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贞民
关于诸葛亮出生于天兴村及美丽传说和故事,我和我的同仁,都已做过充分的论证,待以后再行研讨。今天,我说一说书里书外的曹操。“书里”和“书外”对曹操的评价大相径庭。我这里说的“书”里,专指陈寿的《三国志》,因为它是公认的正史信史,除此而外皆为“书外”,《三国演义》我也定它为书外,把它等同于民间传说。《三国演义》第四回,有一段文字表述曹操是个疑心重重、滥杀无辜的狠心之徒。话说曹操行刺董卓未遂便逃出,路经中牟县,县令陈宫“感公(曹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于是二人结伴而行。逃至成皋地面,天色向晚,曹公与陈宫投宿于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吕伯奢外出打好酒相待。“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吾窃听之。’……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拘获。’遂与宫拔刀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囗。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曹公二人行不到二里,见吕伯奢打酒归来,又怕吕氏知其杀死八口人告官捉拿他,便也杀死了吕伯奢。曹操反而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看,曹操何其狠毒也。戏剧“捉放曹”,演的就是这档子事。民间众口一词,骂其是“奸雄”“白脸奸贼”,口碑極坏,似乎千刀万剐方解心头之恨。“捉放曹”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说,曹操祖父曹參是汉帝的宦官,名声不佳,也影响了曹操的声誉。曹操何以遭受民人如此嘲弄?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应该是传统观念桎梏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汉朝乃刘家之天下,为何冒出个姓曹的,挟天子(汉献帝刘协)以令诸侯?他不像董卓那样废掉少帝刘辩,而是把汉献帝刘协掌控起来,借献帝之口发己之令,已使“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充分显示了曹操的权谋之深,手段的奸诈。你说曹操不“奸”吗!这是后人认为曹操是“奸贼”“奸雄”的主要原因。真乃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才称其父为太祖,追尊曹操为武皇帝。
平心而论,曹操是大乱世造就的軍事家、政治家、大英雄。曾记得郭沫若在世时,有替曹操翻案之动意。应当还曹操以本来面貌,以正视听。那么,曹操何以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一句话,是因为他具备成就大业的条件。
他目光远大,有治天下的雄心壮志,有顽強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有清醒的头脑和恢弘的气度。曹操,沛国谯人,汉朝相国曹参之后,太尉曹嵩之子。他“少机警,有权谋”“行侠放荡”。梁国人桥玄非常赏识曹操,这样评议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意思是说,天下将要大乱,非安邦定国之才不能挽救,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曹操)了!果然,二十岁的曹操,因孝顺父母,行为廉洁,被举荐为孝廉,任命为朝廷官员。后来太祖升任为济南相,“(济南)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曹操“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意思是,济南国下辖十余县,各县县令大多巴结讨好权贵,贪脏枉法,声名狼藉,太祖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县的县令长;又在境内禁绝未经官方批准的祭祀,违法乱纪之徒纷纷逃窜,境内安定,秩序井然。曹操依法施政敢于也善于与腐败分子斗争,治国何其有方。你说,曹公不该颂扬吗?
那时,董卓乱朝,焚宫室杀太后废少帝(刘辩)……。这当儿,曹操适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始起兵于己吾”。太祖到达陈留后,散出家中的财物,聚集义兵,准备凭借这支軍队消灭董卓……开始在己吾县起兵举义。由是观之,曹操确乎是个疾恶如仇忠义仁勇的济世人才。
曹操举义兵的目的在于“诛暴乱”灭董卓。度义而后动,坚持正义决不动摇。他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太子(即献帝刘协),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此时的曹操“诛暴乱”之胆识魄力、雄心壮志已初露锋芒。他认为天亡董卓,一战可定天下。好个年轻气盛的曹孟德!当时董卓兵强马壮人数众多,曹操以寡敌众,能坚持一整天,虽然兵败荥阳汴水,为流矢所中,但足以彰显曹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年轻有为的人物须经历屡次的磨砺方显其英雄本色!连董卓部下将领“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董卓部将见太祖所率领的軍队数量很少,却能够力战一整天,认为酸枣县不容易攻下,便也率軍返回。此一役,尽显曹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其勇可沽,其势可嘉!常言道,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是言信夫!
汉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冬,曹操打败黄巾起义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靑州兵。”我们中学时期对黄巾起义是如下观点:东汉末年,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创立太平道,祭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誓言,行医于民间,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头裹黄巾为标志,故号称黄巾軍,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曹操却镇圧了黄巾起义軍,收复了黄巾余部,此时的操軍势力大振,锐不可挡。如何评价曹操此一举动,笔者认为让历史学家去评说,我们且放下不表。我们仍然站在曹操立场上接续下文。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官渡之战,则显示了曹公是一位有胆识、有谋略、头脑清醒、善听良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谋士荀攸,曾两次为曹公出谋化策,曹公则“从之”,一是“分其势”而战,一是布下疑兵阵,曹公“乃令骑解鞍放马”,“此所以饵敌”。当时曹軍“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先后斩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再战,悉禽,绍軍大震。公(曹操)还軍官渡。”当时袁绍兵多将广何以败於曹公?看一看,曹公对袁绍的评价便畧知一二:“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糧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曹操大胜马超之战,也见证曹公运用兵法的技巧,折服人心。这样一位知已知彼的軍事家,岂能不战无不胜?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不值得骄傲敬重吗?
曹操惜才如命,礼贤人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举几例史实如下。吕布战败刘备,刘备归降曹操。曹公谋士程昱劝曹公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公却这样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爱才、惜才,可窥一斑。这样的见解,可谓之高也!
在汉献帝东迁许县的时候,建安元年冬十月,即公元196年10月,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因这个官职位在曹公之下,认为是羞辱,不肯接受。于是曹公将大将軍的职位让给袁绍。《三国志》如是说:“(献帝)于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曹公)乃固辞,以大将軍让绍。”两相对比,曹公高风亮节跃然纸上。
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即公元199年冬10月,张绣率众投降曹公,曹操并封張绣为列侯。張绣也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他曾投降过曹操,后又复反。这时再次投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接纳。真乃包容大度!
曹大修铜雀台、金虎、冰井三台,意在招览天下贤才:建安十五年春(公元21O年),曹公下令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意思是说,诸位要帮助我访察推举那些埋没在民间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举荐,使我能够任用他们。当初,袁绍和曹公一同起兵时,曹操就有以“道义”用人的见解,他对袁绍说过这样的见解:“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亡,无所不可。”意思是说,我任用天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用道义来驾御他们,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功。曹操求贤若渴,以德用人的人才观,值得借鉴,有相当积極的现实意义。
他的爱将鲍信于黄巾将力战而死,求尸不得,曹操手下人“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其情动人,其诚可鉴!
曹操又是个文采风流、多才多艺的人。他喜欢读书,在軍中三十余年,手不释卷,“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王沈《魏书》)。他“登高必赋”,开创了慷慨悲凉的一代诗风,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有的诗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写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軍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公对长期战乱给社会、百姓带来灾难、痛苦,深表同情。
有的诗反映了曹操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及他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曹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曹操还善书法,可与当时书法名家媲美;善围棋,能和当时的高手一较高低。曹公真乃罕见的全才也。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O年)正月二十三日,曹公崩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他对自己的后事也有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二月二十一日葬高陵(今河北临漳西南)。曹公的遗令与诸葛孔明的“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的遗训何其相似。古贤者,移风移俗,俭朴办丧事的美德,也当继承和发扬!
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确实不是过誉之词。值此,应该对太祖有个公正的认识了吧!
如有不妥,谨请赐教。
二O二五年八月三日于学院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