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墨缘情结
作者:金英伟
岁月静好,人生若能以书为伴、与墨结缘,便是心有桃花源,常得自在欢。我与笔墨的缘分,算来已有二十余载。
最初是因单位文化建设,有幸结识了系统内的书法名家崔宝堂、吴平均、张源昌、石冬熬诸位老师。那时的我,对书法仅停留在"觉得好看"的层面——看老师们挥毫时笔走龙蛇,却分不清篆书、隶书、楷书的区别,只能追着问这幅是何字体。老师们总耐心讲解字体特点、笔墨用法,我还曾斗胆讨要作品收藏,如今想来仍觉奇妙。
真正与笔墨深交,始于五年前结识的草根书法家马英武。马老师性格豪爽,人送"黄龙木""青龙山"雅号,自幼痴迷书法,高中毕业后参加洛南县第一届书法培训班,为求精进,曾背着干粮、提着水壶奔走于省市县,登门拜访名师。近五十年的磨砺,终成正果。
是马老师点醒我:"只观赏不算真喜欢,要让写字成为爱好与修行,得自己动笔。"他教我从临摹古帖起步,先习隶书,再攻篆书、楷书,最后学行书、草书;连毛笔、毛边纸、墨汁的选用都细细叮嘱。一年后,他又教我练榜书,在春联书写活动中帮我练胆,还嘱咐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兼修诗词以丰学养。经他引荐,我又结缘了市榜书家侃槽、张锋超等老师。
因墨缘再续诗缘,是在茶会中结识洛南诗楹联协会的王刚军老师。王老师身为医者,医术与人品俱佳,更精于诗词楹联。在他鼓励下,我加入协会,获赠诸多刊物,得以向更多师友学诗,性情也日渐沉静。王老师还带我到花溪弄景区,结识了农民书画院的罗全锁、黑石斋主人闫英杰、"秋菊晚秀"王菊娥、钱币收藏家刘坤、篆刻家赵永民、画家刘会军等艺界前辈,与他们交流,眼界愈发开阔。
后来在洛南建兴村的朱长寅诗书展上,我有幸见到了洛南书协主席张乾翰老师。从前只敢远观崇拜,那日竟得零距离请教。张老师谈吐不凡,造诣深厚,他说:"书法是情感的艺术,要走正道,临古帖、读诗词,养情怀、下苦功。"他特别强调,楷书需将《九成宫》《兰亭序》《心经》临摹上百遍,练到八分相似方能见效,切不可急于求成。在他指导下,我节临的《九成宫》入选县小楷展,他还教我赏析参展佳作。每念及此,都感念他的谆谆教诲——原来写字不难,难在练出真功夫,这既需苦修,更赖名师引路。
墨缘路上,还得遇禹平文学主编乐俊峰、文艺顾问萧军等老师,每次相逢都有新获,他们如明灯指引,让我的墨缘情结愈发深厚。
细数这些因墨结缘的师友,心中总漾起暖意。珍惜匆匆岁月,感恩一见如故的缘分;忠诚于不变的墨友,不忘牵挂的诗友,祝福投契的文友。此后半生,愿以赏花品茶为趣,以文会友为乐,笔墨飘香里,吟诗撰联中,足矣。
作者简介:

金英伟,"老山铁骆驼",陕西洛南人,生于1965年8月,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经济师职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139师战士,1985年一1986年在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作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悬崖峭壁陡坡淤泥山路上面对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圆满完成一线军用物资护送任务,一天来回2- 3次,最多6次,曾被解放军《猛进报》以题为《老山铁骆驼》报道,个人荣立二等战功,现就职于洛南县金融监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