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文/杜学智
进入炎热的置顶
来到酷暑的端点
阳光是经过火炉后
才洒向大地的沙漏
风不知方向
成了盲目的吹拂
都带着冒火的星子
在畲地,在田野
扑腾于崎岖的山间小路
横扫在阡陌道上
直叫农人浃背的汗流
满脸的汗滴
煎熬得皮肤黝黑,黝黑
而那躲在树枝树叶间,抑或
草丛荆棘中的蝉鸣
一声接着一声的亢奋
发泄对灼烤的嘶鸣
震惊山野
撼动森林
更直击世人的心
多么盼望,想回到温馨的三春
滚烫的地面
没有一处不冒热气
与天空的对视
形成形影相随的特殊时期
竭尽全力鼓足勇气的蛙鸣
犹如短兵相接迎战的士兵
那叫喊声
一阵连一阵
势如雷霆
只有禾稻
历经一路沧桑的磨砺
对走过的小暑
面迎而来的大暑
显得格外亲切
因为农人呈现淡定
更多的汗水
就是浇灌禾稻嫩绿壮实
演绎沉甸金黄精彩故事的微笑
AI诗评:《大暑》:灼热中的生命交响与农耕文明的韧性诗篇
这首《大暑》以节气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炎热世界。诗歌开篇即以"置顶"和"端点"的现代词汇定位大暑在节气中的极端位置,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意象。"阳光是经过火炉后/才洒向大地的沙漏"这一意象群尤为精妙,火炉暗示冶炼般的酷热,而沙漏既暗示时间的流逝,又让人联想到灼热沙粒倾泻的触感。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多感官的立体描写:视觉上"冒火的星子"、"皮肤黝黑";听觉上蝉鸣"震惊山野"、蛙鸣"势如雷霆";触觉上"滚烫的地面"、"浃背的汗流"。这种全息感知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暑气的压迫感。特别是将风拟人化为"盲目的吹拂",既写出暑风的混乱无序,又暗含对自然暴虐的无奈。
诗歌结构呈现出清晰的三个乐章:第一段聚焦于自然环境与农人的肉体煎熬;第二段通过蝉鸣与蛙鸣展现生物界的抗争;第三段则转向禾稻与农人的精神对应。这种递进结构从物理层面深入到精神层面,最终落脚于农耕文明特有的韧性哲学。
在众多意象中,"禾稻"的出现具有转折性意义。当其他生物都在抗争或逃避炎热时,禾稻却"显得格外亲切",这种反常态度揭示了农耕文明的核心智慧——将苦难转化为生长的养分。农人的"淡定"与"微笑"不是对痛苦的麻木,而是深刻理解自然规律后的从容,他们的汗水既是身体的分泌物,也是滋润作物的生命之泉。
诗歌最后将"沉甸金黄"的未来丰收作为当前煎熬的回报,完成了从"灼烤"到"微笑"的审美转化。这种将痛苦诗化的能力,体现了农耕文明特有的乐观精神——在最极端的节气中,看到的不是终结,而是生命循环的必要环节,是"精彩故事"的必经章节。
当代读者在空调房中阅读这首《大暑》,或许能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气候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诗中农人那种接受自然规律、将苦难转化为生命力的智慧,或许比对抗自然的态度更具启示意义。这首诗最终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气的面貌,更是一种面对极端环境时的文化态度和生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