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当曾经满是清凉的泥土路被滚烫的柏油路无情取代,错落有致的乡村民居逐渐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淹没,我们在目睹城市如疾驰列车般飞速发展的同时,必须直面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命题:人类文明的进步,绝不能以践踏自然法则为代价。
城市,固然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杰作,但绝非自然的对立面。混凝土建筑的持续扩张、硬化路面的肆意延展,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在不经意间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大量阳光被硬质表面反射,热量在楼宇间不断积聚循环,空调外机更是成为额外的 “人工热源”。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城市热岛” 现象从理论概念切实转化为人们日常可感的体验。天气预报出现偏差,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人类活动对局部气候的过度干扰,已然超出了自然自我调节的能力范畴,这无疑是自然向我们敲响的振聋发聩的警钟。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适宜的气候与平衡的生态,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基本底色。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从 “海绵城市” 建设让雨水得以自然渗透回归大地,到城市绿道巧妙串联起分散的生态斑块,再到限高令、退距令为自然留出充足空间,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表明:城市与自然并非不可调和,完全能够实现和谐共处。然而,要真正达成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筑牢发展之基,还需从以下多方面着力。
在理念层面,要强化 “天人合一” 理念的深度普及与践行。政府应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公益广告、科普讲座、学校教育等,向全社会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让 “天人合一” 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自觉践行。
在规划环节,要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的每一个细节。规划部门应邀请生态专家参与城市规划制定,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承载能力等因素。例如,在新城区建设或旧城区改造时,科学规划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合理控制建筑密度与高度,避免过度开发。同时,预留生态廊道,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
在建设过程中,推广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至关重要。建筑行业应积极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如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等,降低建筑能耗与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绿色建筑形式,增加城市绿量。同时,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投入,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在监管方面,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从项目立项、施工到运营,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对违反生态保护规定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市民参与生态保护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地球温度上升的每一度,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严峻考验。城市发展绝非与自然进行 “零和博弈”,而应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精心守护自然,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积极顺应自然规律。只有让钢筋水泥间洋溢绿意,使现代文明与自然基因紧密相连,才能留住四季分明的诗意,让子孙后代在夏日仍能感受微风轻拂的惬意,在大地之上触摸生态的温度。
这不仅意味着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更是文明理念的全面重塑。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唯有敬畏自然法则、守护生态平衡,通过理念普及、科学规划、技术应用与严格监管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