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篇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 文章围绕“俭以养德,聚沙成塔:论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这一中心论点展开,通过反驳“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一盛行论调,从“开源不易,节流是普通人的现实选择”“节俭不是贫穷的烙印,而是清醒的生存策略”“勤与俭相辅相成,构筑生活的双重防线”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运用了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结合经济学概念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清晰地阐述了节俭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意义,符合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明观点的特征。(230字)
【编者按】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钱是挣出来的还是省出来的”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有人追逐“开源”的捷径,将节俭视作“格局太小”的注脚;也有人在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中,体会着“节流”的踏实。
韦民先生的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视角拆解了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对于多数人而言,“挣大钱”的机遇可遇不可求,而“省小钱”的坚持却能聚沙成塔。从“拿铁因子”的日常警示,到疫情期间储蓄的“救命”作用,再到“勤与俭”相辅相成的生活哲学,文章没有空泛的道理,却在一个个现实案例与生活细节中,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节俭不是贫穷的枷锁,而是抵御风险的盾牌,是支撑尊严的底气。
当“精致穷”“超前消费”仍在收割流量,这篇文字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智慧,不在于追逐遥不可及的暴富神话,而在于在烟火日常中,守住“聚宝盆”的温度与厚度。毕竟,能让日子行稳致远的,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清醒与克制。(385字)
【议论文】俭以养德,聚沙成塔:
论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作者:韦民/陕西宝鸡
网络上盛行着一种论调:“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仿佛节俭是贫穷者的枷锁,唯有大胆消费、勇于投资才是致富的坦途。然而放眼现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种论调更像消费主义编织的幻梦。真正支撑生活底气的,恰恰是那些被轻视的省吃俭用。勤如摇钱树,能为生活开源;俭似聚宝盆,方能力保细水长流。在资源有限的人生赛道上,节俭不是吝啬,而是普通人抵御风险的盾牌,是积累底气的基石,更是历经千年验证的生存智慧。
一、开源不易,节流是普通人的现实选择
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往往是一条平缓的曲线。多数人既无巨额遗产可继承,也无撬动资本的人脉与资源,收入增长始终在既定轨道上缓慢爬升。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月均收入集中在3000-10000元区间,除去房贷、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后,可自由支配的部分实则有限。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挣大钱"的机遇如同流星,而"省小钱"的空间却无处不在。
古人云:"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摇钱树能否枝繁叶茂,取决于个人能力与时代机遇,这两者往往难以掌控;但聚宝盆的容量,却完全由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省下的三元五角,超市打折时囤积的日用品,随手关掉的待机电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抵御风浪的江河。合肥那位被困百米高空的塔吊操作员,若不是为了多挣几分辛苦钱,或许不会在高温天冒险作业;而那些能在酷暑中安然度日的家庭,往往藏着精打细算的智慧——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懂得把钱花在刀刃上。
经济学中有个"拿铁因子"的概念:每天一杯拿铁看似花费不多,一年累计却可达上万元。对于普通人而言,摧毁生活的往往不是大额支出,而是那些"无伤大雅"的小额浪费。聚餐时为面子点的满桌剩菜,直播间里冲动下单的闲置商品,为凑满减购买的非必需品,这些零散的支出如同蚁穴,终将蛀空原本稳固的生活堤坝。
二、节俭不是贫穷的烙印,而是清醒的生存策略
有人将节俭等同于"穷酸",将大方视为"格局",却忘了"大方"需要底气,而多数人的底气恰恰来自于平日的积攒。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是多少人用信用卡填补的窟窿?那些为了"精致穷"而透支未来的年轻人,最终不得不面对账单逾期的窘迫。真正的体面,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有说"不"的权利——孩子生病时不必纠结医药费,父母养老时不必手心向上,这才是节俭赋予的尊严。
“有钱莫忘无钱日,落难何曾见几人。”这句俗语道尽了人情冷暖。疫情期间,多少中小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倒闭?多少家庭因没有储蓄而陷入困境?那些平日里省下来的钱,此刻化作了救命钱。成都华阳街道的那场“拐卖儿童”乌龙事件中,有网友感慨“底层家庭经不起任何风波”,其实何止底层家庭,普通人家的抗风险能力本就脆弱,而节俭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最朴素方式。就像老农会在丰年囤积粮食,聪明人总会为不确定的未来储备粮草。
节俭从来不是对生活的苛待,而是对欲望的克制。它意味着分清“需要”与“想要”,在有限的资源里最大化生活质量。买一件耐穿的衣服胜过三件廉价的快消品,学一道家常菜胜过十次外卖,这些选择既节省了开支,又提升了生活质感。就像老辈人常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里的“算计”,是对生活的用心,而非斤斤计较。
三、勤与俭相辅相成,构筑生活的双重防线
强调节俭,并非否定奋斗的价值。“勤是摇钱树”与“俭是聚宝盆”从来都是一体两面:没有勤劳的耕耘,聚宝盆终将空空如也;而没有节俭的守护,摇钱树结出的果实也会付诸东流。美国司法部起诉加州鸡蛋价格上涨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宏观经济的复杂博弈,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无法左右市场波动,只能通过精打细算来对冲物价上涨的影响——这正是“勤”与“俭”的现实意义:用勤劳拓宽收入来源,用节俭守护劳动成果。
特朗普在与非洲领导人会晤时的不耐烦,暴露了强者对资源的掌控欲,但普通人既没有谈判的资本,也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能做的唯有管理好自己的小账本。那些嘲笑“省钱”的人,或许忘了财富的积累从来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第一个1万元到第一个10万元,靠的不是某次暴富,而是每月存下的3000元;从租房到买房,靠的不是天降横财,而是逐年积累的首付。就像蚂蚁搬家,看似缓慢,终能移山。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过传统社会的生存逻辑:“过日子要像流水一样,细水长流。”这种逻辑在今天依然适用。普通人的生活没有捷径可走,就像农民种庄稼,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种子,俭能让我们保住收获的粮食,两者结合,才能在生活的土地上持续收获。
站在人生的长河边,有人羡慕他人乘舟破浪,却忘了自己脚下的石子正是一块块捡起的。对于普通人而言,与其幻想一夜暴富的奇迹,不如相信“聚沙成塔”的真理。那些省下来的钱,是深夜加班后的热粥,是孩子眼中的新书包,是父母鬓边的白发得到的慰藉。这点点滴滴的积攒,构筑起普通人的幸福堡垒,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智慧。毕竟,生活不是短跑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懂得保存体力、合理分配能量的人,才能跑得更远、更稳。(2085字)
共2712字 2025年7月11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