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真龙吐珠(龙脉真相篇)
金芒汇聚成九条游龙,在穴顶盘旋三匝后猛然钻入白芷眉心。她双瞳泛起鎏金色,口中吟诵出连自己都不解的古老咒诀:"千尺之势化形骸,百尺之形凝气脉..."
萧云澜的望气术看到惊人景象——白芷百会穴冲出一道赤光,与地脉中蛰伏的龙气完美交融。弯刀首领的符火突然转向,将他自己的影子烧出七个焦洞,正对应北斗七星方位。
"原来廖氏女子才是真龙穴的守钥人!"萧云澜恍然大悟。青铜尺上的铭文在龙气中浮空显现:"形为阴,势为阳,阴阳交泰见真章"。他猛地将形峦宗秘传的《撼龙经》抛向空中,经页与金芒相触,竟显出一副完整的《山河形胜图》。
第十章 山河为证(宿命终章篇)
地穴穹顶轰然开裂,漫天星辉倾泻而下。白芷指尖轻点,那些星子竟组成"势来形止"四字悬于半空。弯刀首领在强光中现出原形——竟是形峦宗叛徒玄冥子,当年为夺龙脉不惜修炼禁术"噬形大法"。
"师妹小心!"萧云澜突然扑来。玄冥子最后一击的毒镖被他用后背挡住,镖上淬的"三阴煞"却激活了他体内潜伏的形峦宗血脉。两股相克的气劲在他奇经八脉中冲撞,皮肤上浮现出与龙脉走向完全一致的赤纹。
白芷将寻龙线缠住他手腕,另一头系在自己脉门。她按《青囊奥语》所载,引龙气入萧云澜体内:"千尺之势导其形,百尺之形定其止..."随着口诀,二人周围升起七十二座微型山峰虚影,正是传说中的"七十二龙拨砂图"。
当最后一道龙气归位,玄冥子在惨叫中化为石像。白芷的罗盘与萧云澜的玉佩同时飞向空中,拼合成完整的太极图案。地穴深处传来清越龙吟,一汪灵泉自他们脚下涌出,水中沉浮着三颗明珠——正是"真龙吐珠"异象。
——
后记·山河有灵
搁笔那日,恰逢寒露。案头罗盘的磁针无端轻颤,恍若呼应着故事里那场惊天动地的龙脉归位。窗外交错的电线竟在暮色中幻作七十二峰轮廓,让我想起白芷与萧云澜在虚影里相扣的十指。
创作途中曾三访赣南。在章水畔的残碑前,一位白发地师用松枝在沙地上画出"势来形止"的古老符咒。"你看这山形走势,"他枯枝点向远处起伏的丘陵,"活人看形,死人感势,真正的风水师要懂得在动静之间找平衡。"这句话最终化作了第十章里龙气交融的玄机。
特别要感谢故宫藏《撼龙经》残卷的守卷人。那年深秋,他破例让我触摸泛黄的楮皮纸,指尖划过"千尺为势非虚言,百尺量形须细参"的墨迹时,青铜尺与龟钮相撞的清音仿佛在耳畔乍响。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古老智慧,远比小说更惊心动魄。
有读者问为何设定女主以医者身份登场?这源于我在徽州古村见过的旧物——具针灸铜人,其经络走向竟与当地龙脉图完全吻合。古人云"上医医国",或许真正的风水之道与岐黄之术,本都是解读天地脉动的密码。
最后那段"真龙吐珠"的描写并非全然虚构。丙申年夏,我在云南亲眼目睹过"龙潭涌珠"奇观:月圆之夜,潭底升起无数莹白光点,老祭司说那是"地脉吐纳的元气"。当科学解释遇上古老传说,我选择将这份震撼写入终章。
山河有灵,笔墨有神。愿这个故事能让您看见——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之外,在我们祖先跪拜过的土地上,永远存在着现代科学尚未破译的古老密语。
甲辰年寒露夜于听山斋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