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 黄 河 》
关 东 月
“惊涛骇浪眼底收,千倾碧波展卷读。阅尽千帆壮怀阔,听取潮声作歌哭。”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摊开,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站在黄河之畔,那惊涛骇浪如同一群奔腾的骏马,呼啸着向你奔来。浪涛涌起,似一座座移动的小山,带着千钧之力,狠狠地撞击在河岸上,溅起的水花如同破碎的玉珠,四散纷飞。那澎湃的力量,让人的眼底满是震撼,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敬畏之情。千倾碧波,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画卷上,有岁月的痕迹,有历史的沉淀。每一道波纹,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水花,都是一段传奇。
黄河阅尽了千帆。从古至今,多少船只在它的身躯上穿梭。有那简陋的木舟,载着先民们在这大河之上捕鱼狩猎,谋求生存;有那装满货物的商船,在两岸之间贸易往来,促进着经济的繁荣;也有那战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于河上进行着激烈的角逐。每一艘船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它们在黄河的怀抱中前行,黄河也在见证着它们的兴衰荣辱。这一切,让每一个站在河边的人胸怀壮阔,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之中。
听取那潮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激昂时,如勇士冲锋陷阵的呐喊,充满了力量与勇气;低沉时,似老者的叹息,饱含着沧桑与无奈。这潮声,是黄河的歌哭。它为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而高歌,为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而欢呼;它也为遭受的苦难而哭泣,为被战火焚毁的家园而悲叹。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它的滋养下,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璀璨的文化。那河边的仰韶文化遗址,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甲骨文到金文,从诗词歌赋到戏曲小说,黄河水就像墨汁一样,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然而,黄河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曾经,洪水泛滥,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那汹涌的河水,如同一头失控的巨兽,冲毁了农田,淹没了村庄。但中华民族从未屈服,一代又一代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治理黄河。他们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精心呵护着黄河。
如今,黄河依然奔腾不息。它在新时代下,又有了新的意义。它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象征。读黄河,就是读中华民族的历史;读黄河,就是读中华民族的精神。它那滔滔不绝的河水,将永远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 关东月,吉林人,现居广东佛山。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世界诗人》签约作家,《中外华语作家》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签约作家,《黑土文韵》特约作家,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艺术》副总编,《中外文化传媒》副主编,《当代精英文学》顾问。作品散见于诗刊,《春风》《蔘花》,《青年月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报刊杂志及各大媒体网络平台,有多篇获奖作品被选编入《当代华语作家获奖文集》,《中国亲情诗典》,《中国实力诗人优秀作品集》,《中国最美爱情诗选》,《中国精典小说,散文,诗歌集》等多部国家出版物文集。荣获全国首届东岳文学奖,第三届孔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