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素手绣山河
崔简流放后,赵王府的冬日格外漫长。沈素心如行尸走肉般完成着分内的差事,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取出那支木簪细细抚摸。簪头刻着极细的纹路,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是"简心"二字。
"沈姑娘,王爷命你三日内绣一幅《江山万里图》作为太后寿礼。"总管丢下一匹上等云锦,"要用金线绣满,缀以珍珠宝石。"
沈素心展开锦缎,足有丈余长。按惯例,这等绣品需十几个绣娘耗时月余。她忽然想起崔简的话:"物以极简为美"。
三日后,当沈素心呈上绣品时,满堂哗然。素白锦缎上仅用墨绿丝线绣了几道远山轮廓,近处一叶扁舟,舟上两个简笔小人。大片留白处题着崔简的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大胆!"赵王爷拍案而起,"你这是敷衍了事!"
沈素心不卑不亢:"回王爷,太后年高,眼花缭乱的金线反伤目力。这素绣清爽雅致,更合养生之道。"
正当赵王爷要发作时,忽传圣旨到。原来太后微服来访,正巧看见这幅绣品,大加赞赏:"哀家见过无数金玉满堂的寿礼,唯独这素绣让人眼前一亮。"
太后执意要见绣娘。看到沈素心发间的木簪,太后若有所思:"这簪子...可是崔简所制?"
沈素心大惊失色。太后叹道:"那孩子是哀家故人之子,因他父亲当年直言进谏触怒先帝,全家遭贬。哀家一直不知他流落何处..."
第七章 柳暗花明
春日迟迟,沈素心被召入宫中为太后绣佛经。宫墙深深,她却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宁静。太后特许她在御花园一角辟了间简素禅房,窗外几竿修竹,案上一炉清香。
一日整理绣线时,沈素心发现木簪尾端有个几乎不可见的小机关。轻轻旋开,里面竟藏着一卷薄如蝉翼的纸,上面是崔简手绘的地图,标注着江南某处山谷,旁注:"此间可耕读,待与素心归。"
泪水模糊了视线。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太后带着一位官员匆匆进来:"素心,你看看这是谁?"
那人抬头,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掩不住眼中的清亮。沈素心手中的木簪当啷落地——竟是崔简!
原来太后查明当年冤案,崔简父亲已获平反。皇帝念崔简才华,特赦其罪,还准他参加今科会试。更令人惊喜的是,崔简在流放途中救治了瘟疫灾民,所著《简方》一书活人无数,已被举荐为太医院编修。
"草民不求功名。"崔简向太后叩首,"只求与沈姑娘归隐山林,耕读传家。"
太后含笑看向沈素心:"你呢?"
沈素心拾起地上的木簪,轻轻别回发间:"繁华落尽见真淳。"
第八章 素心归处
秋分那日,江南烟雨朦胧。沈素心与崔简携手站在山谷入口,眼前景象与木簪中的地图分毫不差:三间茅屋,一畦菜地,半亩方塘。屋后枫林如火,门前溪水潺湲。
"这地方我找了三年。"崔简推开竹篱,"每一根木头都是我亲手所斫。"
沈素心走进书房,只见四壁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医书和诗集,窗前书案上摆着素笺与徽墨。她忽然发现案头镇纸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纸——竟是当年诗会上她写的那首《春》诗。
"你竟一直留着..."
崔简从背后环住她:"物可简,情难减。"
三年后,"素心书院"声名远播。书院不教八股时文,只授医道、农事与简素之道。学生不分贵贱,只求真心向学。每当月明之夜,崔简与沈素心便在溪边石上抚琴吟诗,那些诗句后来编成《简素集》,流传后世。
又是一个海棠盛开的春日,白发苍苍的沈素心在给学生讲解"大道至简"时,忽然望向远山含笑而逝。崔简将她葬在枫林深处,墓碑上只刻四字:"素心归处"。
次年同一天,学生们发现崔简安详地坐在墓前石凳上,手中握着那支木簪,面前摊开的《简素集》最后一页添了新墨:
"生同衾,死同穴,
素心至简情至洁。
留得清气满乾坤,
不枉人间走一劫。"
尾声
千年后的考古学家在江南某处山谷发现两座简朴的合葬墓。墓中无金玉陪葬,只有一支木簪、几册诗集和一方绣着简笔山水的素帕。木簪内壁刻着微型地图,还原后竟与当地地形完全吻合。
专家们争论不休:这究竟是一段被美化的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爱情故事?只有每年春天,当山谷里的海棠盛开时,当地老人总会指着随风飘舞的花瓣说:
"看,那是崔先生和沈小姐在吟诗呢。"
[全文完]
——
后记:素笺千载寄清心
写完《素心笺》最后一个字时,窗外正飘着今冬第一场雪。案头那枝从江南带回的干枯海棠,在灯影中投下斑驳痕迹,恍若崔简与沈素心穿越千年的剪影。
这部作品萌芽于某个失眠的凌晨。当我翻阅古人诗集,读到"删繁就简三秋树"之句时,忽然被某种纯粹的力量击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简与静"的智慧。于是,一个关于坚守本心的故事开始在心底生长。
沈素心的形象源自宋代才女李清照的素笺小字,又带着明代绣娘韩希孟的灵秀。她身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追求。而崔简这个人物,则融合了陶渊明的隐逸、苏轼的旷达与李时珍的济世情怀。他们的爱情不是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而是两个灵魂在纷繁世事中对本真的共同守护。
写作过程中,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反而是些细微处:崔简修复木簪时刀尖的颤抖,沈素心在雪地里呵暖墨汁的白气,山谷茅屋中书页翻动的声音...这些细节里藏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密码——在有限物质中创造无限意境的生命智慧。
特别要感谢苏州博物馆那支明代木簪给我的灵感。当我在展柜前看到簪头暗藏的机关时,突然理解了何为"方寸之间见天地"。传统器物中蕴含的巧思与深情,恰是当代人丢失已久的珍贵品质。
这部小说试图探讨的命题或许永不过时: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物质才能幸福?当沈素心放下锦绣前程选择素衣简行,当崔简放弃功名利禄归隐山林,他们获得的不是贫瘠,而是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这种选择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想对读到这里的您说:不妨试着在某个月夜,铺一张素笺,蘸清水写几个字。待晨光初现时,那些水痕会呈现出最本真的纹路——就像我们终将发现,生命活到极致,不过是找到最让自己心安的存在方式。
愿每个人都能在喧嚣中守护自己的"素心"。
岁次癸卯冬夜
于金陵澄心斋灯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