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阳羡乌饭香(下)
路边
根据早期道教著作《无上秘要》才出现的记载,我们有理由相信用青精树叶烧制乌饭是魏晋南北朝方道盛行时道长们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这样,青精饭大量出现在其后文人骚客笔下而在秦汉文献中难觅踪影便可以理解。其后频频出现的乌饭记载,不仅证实了乌饭习俗传承的连贯性,也记录了传承演化中的多样性。
譬如大唐诗圣杜甫《赠李白》诗,便有“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句。陆龟蒙也说“乌饭新炊芼臛香,道家斋日以为常。”北宋宰相苏颂说:“陶隐居登真隐,青精䭀法,谓以药草密溲曝之也。”北宋末人葛胜仲笔下的吃乌饭情景尤为形象:“热际初尝四月八,磨香灌佛晓泉寒。丞公忽致般木饭,儿辈惊看欢喜丸。”南宋林洪的饮馔专著《山家清供》,更是将青精饭列为第一篇著叙文。明代传灯和尚《天台山方外志》也记载了道士王玄甫与吴人邓伯元在天台山学道吃青精饭的故事。清代顾禄《清嘉录》说,四月初八,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是谓阿弥糕。清乾隆时,大文学家袁牧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记载说:“余素不饮,丙戌间在湙水饮乌饭酒,至十六杯,旁人大骇,来相劝止,而余优颓然未忍释手,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如此等等,不胜一一录述。
在全国众多有吃乌饭的习俗中,我们宜兴可谓是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这在宜兴县志及各乡镇方志均有记载可见一斑。宜兴为太湖流域长江古道冲击平原鱼米之乡,自古因盛产水稻而人民丰衣足食,民俗文化氛围浓烈多彩。宜兴南部为天目山余脉丘陵地带,灌木植物丰富发达,其中包括俗称乌饭草头的青精树。宜兴青精树与宜兴茶树一样,在初春阳光回暖和太湖雨雾的滋润下抽芽放叶,所以嫩红欲绿的青精树叶格外娇柔水灵清香甘甜。宜兴先民的勤劳与宜兴优越地理的结合,成就了宜兴乌饭为吴中美食的嘉誉,也成就了伴带着的宜兴乌饭终被列入了无锡市第一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四月初八,万物皆发。沉甸甸的油菜籽即将收割,小麦抽穗,扬花灌浆。宜兴地区,一派丰收在望景象。在这喜气盈乡的日子里,浴佛节、䭀飧节、牛王节等万民同乐的神俗佳节,伴随着家家灶锅上飘逸的乌饭香竟同日相叠。于是从山村到水乡,从湖滩到堤塘,宜兴大地一片沸腾。有神职人员或好事者会提前挨家挨户向村民收取一笔钱财,以在节日组织庙会社戏活动,这社戏和钱财,都叫乌饭献。
譬如高塍胥井占地三十亩的伍王庙,相传每年立夏都要举行祭祀与伍子胥同为军事智慧家孙膑的乌饭献庙会活动。明万历间重建并改名祠山殿后,二月初八在殿里举行祠山大帝生辰寿坐式庙会,依旧延续的乌饭献庙会则随大流地由立夏改在四月初八䭀飧节举行。形式是众人抬着转动机关而从座位上站起来的祠山大帝木身神像出巡,即巡视各村收灾降福,看顾保佑一方百姓。届时,仪仗队衙役队随神而动,犹如朝廷大员巡抚,威风凛凛。锣鼓队文艺表演队跟进演出,村村震动,热闹非凡。神像每到一村,坐圣办公,地方进供,乌饭当然是主要敬献之物了。又如丁山,是号称天下陶都的窑场集中所在地。因为窑火的兴旺,关系着千家万户,而窑火又依赖着火神的照应。乘着四月初八青精节,丫当寺的火神南方星君到各龙窑出巡了。丁山的乌饭献庙会,由于规模超大,出巡队伍所到之处更是邑巷拥堵,道路相塞。队伍过后,窑老板还会请班子唱戏招待乡邻,以进一步增加节日气氛。相传四月初八也是周处的诞生日,所以周王庙也有䭀飧庙戏。
解放后破除迷信,庙事活动一度绝迹,但青精节家家户户买草头烧乌饭习俗,在宜兴地区却从未中断。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䭀飧节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乌饭的需求量一年高过一年,终于出现了乌饭商品化生产。
今年初春我去在湖㳇洑西,《江南晚报》竹海自驾游攻略图唯一标注电话号码的农家饭店陶然山庄老板周益其说,他店里上桌的是易氏乌饭。周益其进一步解释说,易氏乌饭是村民易和生收购乡邻采摘来的草头洗净后,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浸泡糯米蒸烧制作并晒干而成的,所以是地地道道的农家货。因为易和生选料十分讲究,质量严格把关,操作精工细作,他的乌饭在湖㳇已经小有名气,有些顾客甚至指名要买些带回去馈赠亲朋好友呢。
俗话说有商就有奸,并不是所有人愿意象易和生一样,辛辛苦苦挣点实在钱。在目前因需求量扩大乌饭草头有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个别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竟然不顾国家法律和他人健康,用化工色料浸泡乌米或烧制乌饭出售。正确的做法我想应该是人工培育青精树,青精树叶除作乌饭草头外,可以提炼色素,用以制作食品添加剂,营养丰富的果实可以制作果酒果酱等,扦插成活后的幼苗,还可以作为观赏苗木出售,人工培植应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宜兴有识之士已经在做了,而且还跑在了行
业的前头。张渚茗岭企业家朱洪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山地劳作时,即有栽培青精树的异想天开,本世纪初,他与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合作,利用废弃矿山宕口坡地,移栽了部分野生成年青精树,又扦插枝条,播种种子,均获得成功。他所建立的五十余亩青精树母本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青精树规模繁育基地,同时也是乌饭业发展很好的示范基地。其后宜兴生物教师张发良也被吸引前往参与研究,他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软化青精树种子,终于人工催芽成功,并大大提高了不易发芽的青精树种子的发芽率。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