着我们走进一家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农家餐馆,院子里的蔬菜藤蔓爬满篱笆,鲜红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女主人热情地迎出来,端上一道本地秘制凉粉,芥末的独特辣味刺激的两个小外孙女眼里全是泪,嘴里却连声说着“好吃好吃,真过瘾”。水煮肉片香气扑鼻,柴火烧制的干锅菜花、干煸四季豆格外入味;野生土菜带着山野的清香,那是雨后山林的馈赠;还有浇卤的手擀面条,每一道菜都透着淳朴的乡土气息。孩子们甩开筷子,大口品尝着家乡的味道,女儿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比城里的大餐香多了。”
酒足饭饱后,诗友提议去家里坐坐。穿过一处花开正艳的莲花池和几条安静的街巷,来到常奋杰家的小院,青灰色的瓷砖铺地,柿子树挂满果实。泡上一壶当地的太行岩茶,茶汤清澈甘醇,茶香袅袅中,我们聊起诗词创作,说起家乡的变迁。我把随身带的几本刊有我作品的诗集赠送给常奋杰和其他两位诗友,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红色历史的深情。陈占山和那个叫“山里人”的诗友讲述着左权县这些年的变化:“以前咱这山路难走,年轻人都往外跑,这几年发展红色旅游,路修通了,游客多了,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从他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左权人民对红色文化的珍视,更看到了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午后的阳光渐斜,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诗友的家,踏上返程的路。两位诗友坚持送我们到县界,反复叮嘱着路上注意安全,那份淳朴的热情,让离别多了几分不舍。车窗外,他们的身影渐渐远去,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
车行至和顺与昔阳县交界处时,天空忽然暗了下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车窗上,瞬间便成了瓢泼大雨。雨刷器飞快地摆动,视线里的世界一片朦胧,只能放缓车速,在雨中缓缓前行。女儿和孩子们却兴奋起来,看着雨水在车窗上汇成溪流,听着雷声在山谷间回响,感受着夏日骤雨的磅礴气势。就在我们以为这场雨会伴随全程时,前方的天空忽然亮了起来,雨势渐小,最终戛然而止。
“快看!彩虹!”孩子们兴奋地尖叫起来。透过车窗望去,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在阳光下格外鲜亮,仿佛一座连接天地的彩桥。雨后的天空格外清澈,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远处的山峦被雨水洗得青翠欲滴。孩子们早已忘记了一天的疲惫,让我摇下车窗,嚷着让妈妈用视频连通了远在深圳的女婿,让爸爸与她一起分享雨后见彩虹的别样心情。我用后视镜看着她们欢快的笑脸,看着天边的彩虹,看着雨后清新的太行山水,心中感慨万千。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仿佛是太行山脉给我们的特别馈赠,让我们在与诗友们离别前,见证了如此壮丽的自然奇观。
归途的车厢里,孩子们渐渐进入了梦乡,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容。女儿翻看手机里的照片,从桐峪镇的沉浸式体验到纪念馆的庄严厚重,从农家乐的美味佳肴到彩虹下的欢乐瞬间,每一张照片都定格着难忘的记忆。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这一天的点滴:诗友们烈日下的全程陪同,桐峪镇里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纪念馆中震撼心灵的红色故事,还有雨后那道绚烂的彩虹……
这场太行深处的旅程,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了红色历史的温度,让女儿感受到了家乡的变迁,更让我在山水之间收获了最真挚的情谊。红色的印记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血脉里,而那份跨越千里的诗友情谊,如同雨后的彩虹,在记忆中留下了永恒的温暖。太行深处的风,不仅带来了夏日的清凉,更带来了最动人的故事与最纯粹的感动,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收藏,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醇厚绵长。
作者简介:刘金龙,中共党员,当过兵,教过书,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毕业。阳煤集团退休干部。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阳泉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楹联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雪莲
排版制作: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