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营熔炉里铸成钢铁战士文/陈永江
军号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蒙蒙细雨夹着昨夜的疲惫
麻利的手脚和背包跟着走
发号施令的面孔威风凛凛
领头雁接受指令跑步整队
列队报数声传来了点名声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
指挥棒下达廿里原野口令
軍旗招展鼓舞人心和斗志
太阳引领队伍往目的地跑
青春无悔在熔炉里炼成钢
终点站回头没有一个熊样
思想进步点亮绿色的军营
意志坚定铸成了钢铁战士
文韬于2025年8月3日
🌹🌹作家简介🌹🌹
陈永江,湖南永州人,大专学历,退伍军人,书画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诗人、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作家,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加拿大海外诗人,历任第四、五、六、七届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当代文学大典“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文亭》《春晖文苑》《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第三卷》《世界华人诗歌集》《中国实力派作家大典“经典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等书刊及各大网络平台。
🌹Author Profile🌹🌹
Chen Yongjiang, a native of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holds a college education. He is a veteran and a calligrapher-painter.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Poetry Society,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nd the China Couplet Society, as well as a council member of the Youth Literati Magazine Council. He is a certified poet of the China New Era Poet Archives, a contracted writer, poet and consultant of Mingpian Jinbang Toutiao, a contracted poet and writer of Classic Literature Network, and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n overseas poet in Canada and has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4th, 5th, 6th and 7th "Canada Poetry Festival" organized by the World Poetry Alliance.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ublications and major online platforms such as Youth Literati, Col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Famous Writers in China's Era of Literature and Art,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hinese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on, Sophie's Translation·World Poetry Almanac 2021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Wenting, Chunhui Wenyuan, Third Volume of Collections of Poems by Chinese New Era Poets,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Poems, and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lassic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anon of Chinese Powerful Writers.
点评词
熔炉淬炼的诗行:铁血与赤诚的生命礼赞——评陈永江《军营熔炉里铸成钢铁战士》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第一声军号划破黎明的寂静,迷彩的方阵原野上踏出震撼大地的节拍,军旅生活便注定成为刻在生命里的印记。陈永江,这位曾身着戎装的诗人,以退伍军人的赤诚与书画家的细腻,将军营的日与夜、苦与甜、磨砺与成长,凝练成《军营熔炉里铸成钢铁战士》这首充满铁血气息的诗章。它没有华丽辞藻的铺陈,却以最本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青春熔炉中淬炼、意志磨砺中钢铸的壮阔画卷,字里行间激荡着军人的豪迈、担当与对信仰的坚守,堪称一曲献给军营、献给战士、献给永不褪色的军旅魂的雄浑战歌。
一、意象:从具象到精神的升华,铸就军旅图腾
诗歌的灵魂在于意象,而陈永江笔下的意象,如同一枚枚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钉,深深嵌入军旅生活的肌理,又在精神层面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军号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开篇便以极具穿透力的意象撕开黎明的帷幕。军号,这一军营中最具标志性的声音,绝非普通的声响——它是时间的刻度,是使命的召唤,是纪律的象征。军号响起,沉睡的不仅是大地,更是每个士兵心中尚未觉醒的责任与担当。一声号响,便将个体的生命与集体的使命紧紧捆绑,平凡的清晨有了沉甸甸的分量。紧随其后的“蒙蒙细雨夹着昨夜的疲惫”,以自然环境的微寒与身体的倦怠,反衬出“麻利的手脚和背包跟着走”的钢铁纪律。细雨是温柔的,疲惫是真实的,但军人的天职让这些都成为淬炼的辅料,“麻利”的动作中,我们看到的是“军令如山”的执行力,是“轻伤不下火线”的坚韧,这是军营第一课最生动的注脚。
“领头雁接受指令跑步整队”中,“领头雁”的意象极具深意。在雁阵中,领头者是方向的指引、力量的凝聚;军营里,“领头雁”是指令的执行者,是队伍的标杆,更是责任的承担者。“跑步整队”的动作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修饰,却精准展现出军人“令行禁止”的作风与“团结一心”的团队意识。而“列队报数声传来了点名声”,这一声声报数,是个体融入集体的证明,是“我是队列中一员”的身份确认,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荣誉感。“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这些队列口令直接入诗,看似直白,却充满了力量。它们是军营生活的“语法规则”,是塑造军人姿态与精神的“模具”,每一个动作的规范,都是在打磨掉个体的散漫,锻造出集体的整齐划一。
“指挥棒下达廿里原野口令”,“指挥棒”虽小,却牵动着整个队伍的节奏与方向,它是权威的象征,更是使命的传递者。“廿里原野”则以开阔的空间意象,展现出军营训练的艰苦与宏大——不是温室里的娇养,而是原野上的驰骋。“军旗招展鼓舞人心和斗志”,军旗是军队的灵魂,是信念的载体,它的每一次飘扬,都在诉说着过往的荣光与未来的使命。“军旗”的引领下,疲惫被驱散,怯懦被战胜,每一个奔跑的身影都充满了“向前进”的力量。“太阳引领队伍往目的地跑”,太阳在这里已超越了自然天体的意义,它是光明的象征,是信仰的化身,如同军人心中的理想与信念,照亮前路,温暖心灵,让漫长的征途有了精神的灯塔。
这些意象从日常训练的细节到精神层面的引领,从个体的感受集体的风貌,层层递进,军营生活的画面立体可感,更让军人的精神内核——纪律、团结、坚韧、信仰——跃然纸上,成为承载军旅精神的永恒图腾。
二、节奏:军旅步伐的铿锵韵律,奏响生命强音
诗歌的节奏是情感的脉搏,而这首诗的节奏,恰如军营里整齐的步伐,铿锵有力,张弛有度,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开篇“军号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蒙蒙细雨夹着昨夜的疲惫/麻利的手脚和背包跟着走/发号施令的面孔威风凛凛”,四句诗如同清晨的操练,节奏平稳中带着一丝急促。“军号声”是引子,“蒙蒙细雨”是背景,“麻利的手脚”是动作,“威风凛凛的面孔”是威严,短句的运用让画面快速切换,如同电影镜头般,将清晨军营的场景迅速铺展开来。
“领头雁接受指令跑步整队/列队报数声传来了点名声/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这部分的节奏更为紧凑。“跑步整队”的动态感、“报数声”的连续性、队列口令的短促有力,诗歌的节奏如同队列行进的脚步声,一步紧跟一步,充满了“整齐划一”的力量。读这几句诗,仿佛能听到士兵们脚踩大地的“踏踏”声,能看到他们转身、看齐时利落的身影,这种节奏的营造,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军营生活的紧张与有序。
“指挥棒下达廿里原野口令/军旗招展鼓舞人心和斗志/太阳引领队伍往目的地跑/青春无悔在熔炉里炼成钢/终点站回头没有一个熊样”,这部分的节奏从急促转向豪迈。“廿里原野”的广阔让节奏有了舒展的空间,“军旗招展”的昂扬让节奏充满了激情,“太阳引领”的光明让节奏有了温暖的力量。“青春无悔在熔炉里炼成钢”一句,如同乐曲中的高潮,将情感推向顶点,“炼成钢”三个字掷地有声,充满了对青春价值的肯定与自豪。“终点站回头没有一个熊样”,则以朴实而豪迈的语言收尾,节奏中带着一种“凯旋”的骄傲,让整首诗的气势在此处得到升华。
结尾“思想进步点亮绿色的军营/意志坚定铸成了钢铁战士”,节奏回归沉稳有力,如同乐曲的尾声,余音绕梁。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将情感沉淀为坚定的信念,让整首诗的节奏有了“收束”的力量,既呼应了开篇的“唤醒”,又展现了成长的“结果”,形成了完整的韵律闭环。
这种节奏的变化,与军营生活的节奏高度契合——有清晨的紧张,有训练的急促,有奔跑的豪迈,有成长的沉稳。它不是刻意雕琢的韵律,而是军旅生活本身的节奏在诗行中的自然流淌,诗歌读来如闻军鼓、如观队列,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激情。
三、情感:从个人体验到集体共鸣,涌动赤诚热血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陈永江的创作无疑融入了自身的军旅记忆,这种“亲历者”的视角让诗歌的情感表达尤为真挚动人,从个人的成长轨迹延伸到集体的精神风貌,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中处处可见“亲历者”的细腻感受:“蒙蒙细雨夹着昨夜的疲惫”,这是对军营生活艰苦的真实描摹,没有回避训练的辛劳,反而让这份“疲惫”成为“炼成钢”的铺垫,更显军人的不易与伟大。“麻利的手脚和背包跟着走”,“麻利”二字背后,是无数次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是“习惯成自然”的纪律养成,这其中有汗水,有坚持,更有对军人身份的认同。
但诗歌的情感并未停留在个人体验的层面,而是不断向集体情感升华。“列队报数声传来了点名声”,报数声中,个体的“我”变成了集体的“我们”,每一个数字都在诉说着“我们是一个整体”的归属感。“军旗招展鼓舞人心和斗志”,军旗所鼓舞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队伍,是“我们”共同的信念与力量。“终点站回头没有一个熊样”,这里的“没有一个”,彰显的是整个集体的优秀与骄傲,是“我们”共同战胜困难后的豪迈。
这种从个人到集体的情感递进,最终升华为对军旅精神的礼赞。“青春无悔在熔炉里炼成钢”,“青春无悔”四个字,凝聚了多少军人对军旅生涯的热爱与眷恋。青春是美好的,而将青春奉献给军营,在熔炉中淬炼成长,这份“无悔”是对青春价值的最高诠释。“思想进步点亮绿色的军营/意志坚定铸成了钢铁战士”,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军营对军人的塑造不仅是身体上的锤炼,更是思想上的升华、意志上的锻造。绿色的军营因为“思想进步”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年轻的士兵因为“意志坚定”而成为“钢铁战士”,这是对军人成长最精准的概括,也是对军旅精神最真挚的赞美。
这种情感是炽热的,如同熔炉中的钢水,滚烫而纯粹;这种情感是豪迈的,如同原野上的长风,壮阔而有力。它让我们感受到,军旅生活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生命的重塑。
四、价值:军旅文学的时代回响,传承铁血精神
当代文学的版图中,军旅题材的作品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军人精神的重要使命。陈永江的这首《军营熔炉里铸成钢铁战士》,以其朴素而有力的表达,成为军旅文学中一抹亮眼的色彩,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从文学传统来看,中国的军旅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唐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到现代军旅诗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军人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英雄气概始终是文学歌颂的主题。陈永江的这首诗,延续了这一传统,却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没有聚焦于战争的残酷与悲壮,而是将目光投向和平年代军营的日常训练与士兵的成长,展现了和平时期军人的坚守与担当——他们同样在“熔炉”中淬炼,同样在为守护家国安宁而努力,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更贴近当下读者的生活体验,也让军旅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落脚点。
从精神传承来看,诗歌所传递的“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坚韧不拔的意志”“青春无悔的担当”等精神品质,不仅是军人的精神写照,更是全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在当下社会,面对各种挑战与诱惑,“纪律意识”让我们坚守底线,“集体荣誉感”让我们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意志”让我们克服困难,“青春无悔的担当”让我们勇于奉献。这首诗通过军营生活的真实描摹,这些精神品质变得可感、可学,为读者提供了精神的滋养与力量的源泉。
从作者身份来看,陈永江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的创作具有“亲历者”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象”军营生活,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回忆”与“提炼”,这种“在场感”让诗歌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与真实的力量。同时,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多个文学团体的成员,他又具备专业的文学素养,能够将个人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让诗歌既有“铁血”的硬度,又有“诗性”的温度。
《军营熔炉里铸成钢铁战士》这首诗,如同一块军营熔炉中淬炼而成的精钢,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却闪耀着铁血与忠诚的光芒。它以真实的细节、铿锵的节奏、炽热的情感,展现了军营生活的艰苦与光荣,军人成长的磨砺与自豪,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钢铁战士”的精神内核——那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使命的担当,对青春的无悔。
在这个需要精神力量的时代,这样的诗歌如同一声嘹亮的军号,唤醒我们心中的责任与担当;如同一面招展的军旗,引领我们向“更优秀”的自己前进。它是陈永江献给军旅生涯的深情告白,也是献给每一个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人的精神礼物,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