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阳羡乌饭香(上)
路边
生活在城镇上下班的喧闹忙碌中,常常会忽视季节的交替变更。前些日子看到乌米出现在超市的新品上市柜台,才知一年一度的䭀飧节(也称青精节)又将来临。懵懂儿时在舅婆身边的几年,老盼着过年,因为过年及过年以后接踵而来的与吃有关的节日,舅婆总是那么隆重其事,我与舅家表兄弟们便也总是那么欣喜若狂。时间一长,我们还能调皮地学着舅婆扳手指算起这些节日尚有多少多少天,以及这些节日的美味食物。虽然那时物质贫乏,但在自给力较强的农村,并不特别费多少钞票,不过舅婆却总要费些神费些力。
譬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酒酿元宵汤园,二月初二春龙节的龙鳞饼龙须面,三月初三上巳节的踏春祭郊禖吃棉茧头团子,四月初八䭀飧节的乌米饭,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粽子等。作为制作乌饭的原料,乌饭草头其实不是草,而是一种杜鹃科灌木树的嫩叶。这种树木生长在山区而舅婆家所在的宜北平原是没有的,所以舅婆总要在隔夜早早去三里路外的高塍街采购青精叶,以便回来䭀糯米,即将青精叶洗净用石臼捣碎后浸泡糯米,第二天早上烧一锅乌饭,够我们全家吃一天的了。
七十年代初我到丁山汤渡小学上学,放学后经常与同村小伙伴一起,拿着自制的小铁丝筢去南山扒柴,乌饭草头在收获的季节里便好几年不用花钱购买。我们还有个嗜好是边采摘边品尝,下山时便个个嘴唇青紫发黑,还臭美地到处炫耀。乌饭草头那种带点酸涩味的清香不仅能在嘴里留到第二天,而且还久久地留在了成年后的记忆里,以致现在购买时都要忍不住先捻几张青精叶尝尝。
乌饭能成为美味佳肴,吃乌饭能成为习俗节假,自然是有其来历的。据说神农尝百草时,乌饭草便被发现,只是宣传不够,长期以来鲜为人知,未被广泛应用。
相传春秋战国时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先生有两个高徒,一个叫庞涓,另一个叫孙膑,两人学成后庞涓先到魏国辅王立业,魏王听闻孙膑大名,亦礼遇延聘拜用。庞涓忌才,唯恐孙膑建功夺宠,于是不择手段设计陷害,并欲置之死地以除患,而把庞涓当做兄弟的孙膑直到牢里狱卒相告才明白上当。好心的狱卒在濒临饿死的孙膑指点下,用青精树叶浸泡出乌米烧制黑饭捏成丸状骗过庞涓爪牙的严密监视方才带进牢房,后孙膑终于成功脱险到齐国并报仇雪恨。孙膑成名后,因名人效应关系,使本来传授于墨法纵横等方士道家小范围的乌饭秘技开始首先在山东山西齐魏百姓中流行起来,后来风行中原各地并南传。因为牢狱第一次烧制乌饭是在立夏左右,吃乌饭便成了立夏时节纪念孙膑崇尚智慧的文化习俗。
隋唐时,䭀飧习俗再度南传,文献有“闽人效之”的记载,于是便有了乌饭来历的第二个版本。说的是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族民反抗朝廷官兵,一次战败被困深山无以为食,众人采集甘甜可口的乌稔树果子果腹,最后终于转危为安并取得胜利。后来有一次雷万兴想起当年情形,叫部下再采些乌稔果来分尝怀旧。但时值阳春三月,哪里有果?只好采些乌稔树叶与大米一起煮了饭吃,结果看似难以入口的黑饭清香满口,大受好评。因南方春早,三月的乌稔树叶早已吐芽展叶青翠欲滴,畲族后人因为感恩,便约定每年三月初三祓禊节踏青采乌稔叶䭀飧,供奉并载歌载舞祭祀雷万兴,以致相沿成俗。
乌饭来历的第三个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目连救母说。宋元时代,随着中国文学艺术多样性的发展,为各阶层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舞台戏剧强势崛起,《东京梦华录》所述《目连救母》便是代表作之一。目连救母源于佛教盂兰盆经故事,说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神后,法眼看到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的母亲青提夫人被打入地狱备受饥寒煎熬。目连为母送饭总遭阴卒哄抢,最后几经探索终于找到牛筋树叶烧制乌饭骗过阴卒,目母吃到饭后身心逐步康复,并在目连的帮助下成功脱离地狱苦海。世人为了褒颂传扬目连的孝道美德,纷纷效法䭀飧并相沿成俗,所以乌饭又叫孝子献饭。目连救母本来是在佛祖指点下用盛大的盂兰盆供奉母亲并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众僧之力救母脱难的。该戏经引入乌饭情节进一步汉化改编后,也由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社戏,演变为四月初八接近立夏乌饭树叶新芽初放时的浴佛节庙戏。由于戏剧的雅俗共赏魅力,不仅乌饭目连说深入人心,立夏青精节与四月初八浴佛节合并也约定俗成。在没有青精树的地方,也有人用金刚藤叶替代为之,但效果并不理想。
乌饭草学名叫南天烛,别名青精树、乌稔树、牛筋树、羊桐叶、染菽等。为多枝细条互叶常绿多年生树种,可插枝移栽,暮夏初秋开花结果,因耐寒耐旱耐脊贫,我国南北山区皆有生长。乌饭树果甘甜可食,树叶性平味酸,有益气添髓凉血养精黑发明目诸功效,与温补益气养胃止虚的糯米蒸煮同食,对身体大有好处(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现代研究青精树叶含有微量梫木毒素)。因长期密不外传,一直为道家修炼长生不老的斋方饵食,宋代梁克家的《淳熙三山志》说,南烛木冬夏常青,取其叶,捣碎,渍米为饭,染成绀青之色,日进一合,可以延年。明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卷二十五中也说:“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目连戏后,佛家也以乌饭作斋食,在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浴佛节上供奉,称阿弥饭。民间亦有效仿,如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岳州四月八日取羊桐叶淅米为饭,以祠神及祖先。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