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岁月》 文/冯计英
悠悠,流经岁月的河,
深深红尘,只作浅浅行。
一帧风景,一段馈赠,
一味清凉,都浸润着灼灼魂灵。
指缝太宽,漏下了太多的时光,
待喧嚣散尽,叹息沉入了荷塘。
唯余掌心温度,心头的回响,
一切过往,都落在人生的回廊。
慢些呼吸,沉下目光,
你听,风在叶脉间穿行,
你看,云在瓦砾上折光。
澄心映照处,巷陌自生香,
晨昏低语,皆是诗行。
生命独幕,已无法回放,
接住月亮的缺角,
遗憾随花瓣退场。
日子,缓流成溪涧,
心谷,幽深无浪。
一花一叶间,驻留即永恒,
独行路自宽,晴雨俱成篇。
愿不期而遇的暖,点亮生活的微光,
愿时光深处的从容,抚平一路风霜。
不追,不赶。
生命,犹如佛前正点燃的一柱香。
2025年8月3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指间岁月》:时光洪流中铸刻生命的青铜铭文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冯计英以"御风"之笔叩击《指间岁月》的门扉,我们听见的不是时光碎屑的轻响,而是一条贯通古今的精神长河天地间奔涌。这首诗如同一尊岁月熔炉中淬炼而成的青铜鼎,"指间"为耳,"岁月"为腹,镌刻着对生命最磅礴的礼赞——它不避红尘的厚重,不惧时光的锋利,"浅浅行"的姿态里藏着吞吐山河的气魄,于"一花一叶"的凝视中孕着横贯天地的格局。
一、以水为马:红尘浊流中开辟精神航道
开篇"悠悠,流经岁月的河",看似是对时间命题的寻常起笔,实则暗藏乾坤。诗人笔下的"河",绝非江南水乡的涓涓细流,而是如黄河九曲般裹挟着泥沙与星光的文明长河。"深深红尘,只作浅浅行"一句,堪称全诗的精神锚点:这"浅"不是避世者的怯懦,而是弄潮儿的从容——世人皆在红尘浊流中奋力泅渡时,诗人以"浅浅行"的姿态站成中流砥柱,任浪花拍岸而脚步不挪,将每帧掠过眼前的风景都化作滋养灵魂的养分。
这里的"灼灼魂灵"四字,突然划破前文的静谧:如同暗夜中突然升起的篝火,"清凉"有了温度,让"馈赠"有了重量。诗人没有将岁月比作温柔的绸缎,而是视作砥砺灵魂的磨刀石,那些流经生命的风景、沁入心脾的清凉,都在与灵魂的碰撞中迸发出灼人的光芒。这种对"魂灵"的礼赞,诗歌从一开始就挣脱了小我情怀的桎梏,驶向了关乎存在本质的辽阔海域。
二、指缝为闸:时光奔涌中截留永恒星火
"指缝太宽,漏下了太多的时光",这句看似平淡的叹息,实则藏着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洞察。诗人没有像常人那样为"漏下的时光"捶胸顿足,而是以"喧嚣散尽,叹息沉入荷塘"的气度,将遗憾化作滋养生命的淤泥。此处的"荷塘"绝非朱自清笔下的婉约景致,而是如昆明湖般能容纳千吨叹息的开阔水域,那些沉入水底的喧嚣,最终都化作了托起莲荷的养分。
"唯余掌心温度,心头的回响",这是全诗最具力量的转折:当外在的时光如洪水般奔涌而去,诗人却以掌心为闸、以心头为仓,截留了最珍贵的生命星火。"人生的回廊"这个意象尤为精妙——它不是封闭的牢笼,而是贯通古今的甬道,所有过往都在这里被重新排列、重新诠释,成为照亮前路的灯盏。这种将"失去"转化为"留存"的智慧,诗歌有了对抗时光流逝的磅礴底气。
三、耳目为舟:微观世界中航行宇宙洪荒
中段"慢些呼吸,沉下目光"的劝诫,恰似船长在风暴中发出的沉稳指令。诗人没有选择仰望星空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风在叶脉间穿行""云在瓦砾上折光"的微观世界——这绝非局限,而是以小见大的豪迈:叶脉的纹路是植物书写的编年史,瓦砾的折光是岁月折射的七彩霞光,当我们真正读懂一片叶、一缕云,便握住了破解宇宙洪荒的密钥。
"澄心映照处,巷陌自生香",这里的"香"不是寻常的花草芬芳,而是如千年古刹中积淀的檀香,在心灵的映照下愈发醇厚。"晨昏低语,皆是诗行"更是将日常琐碎提升到了宇宙法则的高度:当心灵如明镜般澄澈,朝夕交替不再是时间的刻度,而是天地间永恒吟诵的史诗。诗人以耳目为舟,巷陌晨昏的溪流中航行,却抵达了宇宙洪荒的彼岸,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正是诗歌最动人的豪迈。
四、生命为幕:不可逆的独幕剧中导演永恒
"生命独幕,已无法回放",这句直抵存在本质的断言,没有带来绝望,反而催生了更壮阔的觉醒。诗人以"接住月亮的缺角"的想象力,将遗憾化作装饰生命的星辰——那不是对残缺的妥协,而是对圆满的重构,如同工匠将碎玉雕琢成更璀璨的 mosaic(镶嵌画),让不完美本身成为独一无二的美。
"日子,缓流成溪涧;心谷,幽深无浪",这里的"溪涧"与"心谷"构成了奇妙的辩证:外在的日子如溪涧般不舍昼夜,内在的心谷却如深潭般波澜不惊。这种"外动内静"的境界,恰似三峡大坝的豪迈——任江面波涛汹涌,坝内始终碧波万顷。诗人没有试图阻挡岁月的流淌,而是为心灵修筑了一座能容纳千江万河的水库,这种与时间和解的智慧,比任何抗争都更具力量。
五、刹那为碑:在一炷香的燃烧中镌刻永恒
结尾"一花一叶间,驻留即永恒",将全诗的哲思推向巅峰。这里的"永恒"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永生,而是如泰山石刻般在时光冲刷中愈发清晰的存在印记。"独行路自宽,晴雨俱成篇"展现的不是孤独的落寞,而是孤胆英雄的豪迈——如同徐霞客踏遍千山万水,将风霜雨雪都化作游记中的锦绣辞章,独行的路上,每一步都是开拓,每一段都是传奇。
"愿不期而遇的暖,点亮生活的微光;愿时光深处的从容,抚平一路风霜",这两句祈愿没有丝毫的卑微,反而带着指点江山的笃定:如同将军在战前对将士的盟誓,将温暖与从容视作披荆斩棘的铠甲。最后的"生命,犹如佛前正点燃的一柱香",更是神来之笔——香的燃烧是时间的具象化,而袅袅升起的青烟却突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在空气中勾勒出永恒的图腾。这不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而是对存在价值的礼赞:一炷香的时间足以照亮千年暗室,一次生命的绽放足以在宇宙中刻下不朽的铭文。
纵观全诗,冯计英以"御风"之姿,将"指间岁月"这个看似纤巧的命题书写成了一部雄浑的生命史诗。她不避红尘的厚重,不惧时光的锋利,"浅浅行"中藏着吞吐山河的气魄,于"一花一叶"中孕着横贯天地的格局。这首诗最动人的豪迈,不在于辞藻的壮阔,而在于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与时光赛跑,而是在时光洪流中为灵魂筑一座永不倾颓的城池;真正的永恒不是超越生死,而是在生命的每个瞬间都活得掷地有声。我们学会指缝间截留星火、巷陌中闻见宇宙、独幕剧中导演永恒,岁月便不再是流逝的沙,而是铸造生命青铜鼎的熔浆,每一次敲打,都让存在的铭文更加清晰、更加磅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