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夏蝴蝶楼到贺兰山的“骑二代”子弟,没有不知道史二娃的英雄故事的,尤其是男孩子在一起聊天,时不时就会传颂着他的英雄故事。
史二娃,内蒙临河人,1941年加入第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在战争年代多次立战功。
大青山战役(1942年7月至12月)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斗,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青山地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为了反击日伪军的“大扫荡”,在绥中、绥西和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发起了这次战役。这场战役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起的一次大规模山地作战,旨在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大青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阴山山脉中段,东西长约35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是一条纵贯东西的庞大山脉,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抗战时期,八路军为了阻止中军占据这条山脉,打响了著名的大青山战役。大青山位于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北面,是延安党中央所在地的重要门户。大青山东连集宁、西抵包头,是连接国内与蒙古、苏联的重要陆上通道。控制住大青山,既可以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又可以通过此地与苏联进行联系,对开展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抗战行动都极具战略意义。
党中央毛主席高屋建瓴,于1938年5月14日发出《关于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提出八路军“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并请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人“迅即考虑此事”。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觊觎大青山一带的特殊地位,企图利用此地蒙汉民族杂居等民情特点建立亲日的傀儡政权,奴役当地群众、掠夺资源,把这里变成他们“以战养战”的前方基地。八路军总部遵照中央的决定由第120师率先派出部分力量,挺进大青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这些天,我在阅读开国上将《张达志传记》,书里记载了第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在绥蒙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艰难岁月。读着读着,我油然想起少年时代听过的关于史二娃副团长的英雄传奇,仿佛他从纸页中站起来,一个小八路在战斗中的机灵勇敢形象就发生在眼前。
参加八路军前,史二娃是大青山的放羊娃。他赶着羊群踏遍了山里的沟沟壑壑。羊攀不上的上冈,他都能登上去,让其他放羊娃羡慕不已。所以,他放的羊比别人多,个个膘肥体壮。羊群在上坡上吃草,他坐在山顶上看云卷云舒。在深山里,一个放羊娃的出路永远与羊群为伴,是攀不完的羊肠小道。八路军来了,在大青山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史二娃见过骑兵支队,这支穷人的队伍专门打日本鬼子,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一次伏击战中,他抄小路把队伍带到伏击阵地,战斗打响前,连长催促他赶紧离开,他不想走,执意要留下来参加战斗。连长答应了,让他隐蔽好,不许抬头。他手中的放羊工具羊铲就成为战斗武器,甩出的石头竟然打倒了冲上来的日本兵。
战斗结束后,他跟着队伍走了,转战在大青山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日军采用“三光政策”,对全国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那年7月下旬,日伪军出动近3万人,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日伪军首先对绥中游击区进行“铁壁合围”,加强封锁。绥中八路军骑兵支队司令部、骑兵二团、绥察行政公署和游击队,在张达志等率领下,与敌人周旋了十几个昼夜,于8月初分别向绥南蛮汗山突围,保存了有生力量。其后,骑兵支队主力和行署机关再次粉碎了敌人在绥南的围追堵截,分别向山西雁北和偏关转移。10月,骑兵支队第3团和绥西游击队又粉碎了日伪军对绥西游击区的“梳篦式清剿”,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10月下旬,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决定将绥远(大青山)与雁北第五军分区合并,成立中共塞北区工委和塞北军分区,原绥察行署改为塞北行政公署,统一领导绥远和雁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那一年,史二娃十五岁,是一名刚入伍参军的新兵,被分配在警卫连,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战斗。
日军的大扫荡逼近内蒙古,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开始转移,但晚了一步,在撤离万家沟时,日军封锁了沟口,控制了制高点,炮火十分猛烈,山头两侧的机枪形成交错相织的火力网,把突围部队压制在沟底两侧的山崖间,抬不起头来。部队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伤亡惨重,部队被日军的火力压制在沟壑间,无法突进。
史二娃看着自己曾经登过的峰顶被日军占领,心里不是滋味。
他抬头望着山顶,瞅着日军的机枪吐出的火舌,心中燃烧着焦急的火焰。突然,眼前有了一道亮光,他指着山岩间一条险峻的羊肠小道,对连长说:“你让我带领几个人,从这里悄悄登上去,拔掉西侧那个机枪阵地。”
连长说:“你一个新兵蛋子,能有几分把握?”
史二娃坚定地回答:“我熟悉这里的山,保证完成任务。”
果然,史二娃带着五个战士,悄然摸了上去。战士们每人手握两颗手榴弹,出其不意,一齐扔向日军的机枪阵地,随机,他们扑向敌人,向东侧的日军阵地射击。日军的火力点被拔掉了。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司令部的官兵趁势跃马冲出了包围。
部队授予史二娃一等功的嘉奖。他的名字在大青山骑兵部队传扬开来。
史二娃出生在贫苦的牧民家庭,从小在山里放养,练就了一身在野外生存的本领。有一次,黄昏时分,他正赶着羊群回圈,遇到了一群狼,羊儿吓坏了,围在他身边“咩咩”鸣叫。史二娃知道,遇到狼不能慌张。打狼要先打头狼。他紧紧握着羊铲,与头狼对视着,头狼不发命令,狼群不会攻击羊群。他悄然用羊铲铲了一块石头,猛然发力,抡起羊铲向头狼甩去。石头准确地砸在头狼的脑袋上,头狼一声长啸,转身逃跑了,狼群也尾随着逃跑了。
万家沟是一个牧民居住的小村子。部队突围后,日军进入,对村庄进行了屠杀。史二娃记着这个仇恨。参军接受教育,他明白了八路军为贫苦牧民打仗,明白了日本鬼子就是侵略草原的豺狼。羊铲随身,是他的特殊武器。
他身上背的武器比别人多了二样,就是除了马刀和步枪以外,腰里还插着一个羊铲,肩上还挎着一支20响的驳壳枪。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十几块核桃打的石头。在战斗中,子弹打光了,他就用羊铲甩石头打击敌人,指哪打哪,石无虚发。他拥有这样特殊的本领,不仅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还是一名神枪手,他多次完成了首长交给的狙击任务。驳壳枪就是首长奖励给他的。
抗战胜利后,史二娃跟随张达志到了扩编后的绥蒙军区骑兵旅第四团,当了警卫班的班长。
解放战争期间,他给张达志当警卫员。
解放后,部队经过多次改编,史二娃随部队到了骑兵第二师第五团。后来,部队在甘南、青海、川藏一带执行平叛任务,史二娃担任了骑兵第五团“草原铁骑红四连”首任连长、骑兵第六团副团长等职。
一个老兵回忆说,我们的连队是从湘鄂西走出来的英雄连队,长征路上打先锋,在大青山与日寇直接拼杀的红军连队,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战绩的英雄连队,曾出过史二娃等战斗英雄。
另一个老兵回忆说,在连史教育中我得知四连是全军在大比武活动中树立的先进连队,被授于“草原铁骑红四连”称号。首任连长叫史二娃,曾是兰州军区司令张达志的部下,作战勇敢,资历和师首长一样,是一位很“牛”的连长。
1969年部队进驻贺兰山,一无所有,条件十分艰苦,在紧急修筑防御作战工事。史二娃日夜吃住在施工现场,与战士们一起握钢钎,抡铁锤,挖战备坑道。
1976年春节,部队正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大年初一,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史二娃就悄悄起床。他感到头有些闷,来到施工工地,想透透气,但他刚走几步,就一头栽倒了,被哨兵发现。他两个春节已经没有回家休息了,在紧张的国防战备施工中积劳成疾,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贺兰山。
2025年6月19日起草
2025年7月8日修改
薛青锋,汉族,原籍陕西大荔县。1960年1月5日出生在青海玉树。散文爱好者,坚持业余写作,二级作家。宁夏理工学院副教授。曾在《散文》《美文》《华夏散文》《散文选刊》《安徽文学》《朔方》《黄河文学》《新疆回族文学》《兰州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千余篇。《第56个学生》《边缘及其他》《移动的故乡》分别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届文学艺术作品评奖二等奖和一等奖。《深夜,一个人不要出行》获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二等奖。《闻鼓而舞》获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散文类二等奖。获石嘴山市2009年文学艺术创作奖,《被雨淋湿的眼泪》获石嘴山市首届文学艺术奖散文作品一等奖,获2011年度文艺创作先进个人。《末代农民》获2018年第三届《朔方》文学评选散文奖。出版《被雨淋湿的眼泪》《回家的门》《沙湖奇景》《艺文舟楫》《移动的故乡》《温暖青铜》六部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