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词·闻兄帝京讲书感怀】
高铁穿云赴帝京,书香约在最高峰。
相逢何必曾相识,执手已然心意明。
诗作酒,语如星。流光欲遁笑相迎。
心灯盏盏接天曙,身带一囊星月行。
八月一日,晨光初照,天津静海城中街道已浮起微热,张庆昌老师一行四人却如朝圣者般,早早踏上“北大纵横、读者面对面;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的北京征途。建军节的庄重,为这趟寻常书香之行悄然映上了肃穆的金光。高铁飞驰,地铁穿梭,时间如沙般从指缝滑落,终在午后三时抵达京城腹地。他们循着沈俊霞老师发来的位置图,脚步匆匆中带着期许,直扑北大纵横大楼而去。
柴金龙老师早已在四楼迎候。虽距正式录制尚有时间,然而《读者面对面》一室之内早已有早到的书友候着。素未谋面之人,目光交汇刹那,却似老友重逢;双手相握之间,暖意无声流淌。众人围聚,合影留念,诚挚话语如泉涌出——同沐书海之人,自有灵魂相认的密码。这无形的热流让时间变得轻快而恍惚,原定六点半的开场竟被书香情谊提前催醒。
台上灯光骤然亮起,张庆昌开始登台分享自己的诗歌心路。那一个小时里,词语不再是符号,而成了被赋予心跳的生命。随后的交流更是动人心魄:朋友们纷纷登台,捧起他的诗篇深情诵读。那些声音是共鸣的器皿,盛满了对诗句的体悟与诚笃的评点——字字句句,如珠落玉盘,又似暖流注入心田。阅读在此刻显露出它最珍贵的本质:并非孤独的攀登,而是灵魂在文字峭壁上的彼此照见与回响。柴老师那句“时间想跑,就让它跑吧”,原是笑谈,却成了对这场精神盛宴最熨帖的注脚——时间确乎被书香绊住了脚步。
直至九点二十分,夜已深沉,方才惊觉归程不可再延。依依作别时,目光胶着,双手紧握,万语千言凝成一句“再会”。柴老师用心至深,早已安排妥当顺风车护送众人返津。车窗外京城的璀璨灯火渐次退为幽暗的高速路,而手机里北京朋友们一路的殷殷关切,却如星光缀满归途。夜半时分,静海已在脚下,满天星斗无言俯瞰着大地。
仰望星辰,夜风拂面。那灯下对坐、声息相闻的每一刻,已沉淀为心河中不灭的珍珠。书页间散发的芬芳,岂止于纸墨?它早已越过所有有形界限,成为灵魂间彼此辨认的幽光。当无数这样的微光在人间悄然传递,便凝成了穿透长夜的力量。
归途中回望灯火阑珊的京城,心中澄明如镜:此行最深的印记,并非空间的转换,而是灵魂在文字中相认时那无可替代的震颤。书香之所以能成其大,正在于它将无数孤独的灯盏连缀成璀璨星河——每一个被文字触动过的心灵,都成了光的驿站。所谓照亮人间,不过是这无数微光在生命长夜里不倦地相互辨认、传递,最终汇成破晓的洪流。
愿此夜书香入梦,亦愿天下读书人皆在梦中相遇,让那“书香中国”无声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在每一个灵魂深处,燃起不灭的黎明。
附张庆昌老师演讲稿:
《谈诗歌创作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新诗发展已逾百年。诗派林立,精彩纷呈。每个流派,都有固定的作者群与读者群。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公众号、自媒体、抖音、快手,已和主流刊物、主流网站呈现多元化发表之势,人人都是写手,人人都当作家,加之AI写作介入其中,更为文学创作插上便捷的翅膀。
诗歌创作,较之小说、散文、戏剧创作,因其篇幅短小,更易操作运行,深受文学创作者的喜爱。创作诗歌的人远远多于创作小说、散文、戏剧的人。
诗潮涌动,滚滚向前。更需要一个诗歌评判标准,来为诗歌创作保驾护航,使每一名诗歌创作者做到眼明心亮。
诗歌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当然从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创新性四个维度去考量。具体到细节,要求语言凝练、意象鲜明,传递正能量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脱离了这个评判标准,在诗歌创作上难免会走弯路、错路。如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无病呻吟作品,表达低俗、肮脏堕落的作品,精神颓废,灵魂空虚的作品,理念偏激、带着不良政治动机的作品,缺乏真情、粗制滥造、个人自由主义无限膨胀的作品……。凡此种种,引起了时下诗歌创作上的一些混乱。
回到我今天演讲的主题:诗歌创作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首先,诗歌创作上要避免“三化”:即语言表达的平庸化、提炼诗意的肤浅化、缺乏生活体验的空泛化。其次,不要闭门造车,从事无现场式诗歌创作,要写生活,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诗材,提炼出诗意的美。
回到我自己的诗歌创作上。我习诗四十多年,在诗歌创作上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呢?我给自己定了三个原则:1.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是作者的生活感受、生命体验,具有真情实感的属性。如我在创作《妈妈的春天》这首诗歌时,是和我母亲的体弱多病相联系的,1992年的春天,我母亲病故时,我正在北京《当代诗歌》编辑部出版我的处女诗集《清明雕塑》,没能和我的母亲见上最后一面。诗集出版后,我饱含深情写下了《妈妈的春天》这首诗歌。再如我创作的《姐姐》几乎就是真人真事。我父亲去世四个月后我才出生,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常年在外奔波,我是被我大姐看大的。包公有嫂娘,我有姐母。真人真事的作品自带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写成功后,一定感人至深。2.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是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喜爱、传诵的作品。如我创作的《青岛海边青蛙石》,是去青岛旅游时,和听到的一个传说:青蛙托八仙给母亲带话的传说相联系的。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很广,耳熟能详,你以这个为题材写出的作品,当然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再如我写的《今夜的雷阵雨落落停停》,也是和一个遗腹子传说有关系。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牛郎织女的传说具有经典性。根据传说,遗腹子在七夕牛郎织女见面这天,置身葡萄架下,趴在井台旁,能听到牛郎织女见面时的哭声。天机不可泄露,遗腹子一旦听到牛郎织女见面时的哭声后,就再也活不成了。我是遗腹子,我小时候大人就告诉过我。七夕这天,想听到牛郎织女见面时的哭声又怕死,这个纠结呀!这种情愫积郁了五十多年后,在七夕一个雷电交加风雨夜,情感终于爆发。诗歌创作出来后,在读者群反响良好。3.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饱含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先进的文化思想体系密不可分。如我在1992年创作完成的《祖国在我心中》,三十多年来,
被我们当地诗歌朗诵会朗诵了无数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02年,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全国征文比赛中,我荣获“教师特等奖”称号。此外还有《题杨柳青年画——连年有鱼》《梅花鹿》等等。
截至目前,我已出版了100部文学作品集,除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一部,卷首语集一部,写作指导集一部,其余九十五部,都是诗歌集。我创作诗歌的体会是:首先,先不要管这个诗歌流派,那个诗歌主义,而是读起来、写起来,边读边写边思考。读起来写起来对于初学诗歌创作的作者尤其重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中汲取营养,从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起,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起。读的多了,写的多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粗”是什么?“精”是什么?简单来说,诗歌不能粗制滥造,要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伪”是什么?“真”是什么?概括起来说,不能写庸俗之诗,低级趣味之诗,而是写正能量之诗,阳光之诗。写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之诗,力求写出的诗歌和祖国命运、人民命运心连心。其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大处着眼,就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动摇,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永不过时。从小处落笔,就是我手写我心,写出感情真挚的诗歌。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多读书,要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营养。要想诗歌写得好,多读书必不少。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让我们一起创作吧!“精”与“真”藏心中,就能笔下起斑斓。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笔者简介:王圣才,笔名“游圣”,琅琊王氏,大连长兴岛生人。作家、诗人、高级评茶师、民主人士、政协委员,大连高新诗社编辑部宣传部长,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作品发表于各大文学网络平台,多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