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琼
车轮碾过最后一道湿漉漉的山梁,稳稳停驻在大坪金坑村。陈兰、曾红安和我坐着练社的车,来到了他山坳里的家。屋舍与村小学仅一墙之隔,正值暑假,虽听不到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却也与童年接的极近。练社指着那安静的校园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这里的校长。此刻暑假,校园空寂,少了平日的蓬勃朝气。唯有山风携着细密的雨丝和草木的清润之气,在檐下穿行。车轮下的这条平坦水泥路,被雨水洗得发亮,静卧在雨水中,练社带着一丝怀念提及,这条路正是他任职校长时主持铺就的。
站在练社家敞开的院门前,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对面群山攫住。雨未曾停歇,只是化作了更纤细的银丝,无声地融入天地。山峦浸润在丰沛的水汽里,绿意浓重得近乎流淌。云雾是这场雨的伴侣,它们依附着峰顶,缠绕着林梢,在黛色的山体间聚散升腾,流转变幻。分明是人间村落,这雨幕与云雾交织的景象,却让人恍若置身于流动的水墨画卷。
收回远眺的目光,脚下的小院在雨中更显丰饶。瓜棚豆架下,累累果实垂手可及。丝瓜修长滴翠,葫芦浑圆带露,茄子泛着湿润的紫光,南瓜则憨厚地卧在泥泞里,颗颗雨珠缀满它们饱满的身躯,闪烁着晶莹。正看得入神,脚边一阵细碎的窸窣伴着稚嫩的呜咽响起。低头,但见一条温顺的大母狗,正带着三只毛茸茸、圆滚滚的小狗崽,像几团湿漉漉的绒球,在我的脚跟上好奇地嗅探、追逐,偶尔懒洋洋的躺在地板上,像一个长者闭目养神。那份懵懂与活泼,透着生命的盎然。
一转头,鼻尖捕捉到另一种气息。不是花香,而是一种更为沉静、带着雨润后的草木清气与隐隐果实的微涩,原来是那里有几株茶树,花期已过,枝头缀满了青涩的果实,累累垂垂,在雨水的浸润下,默默酝酿。满园的绿意被雨水洗刷得分外鲜亮、深沉,从篱笆后、泥土里、石缝间盎然潮涌出,在细雨中舒展着饱满的生机,绿意浓烈生机充盈。
我放下了手中的茶杯,随着练社,去探访他的珍藏。推开收藏室那扇朴实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书页与木质芳香的沉静气息迎面而来。一排排敦实的老木书柜静默伫立,练社眼中闪着温润的光,如数家珍地指点:这一柜是精心搜罗的散文集萃,那一柜是不同年代的诗集汇编,再往里,甚至珍藏着泛黄古籍中李白的诗篇……他的指尖拂过那些微微沁凉的书脊,动作轻柔。指尖所及,仿佛触碰到千年文脉的悠长痕迹,是无数心灵在纸页间留下的印记。正沉浸于书海,窗外忽地传来几声细碎清亮的“唧唧”声,是小鸡雏在院角的棚下避雨啄食。这尘世鲜活的生机,与满室沉静的墨香纸韵交织在一起,无言地诉说着:书页间沉睡的智慧,亦如大地之上生生不息的草木精魂,在人间烟火与雨露润泽里,吐纳着永恒。
不觉间,墙上的挂钟已指向了十二点刚过。雨丝依旧绵绵密密。练社与我们一同步出收藏室,锁好院门。他撑起伞,我们也撑开各自的伞,一同走向停在雨中的车。他发动引擎,我们坐定,车轮缓缓碾过那条他付出过辛苦与努力,此刻被雨水冲刷得光洁温润的水泥路,激起细小的水花。
回望那渐渐远去的院落,雨雾缭绕的山峦是它的背景,挂满水珠的瓜果藤架点缀其间,书册静默的房间深藏其中,连同那结满青果、在雨中静默的茶树枝桠,都一点点退入迷蒙的雨幕与山岚之中,轮廓柔和而模糊。一墙之隔的学校静默伫立,墙那边他曾是引路人,墙这边他筑起了书香的天地。
车子驶上最后那道山梁,我忍不住再次回眸。目光穿过层层雨帘,望向山坳深处。收藏室那一方小小的窗户,在灰蒙蒙的天色下,依稀透出一种温润、沉静的光亮,那不是灯火的炽热,也不是阳光的耀眼,更像是无数书页本身蕴藏的内敛光华,在这阴雨的正午,穿透窗棂,静静散发。它像一颗沉静的心,安然泊在这远山烟雨深处。纵然尘嚣在外,它始终守候着一方澄澈,存续着古老而清越的回响。书页间沉睡的墨字,仿佛被这雨声和回望所触动,化作了无形的星辰。车轮下,是他铺就的路,延伸向山外。心头上,是他珍藏的光,映照着来路与归途。即使在这离别的雨路上,那光晕也温暖恒久,昭示着:此心安处,便是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