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炙地焦话水利
(散文)
季志林
关中地区的连续高温天气实在太诡异了,晚上不开空调绝对无法入睡,开空调吧又怕吹出毛病。早晨刚出门,一股热风迎面扑来,恰似又进了蒸笼一般,我冒着酷暑走向渭河岸边,不到十分钟已汗流浃背。眼前,平日喜欢在渭河湿地公园晨练的人已明显少了许多,想必是天太热不愿出来。公园的草地一片一片不住地枯萎,盛开的鲜花也显得没精打彩垂头丧气,尽管公园管理人员已打开了喷灌龙头,但在如饥似渴的树木花草面前依然是杯水车薪。
到了午后,火辣辣的太阳更加令人难熬,城里的一幢幢高楼和一条条水泥马路在烈日炙烤下反弹出更高的温度,与千家万户空调排放的高温气体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排出的尾气交织在一起,一股股热流很快便将气温推到40摄氏度以上,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0摄氐度左右,擦根火柴扔在空中恐怕都能把空气点燃了,连日来的阵阵热浪压得人们实在透不过气来。
干旱也造成居民生活用水紧张,西安咸阳的部分居民小区已经控制用水了,据说水源地之一的黑河水库接近干涸,而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则明确显示,高温干旱的日子还将持续下去。
于是,许多城里人选择了到凉爽的地方去避暑,近处的太白山、关山牧场、甘南草原,远处的青藏高原、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
此时,惟有农民最心焦也最无奈。头顶上不知疲倦的太阳无情地燃烧着,灌区农民尚在担心水库没水怎么办?没有灌溉条件的农民就只能眼看着庄稼在干涸中缓缓死去,最终留下焦土一片。靠天吃饭的地方夏粮已严重减产,眼下秋苗难以存活,绝收已成定局。面对灾情,农民没有心情去找地方避暑,他们最揪心的是这一年没有收成日子该怎么过?
这在旧社会就叫做遭年馑,遭年馑是要饿死人的。
历史上关中地区曾发生过数十次年馑,多为旱灾造成,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8年—1930年(民国17—19年),尤以1929年旱象极为惨烈,覆盖陕西92个县,关中平原夏秋两料庄稼颗粒无收。长达5年的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饿死百姓300多万人,外逃灾民78万人,关中地区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在社会主义中国,这种历史绝对不会重演了,最近我还刻意询问了当地粮食价格,小麦比去年涨了几分钱,玉米不但未涨反有小幅下降,人们也没有遭荒年那种恐惧心理,更不会拉着枣杆沿门乞讨。但静下心来想,面对旱情难道我们真的就没有办法了?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但一座秦岭横贯东西,将南北两地划分成不同环境,造成关中地区年降雨量少于秦岭以南地区400多毫米,多少年来,制约关中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缺水。
为了生存,素有血性的秦人早在秦嬴政元年就利用流经关中境内的泾河修建郑国渠工程,当时,韩国以“疲秦之计”派出水工郑国入秦兴修水利以消耗秦之国力,阴谋败露后,郑国以“为秦建万世之功”劝说秦王继续修渠,在郑国的主持下,秦举全国之力,用了十年时间建成引泾灌溉网,并以郑国的名字命名。郑国渠水利工程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创举,当时,其灌溉面积达到280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使关中平原成为天下粮仓。韩国本想通过修渠工程消耗秦国实力,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帮了秦国一个大忙,秦国由此得以连年丰收,国力大增,为统一六国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汉时期,关中接连修建了成国渠和漕渠。到了近代,又先后修建了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漂、沣惠渠、涝惠渠等水利工程,这些工程都为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便留下了“善治秦者必先治水”的佳话。
无独有偶,新中国成立后,深知水之重要的秦人依然把兴修水利作为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
解决关中地区缺水问题,关键在于发挥关中境内两条河的作用,一条是渭河,一条是泾河,两条河因一句成语而闻名,即:泾渭分明。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流经甘陕两省汇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1958年,渭河宝鸡峡大坝工程上马,后因种种原因停工。1969年,在时任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瑞山的积极推动下,宝鸡峡引水灌溉工程再次上马,灌区十万民工依靠人拉肩扛,终于在1971年7月实现通水,宝鸡咸阳两地14县成为受益区,灌溉面积近300万亩,这一区域也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基地。
毛主席曾经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水利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没有水什么事也办不成。
引渭灌溉工程建成之后,兴修泾河水利工程便成了关中人望眼欲穿的一件大事。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建国初期陕西省就谋划在泾河兴建水利工程,编制了东庄水库建设规划,因技术、资金等原因未获批准,建设东庄水库成了关中人心中的梦想。
如今,中国基建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各个领域攻坚克难所向披靡,昔日制约东庄水库上马的诸多难题已有能力予以解决,2020年,投资154亿元的东庄水库工程破土动工,关中人祈水盼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据了解,东庄水库坝高200多米,建成后库容将达到32.7亿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生产生活用水,标志着关中地区将彻底告别“用水难”。
重要的是东庄水库的调蓄以及减淤排沙功能也将确保渭河下游的安全行洪,从根本上变水患为水利。而高峡平湖对渭北“旱腰带”地区的生态修复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
老百姓更期待东庄水库能为渭北“旱腰带”彻底改变面貌作出更大贡献。
“旱腰带”地区沟壑纵横,土壤贫脊,干旱少雨,在“以粮为纲”的时代,靠天吃饭的人们经常是“种了一料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广种薄收的自然经济成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穷根。如今虽然在坡地上种植了不少果树,但干旱缺水仍然制约着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东庄水库的兴建,无疑再次点燃了广大群众多年的发展梦想。
实现“旱腰带”地区的灌溉将是东庄水库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在错纵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建设现代化灌溉系统无疑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场挑战,最近几年,我国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看到了解决山区灌溉问题的希望,相信充满智慧坚韧不拔的中国人一定能克服困难拿出解决问题之策,我们必定能等到东庄水库造福关中人民的那一天!
水是生命之源!
人民盼水,望眼欲穿!
一场高温居然让我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但我坚信这绝不是空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关中水利事业的发展会成为现实而不再是梦想!
2025年7月16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