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洁
夏初时节,台儿庄就已经是盛夏的节奏了。下午四点我们到达台儿庄景区,手机上的天气气温显示是36摄氏度,由于车子里的温度设置是22度,下车进入到车外的空气里,差点把我热懵。赶紧移步走进游客售票中心去购票,本来人已热得蔫蔫的,但看了旁边的温馨提示板上的文字后,一下子让我来了精神,兴奋度大增: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门票,景区且是24小时开放。24小时开放啊,就是说半夜起来我想进就能进的景区,还真不多见。真好,不用赶时间了。于是决定在景区边上找家酒店住下,晚上再去细细品读这座古城。
暮色四合时,天气也凉爽了些,我和先生刷身份证进了景区。此时的台儿庄,运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像一匹被岁月磨亮的锦缎。游船划过水面,橹声欸乃间,两岸的飞檐斗拱渐次亮起灯笼,摇橹的姑娘唱起婉转的民谣,游船在灯影中穿行,恍惚间,仿佛看见明清时的商船正缓缓驶来,船头的商客正对着岸边的酒旗翘首张望。这座被运河滋养了千年的古城,每块青石板都藏着水的记忆,每座石桥都镌刻着时光的年轮。
在来台儿庄前,我已经在网上仔细地对台儿庄做了攻略。从网上了解到,台儿庄的生命,是从运河的浪花里开始的。公元1271年,京杭大运河取道台儿庄,这条人工开凿的黄金水道,像一条纽带将南北大地连在一起。那时的台儿庄还只是运河边的小村落,却因地处鲁南咽喉,成了南粮北运、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运河水带来了南来北往的商船,也带来了江浙的丝绸、徽州的茶叶、山西的煤炭,更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方言与习俗。
明清时期的台儿庄,是运河上最耀眼的明珠。沿着古运河行走,当年的码头遗迹依然在目,青石板铺就的台阶被千万双脚印磨得非常光滑,边缘处还留着缆绳勒出的深痕。那时的每日清晨,运河两岸便会响起纤夫的号子,码头上挑夫们扛着货物穿梭往来,商号里算盘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山西商人建起了宏伟的晋派大院,马头墙上的砖雕记录着晋商的精明;徽州商人带来了徽派建筑的雅致,白墙黛瓦间藏着江南的温婉;江浙商人则开起了临水的茶楼酒肆,吴侬软语与鲁南腔在运河边交融……
古城里的谢家楼,曾是当年最繁华的客栈。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里的石榴树已有百年树龄,树干上还留着当年客商系马的痕迹。二楼的雕花木窗正对运河,据说当年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常在此凭栏远眺,饮酒赋诗。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曾在此写下“夜听运河船,灯影乱残梦”的诗句,将台儿庄的繁华与诗意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炮火,让这座千年古城几乎化为焦土。运河水被染成了红色,岸边的商号、民居在炮火中坍塌,千年的繁华顷刻间烟消云散。战役结束后,幸存的百姓从废墟中扒出残缺的家什,在断壁残垣间重建家园,但运河的商船却渐渐稀少,曾经的“黄金水道”因铁路、公路的兴起而渐渐沉寂,台儿庄也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沉寂不等于消亡,就像运河的水从未真正停止流动。新世纪的曙光,让台儿庄迎来了新生。当地有关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做了大规模的修复。工匠们从各地收集老砖老瓦,按明清样式复原建筑;水利专家重新疏浚河道,让运河水再次畅流古城;文化学者走访老居民,抢救整理即将失传的民俗记忆。在夜晚表演节目的场地里,化妆成白发老人的表演者喊起当年的运河号子,那调子里藏着祖辈的艰辛与智慧。运河水依旧滋养着这片土地,岸边的芦苇青了又黄,水中的鱼虾繁衍生息,台儿庄人骨子里的坚韧与包容,早已像运河的水脉一样融入血脉。
徜徉在夜色里的台儿庄,就是在欣赏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古城的非遗工坊里,老手艺人正在制作运河大鼓,那鼓点节奏明快,唱词里讲的正是当年运河边的故事:“运河长,运河宽,运河两岸好风光,南来的船,北往的帆,台儿庄里聚客商……”隔壁的枣庄柳琴戏也正在上演,其独特的唱腔融合了南北戏曲的韵味,正是运河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各具特色的餐饮店,站在门口的伙计大声吆喝介绍自家店里的特色美食,逛累了的游客们选择自己心仪的店铺去消费。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现代科技与历史文物相结合,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古城的悲壮与不屈,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
站在古运河的状元桥上,远眺河水悠悠东去。河水倒映着辉煌灯火,也倒映着两岸的古今建筑,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完美交融。台儿庄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既有千年运河滋养的温婉气质,又有战火淬炼出的刚毅品格。运河水见证了她的繁华与落寞,也见证了她的重生与辉煌。
千年运河千年城,台儿庄,是运河文明的缩影。从南来北往的商船到今日的旅游游船,从纤夫的号子到摇橹姑娘的歌声,从明清商号到现代非遗工坊,变的是时代的印记,不变的是运河水的滋养与台儿庄人的坚守。运河的水还在流淌,台儿庄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座被运河赋予生命的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属于她的下一个千年。
作者简介:
丁洁,曾经的文艺青年。写作、画画都是为了让生活色彩斑斓些,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