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南泥湾,奔赴新征程 文||朱铁生
在革命的征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神奇故事,南泥湾便是这样一处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在南泥湾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彼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让解放区军民的生活陷入了严重困境。粮食短缺、物资匮乏,每一个困难都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人们心头。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1941年3月,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开展大生产运动。
初到南泥湾,展现在战士们眼前的是一片杂草丛生、荆棘遍野的荒芜景象。这里野兽出没,渺无人烟,住宿、工具、资金等各种物资极度缺乏,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然而,困难并没有成为他们退缩的理由。从旅长到普通士兵,从公勤人员到随军家属,人人都拿起了工具,投入到这场与自然的艰苦较量中。他们挖窑洞,开荒地,学技术;自制生产工具。没有经验,就一点点摸索;他们勒紧裤腰带,从有限的口粮中节省出种子。
战士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迎着朝阳,扛着锄头走向田间。他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甚至鲜血直流,但他们从未有过一丝抱怨。渴了,就喝一口山间的凉水;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让这片荒芜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要让部队吃上饱饭,要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南泥湾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原本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到1944年,第三五九旅共开荒26.1万亩,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这里不仅实现了部队吃用全部自给,每年还能给边区政府上缴公粮。南泥湾的成功开垦,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粮食供应问题,摆脱了对后方的依赖,增强了军队的独立生存能力,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抗日战争,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南泥湾的开发经验还得到了全国的推广,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泥湾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毛主席为359旅题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南泥湾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南泥湾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科技创新的瓶颈、经济发展的压力、生态保护的挑战……这些困难如同当年南泥湾的荆棘与荒芜,但只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就一定能够像先辈们一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铭记南泥湾的历史,传承南泥湾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让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