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庸才之害:从笑谈中的自我毁灭到现实中的社会危机
作者:王微波
近日胡乱翻阅,看到一个笑话,原文照录于兹。“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出之;遂学医,有所成就。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这个古老的笑谈令人啼笑皆非:一个屡试不中的书生,转行习武却误中鼓吏,最终自学医术却自撰毒方而亡。这则寓言般的故事,表面荒诞不经,内里却藏着锋利的现实批判——庸才之害,小则误己,大可亡国。
历史长河中,类似这位"自学成才"的医者不在少数。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接替廉颇统领赵军,结果长平一战葬送四十万赵卒;三国马谡自诩熟读兵书,违抗军令驻守街亭山顶,导致蜀汉北伐功败垂成;明代王振专权,怂恿英宗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几乎断送大明江山。这些并非天资愚钝之人,却因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而铸成大错。庸才之可怕,恰在于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平庸,反而充满不切实际的自信。
当代社会中,这种"庸才现象"已从个人悲剧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教育领域,某些"砖家"闭门造车推出的教改方案,让学生沦为实验品;医疗系统,半吊子医生的一知半解可能葬送患者生命;建筑行业,不合格工程师的设计图纸就是潜在的杀人凶器。更可怕的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庸才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平台。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自封的"养生大师"、"投资专家"、"情感顾问",他们用碎片化知识包装成绝对真理,误导大众于无形。
与明目张胆的恶行相比,庸才之害更具隐蔽性与广泛性。恶人作恶,人们尚能警觉防范;庸才误事,却常披着"好心办坏事"的外衣。那位自学医术者的悲剧在于,他真诚地相信自己已"学有所成",这种自我欺骗比明知故犯更令人毛骨悚然。当一个人无法准确评估自身能力时,他就成了行走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不擅长的领域造成破坏。
防范庸才之害,需建立三道防线。于个人,当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清醒,警惕达克效应——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于制度,须完善专业资格认证体系,杜绝外行领导内行的荒诞局面;于文化,应破除"努力必定成功"的迷思,承认天赋与机遇的客观存在,引导人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那位自学医者若能在第一次失败后就认清自己不适合读书做官,或许能成为出色的农夫或工匠,避免后续连环悲剧。
回望开篇那个看似滑稽的故事,我们不禁脊背发凉——在笑声背后,是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深刻警示。从赵括到马谡,从王振到现代社会的各路"砖家",庸才们用血泪写就的教训告诉我们:承认局限不是懦弱,而是智慧的开始;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急流勇退不是失败,而是对生命与他人的负责。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全知全能的通才,而是各安其位、各尽其能的专业精神。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那位自学医者的悲剧在更大尺度上重演。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