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礼赞湘潭抗日英烈•壮士篇
赵志超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抗战的烽火燃遍神州。当此民族亡危之际,湘潭这片浸润着湖湘血性的土地,从未低下过不屈的头颅。从韶山冲的晨曦到湘江岸的涛声,百万湘潭儿女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决绝,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挺起脊梁,用血肉之躯铸就守土卫国的铜墙铁壁,涌现了许多抗日英烈。
他们是太行山上的“战地黄花”黄君珏,在枪林弹雨中绽放巾帼豪情,以生命诠释“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赤诚;是山西文水的抗日游击大队长周文彬,于敌后丛林里点燃燎原星火,让侵略者闻风丧胆;是广西宾阳前线的“湘乡抗日三烈女”谭熙云、彭馨临、陈定亚,用青春与热血在南国疆场写下“休言女子非英物”的壮歌。
还有拒任伪职、舍身赴死的湖湘名士杨让德、凌敏刚、郑家溉,以文人风骨守民族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血洒湘潭县茶恩寺的勇士贾金科,用最后一颗子弹践行“保家守土”的誓言……他们的名字或许不同,却共同镌刻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刚烈;他们的战场或许殊途,却同样激荡着“还我河山”的呐喊。
正是这前仆后继的牺牲、奋不顾身的冲锋,让湘潭的抗日史诗在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史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今天,回望历史,他们的浩然正气仍如湘江巨浪,拍打着时代的堤岸;他们的英魂忠骨,早已化作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精神底色,激励着后来人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
战地黄花黄君珏
血洒太行山的黄君珏
黄君珏(1912—1942),又名黄维佑,女,湘潭县响水乡(今属湘潭经开区)红星村枯塘湾人。1927年,15岁时投身革命,在长沙从事妇女工作,加入共青团。大革命失败后,她辗转来到上海,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在校期间,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被选为学生会委员,曾组织领导复旦大学学生赴南京请愿,并参与过营救被捕学生的行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加入苏区红军情报部远东情报组织,投身隐蔽战线。后因叛徒出卖,组织遭到破坏,危急时刻,掩护打入武昌剿匪行营的同志刘思慕夫妇脱险,自己不幸被捕,被国民政府法院判处七年有期徒刑。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保释出狱,随即返回长沙,开展抗日工作。
学生时代的黄君珏
1938年冬,任新华日报社华北分社总会计师兼管委会主任秘书。1939年,根据党的安排,黄君珏随丈夫王默磬前往太行山革命根据地。1942年初,任华北新华书店审计室主任。同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华北新华日报社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为缩小目标、减少牺牲,报社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黄君珏与部分同志隐蔽在太行山巅的庄子岭(今河北涉县和山西左权交界一带)。6月2日,敌人包围庄子岭并展开搜索,她与王健、韩瑞隐蔽的山洞被发现。日军在洞口点燃柴草,浓烟滚滚中,黄君珏抱定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冲出洞外,跃向崖边,壮烈牺牲,年仅30岁。
黄君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英烈,被誉为“太行女杰”“战地黄花”。1981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2023年,黄君珏事迹陈列馆在湘潭开馆,以纪念这位巾帼英雄的不朽功绩。
赞黄君珏诗云:
太行烽火映红颜,蹈险临危志愈坚。
宁碎身躯投绝壑,英名长在天地间。
周文彬血溅文水
周文彬(1911—1939),原名张世林,1911年生于湘潭县易俗河白马岭一个普通家庭。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在太行山下的抗日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0年,19岁的周文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战火淬炼,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本领,更坚定了革命信仰。1934年,周文彬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游击大队长周文彬(AI生成)
1938年2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周文彬受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部长程子华指示,前往山西文水平川组织抗日武装,深入乡村发动群众。4月,文水县抗日政府成立,他被任命为县政府驻南庄办事处负责人。在南庄一带,他走村串户,用朴实的语言向群众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大家“拿起枪来,保家卫国”,很快组建起一支350余人的抗日武装,编为文水县游击大队第二大队,他任大队长。期间,他组织队员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从踢打滚爬的基础动作到摘拿断杀的实战技巧,手把手传授经验。战时,他善用游击战术,时而突袭日军据点,时而破坏敌人交通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1939年8月17日,周文彬率部在云周西村设伏,痛击下乡“扫荡”的日寇。激战中,他腿部中弹,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掩护战士们后撤。一颗子弹飞来,不幸击中他的腹部,导致肚肠外流,他重重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赞周文彬诗云:
太行烽火铸英雄,喋血南庄气贯虹。
为护同袍身殉国,青春永驻战旗红。
湘乡抗日三烈女
“湘乡抗日三烈女”谭熙云、彭馨临、陈定亚(AI生成)
在湘乡的抗日史册上,谭熙云、彭馨临、陈定亚三位女烈士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她们以青春之躯投身国难,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被后人铭记为“湘乡抗日三烈女”。
谭熙云(1919—1940),生于湘乡县同风乡横铺邓山塘的一个普通家庭。14岁时,她考入湘潭县青山桥职业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踏碎山河,年仅18岁的谭熙云毅然加入学生战时服务团,奔走于城乡之间,通过演讲、演剧等方式宣传抗日救亡,号召民众团结御侮。1938年11月,她放弃学业,投身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二十五师政治部,随军开赴通城、岳阳、临湘等抗日前线,承担政治宣传和鼓动任务。同年,经组织考验,谭熙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39年,经党组织同意,考入第七十六师政治部,随部队转战广州曲江,后移师广西,继续在敌后开展抗日工作。
彭馨临(1922—1940),湘乡县城夏梓桥人,出身书香门第。1939年11月,七十六师政治部招募抗日志士,17岁的她不顾家人劝阻,毅然与谭熙云一同报名入伍,成为部队中少有的女战士。行军途中,条件艰苦,她与男兵同吃同住,脚磨出了血泡也从不叫苦。在前往柳州的途中,她给家中寄回一封短信,字里行间满是决绝:“不杀败倭寇,誓不回乡。”抵达广西后,她迅速适应战地生活,不仅参与宣传工作,还主动学习包扎技能,在伤员救护中展现出细心与坚韧,成为战友们眼中“不怕死的小姑娘”。
陈定亚(1917—1940),乳名娴娥,生于湘乡景庆乡东岸坪潘家大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14岁的她目睹山河沦陷,悲愤不已,特意将名字改为“定亚”,取“平定亚洲战乱,还天下以和平”之意,以此明志。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长沙衡粹女子中学迁到湘乡东岸坪九亩垅,陈定亚就近入学。在校期间,她组织同学成立“抗日读书会”,研读进步书籍,秘密印发抗日传单。1939年11月,得知谭熙云等人报考七十六师政治部,她当即决定弃笔从戎,与她们一同踏上抗日前线,随部队开赴广东、广西等地作战。
1940年2月,谭熙云、彭馨临、陈定亚随七十六师进驻广西宾阳,负责前线宣传鼓动和伤员救护工作。当时,日军集结重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猛攻武鸣、宾阳等战略要地,企图打通西南交通线。七十六师奉命在宾阳布阵阻击,战斗异常惨烈,部队伤亡惨重。在一次激战中,主力部队因弹尽粮绝被迫实施快速战略转移,谭熙云等三人因掩护伤员撤退,与大部队失去联系,陷入日军重围。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她们深知落入敌手将遭受屈辱,三人相视一眼,无需多言便达成共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们相互搀扶着走进一处幽谷,在一棵大树下,相继自缢殉国,以决绝的方式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女性气节。当时,谭熙云21岁,彭馨临18岁,陈定亚23岁。
三位烈女的事迹传回湘乡后,各界民众悲痛万分,纷纷捐资在湘乡县昭忠公园(今湘乡市人民政府办公楼旁)修建“三烈女纪念亭”,亭内竖碑镌刻她们的事迹。她们用青春与生命证明,女子虽弱,遇国难则刚,这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赞湘乡三烈女诗云:
烽烟万里起胡尘,巾帼辞家赴国贫。
一死明志惊日月,芳名长伴楚江春。
烽烟四起
湘乡杨家一门英烈
1944年6月,日寇侵占湘乡后,急于寻找湘籍名人做县维持会长。时穷节乃见。有几位避难湘乡的名士,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彰显了高贵的人格光辉,捍卫了民族尊严。有一位老人,名叫杨让德(?—1944),早年留学日本,做过奉天监狱长,他廉洁自守,深得同仁敬重。后因厌恶当局黑暗腐败,弃职归乡,在湘乡县城西南郊读书种田,并捐出田产15亩,在当地创办了一所国民小学。
拒任伪职、舍身赴死的名士杨让德(AI生成)
1944年6月21日,湘乡沦陷后,日军知道杨让德通晓日文,又有名望,于是数次登门诱降,劝他出任日伪县政维持会长,均被他严词拒绝。6月29日,日军又来纠缠、威逼,被杨让德怒骂斥责。恼羞成怒的日寇凶相毕露,用刺刀刺向老人,杨让德不甘受辱,纵身跳入池塘,以死报国。日寇搜索杨家内室,看到杨让德的两个孙女杨国琳、杨国琅,欲施淫暴,姐妹俩夺门而出,双双投井自尽。灭绝人性的日寇,又将杨国琅、杨国琳的儿子、女儿扔到井里淹死。杨让德的妻子李氏见状,悲愤万分,泣血而亡。杨家一天之内,八条生命为国殉难,一门忠烈,彪炳千秋。
笔者赞湘乡杨门忠烈诗云:
拒伪斥倭豪气存,投塘明志震乾坤。
满门碧血昭青史,千古英名励后昆。
凌敏刚大义凛然
拒任伪职、舍身取义的名士凌敏刚(AI生成)
1944年6月28日,日军在湘乡得知有一位辛亥老人凌敏刚夙负重望,闯到住景庆乡(今东山办事处)七宝峰下的凌家,威逼凌敏刚组织县维持会任会长。凌敏刚((1875—1944),湖南平江人,毕业于江南将弁学堂及讲武学堂。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曾参与上海起义、伐桂之役及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遂引退,定居苏州。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率眷逃难到湘乡。
1944年6月,湘乡沦陷此时,凌敏刚已年近七旬,年老来不及躲避。他严辞拒绝了日军要求,并痛骂日军及汉奸走狗,惨遭鬼子杀害。1945年9月,国民政府颁文追认凌敏刚为抗日烈士,并赠以“大义凛然”匾额一方以示褒扬。
笔者赞凌敏刚诗云:
怒斥倭奴志未移,舍身取义骋雄辞。
凛然正气昭千古,血荐轩辕启后时。
郑家溉舍身取义
清末翰林郑家溉
郑家溉(1873—1944),字从耘,晚年号筠园老人,长沙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毕生研究书法,颇有造诣。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即出自郑家溉之手:“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郑家溉曾在吉林居住。1934年,拒绝伪满洲国任命,举家返湘。
1944年6月,长沙失守之后,郑家溉携一女一孙逃难到湘乡,寄居湘乡景庆乡(今湘乡市东山办事处)七宝峰下木架子湾胡玉麟家。湘乡沦陷之初,他并没有引起敌人注意。一段时间后,“长沙来了个郑翰林”还是传到了日军那里。8月27日,两个汉奸带着几个荷枪实弹的日军,突然闯进胡家,强迫郑家溉出任维持会长。郑家溉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能为侵略者卖力。”日军用刺刀对准他的胸膛,气势汹汹地说:“不同意,就只有死。”日军当即将他押往设在新桥附近的日军司令部。当走到檀树塘边时,郑家溉见满塘清水,纵身跳入塘中,再也没有露头。日军匆忙朝塘中放了一阵乱枪。第三天,郑家溉的遗体浮出了水面,被当地农民掩埋在对面的小山丘上。
1945年2月24日,国民政府颁发褒扬令,盛赞郑家溉“硕德耄年,志节可风”。同年12月16日,徐特立在《解放日报》撰文:“在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振奋了中国的老头。长沙老翰林郑家溉,拒绝任日本帝国主义维持会的职务,而遭屠杀,以死成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笔者赞郑家溉诗云:
拒伪投塘气浩然,墨痕忠烈映山川。
宁为玉碎全名节,不愧湖湘一谪仙。
拒任伪职、舍身成仁的翰林郑家溉(AI生成)
抗日勇士贾金科
贾金科(1915—1944),又名贾赞贤,出生于湖南麻阳县一个贫苦农家。12岁时,父亲在大革命中不幸遇害,母亲随后病故,被迫外出乞讨,尝尽人间冷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报国心切的贾金科投身国民革命军第二预备师(师长陈明仁)。在军中,他勤学苦练射击技艺,练就一手百步穿杨的好枪法,被誉为“神枪手”,不久升任排长。1939年,随预二师驻防湘潭县茶恩寺白竹坪宾客湾(今茶恩寺乡青坪村大塘村民小组)。1940年春,随部队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同年冬,离开部队,到湘潭县茶恩寺白竹坪宾家湾与宾子珍成婚,并在此定居。
抗日勇士贾金科(AI生成)
1944年6月17日,湘潭县沦陷,日军在长衡公路湘衡交界处的茶恩寺驻扎警备队,烧杀掳掠。解甲归乡的贾金科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毅然加入当地青年黄佑新组织的抗日游击队,投身抗日。一次,日军去孔家冲(今茶恩寺乡双江村)“打掳”,一名日军单独潜入彭家湾打劫,贾金科闻讯后,迅速将其击毙。日军去花房湾掳掠,贾金科与3名队员前去截击,被日军发现,两名队友牺牲,他强忍悲痛绕到树林后抢在日军前面,击毙、击伤日军各一人;临近中秋,他又与5名队员在凤形山设伏,再毙一名鬼子兵。此外,他还参与了有正规军和游击队协同的福田铺(今衡山县境)战斗,以及护湘关至广东桥的破路、毁车战斗,击毁日军汽车多辆。在不到5个月内,贾金科累计击毙9名日军。
1944年11月18日,百余日军在湘潭县茹家冲、荷月塘、长冲一带抢粮,游击队与七十四军一个排闻讯布阵,将日军围困痛击。战斗中,贾金科上前捡拾被击毙日兵的枪支时,右腿不幸中弹。因当时医疗条件差,缺乏输血设备和消炎药,伤口仅能简单包扎,伤情持续恶化。11月21日,贾金科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9岁。当地百姓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
笔者赞贾金科诗云:
烽烟漫野寇嚣张,解甲犹携寸铁刚。
九毙倭奴神枪手,一腔热血照湖湘。
2025年8月2—3日于莲城耘斋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