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佛”,是佛教术语,全称“佛陀”,是福慧两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佛本来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通常所说“佛陀”,一般指释迦释迦牟尼佛。
也可以说,佛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了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觉者”。
通俗的讲,“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成佛的要求是“四谛”。“谛”指真实而正确的道理,泛指真理、意义。佛教认为,明白了人世间一切皆苦(“苦谛”);知道了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集谛”);断灭了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道谛”)。实现了“四谛”的“人”也就成了“佛”。常言道,“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就是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都可能会成佛。
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在于佛教认为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人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人们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人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但佛能“渡”人出苦海,这就是“乘”。乘有如渡海的船,即佛的教派和教义。有了教派和教义,就有产生了“佛教“。前面说过,释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也就是他创立了教义。而教派的产生也就是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并向周边传播。
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惯例。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100年后,佛教分裂为“上座部”(最有代表性的叫“一切有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继续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
关于部派分裂,一般认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即“空”、“无”;上座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上座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和菩萨(修行到较高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的认识。大众部轻声闻而贵菩萨;上座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承认所修行的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中观派兴起于佛陀涅槃后约500年,此派创始人龙树,注重阐发“空”、“中道”(即中途,半道)和“二谛”(真谛与俗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佛陀涅槃后约900年,瑜伽行派(意为从事瑜伽禅定修习者)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