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开篇“黄埔百年 精神闪光”的秘笈
缘分的种子,悄然发芽;真心的果实,静待成熟。
--作者题记
(原空军场站)
真挚的感情,穿越时光;温暖的祝福,跨越山海。值此纪念唐山大地震49周年祭,欣悉世界汉语作协河北省分会主席、世界汉语作协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荣誉院士谢吉恒先生在“黄埔百年征文”活动参评的“黄埔百年 精神闪光”——退役军人李升堂赓续黄埔精神风采一文,被收录于《赓续精神 血脉记忆》开篇之作,感触颇深。作为本土的唐山人,因钢与谢老相识,因文与谢老相知,因缘与谢老相交,26个春秋的师生情怀让我亲身感受到谢老胸怀博大、文笔独运、善心独得、立意超拔的创作风范。纵观分享谢老已出版的《难以磨灭的记忆》《新时代风采》《永远跟党走》《作家文化交流散记》等10余部作品,沐浴长者文化氛围之浓烈,感召黄埔爱国、革命之主旨,挖掘当代军人在唐山大地震中临危不惧,舍小家顾大家英雄事迹,弘扬唐山抗震救灾精神之佳作,当属“黄埔百年精神闪光”。经与谢老多次交流其撰写该文的写作缘由、立意脉络,成文秘笈,现分享各位读友。
秘笈一:扎根基层,饱含激情
岁月如歌,唱不完的是感动。年愈八旬的谢老青年时投笔从戎,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革命品质,而且锻造了其深入连队基层搞创作的良好习惯。1970年转业到包头,自愿放弃从业新闻媒体岗位,主动投身到包钢火热建设工地,扎根基层学电焊工,让青春在焊把上绽放光彩。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震惊中外大地震,谢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缨亲历参加唐山大地震抢险复建任务。见证了二十二冶人,震后28天为唐钢炼出第一炉“志气钢”,做出重大贡献。抗震救灾的岁月里,他白天与工友奋战在救灾工地,夜晚秉灯撰写抗震的新闻、文学作品。鉴于他用挚爱新闻事业之心和娴熟扎实的写作功底,为弘扬、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成绩突出,被《唐山劳动日报》聘为特约记者。随后,谢老又被《中国冶金报》聘为河北记者站站长。
谢老自负责《中国冶金报》河北记者站工作至今,热心河北冶金企业的正面典型发掘,围绕燕赵大地的“燕山、太行山”区域的冶金企业,踏察矿山、钢厂,在“南学邯钢,北学津西”的热潮中,为钢铁人立传。立足钢铁行业,唱响“钢铁主角”,厚植钢铁情意,讲述钢铁人故事。他从包钢工地驰援唐山救灾50年来,与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唐山这块热土不仅成为谢老工作生活的第二家园,而且又是其发掘唐山可歌可颂的英雄故事,追记过往催人奋进的时代楷模,弘扬唐山伟大的抗震精神的根据地。
秘笈二:善心独得,秀笔独运
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黄埔百年 精神闪光”——退役军人李升堂赓续黄埔精神风采一文,是谢老在“黄埔百年征文”活动中,纪念黄埔军校100周年评出获奖作品之一。谢老之所以将50年前唐山大地震,时任唐山空军飞机航行调度主任,抗震救灾英雄李升堂“空中救人”予以挖掘,旨在秉承黄埔的“爱国、革命”为主题的黄埔核心内涵,通过军人李升堂舍小家顾大家,一切以人民生命、国家利益至上,强调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爱国主义。同时展示了在其危及生命的困难时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辱一名当代军人责任的坚强革命意志;在震情不明、震灾严重、生死离别之际,勇于牺牲一切,用自己的身体为空中救援点亮了“灯塔”;在艰难困苦,不是战争又难于战场的恶劣条件下,与幸存的战友们精诚合作,创造了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
谢老是从冶金行业、“地震棚”走出来的记者、作家,出于责任和担当,立足钢铁行业,辐射了多行业,与文友广泛开展文化交流采风活动,寻访红色,赓续精神血脉,保鲜记忆,谱写华章。在“黄埔百年 精神闪光”成文编写多次采访主人公的细节上,下了功夫,并以同为军人出身的身感同受,同以年小李升堂七岁的小弟式真诚沟通,采风成果丰硕。“空中救人”的历史画面鲜活地跃然纸上。
时任唐山空军机场航行调度主任李升堂,震灾当日全天在起飞线上。清晨,大胆决定第一架进京飞机起飞外,九点钟又指挥寻找震中直升飞机起降,即时确定了震中。在北京军区“前指”指挥下,当天中午成功指挥救援飞机惊险降落,接收救治药品,他与四位战友立誓:不论多大困难,都要保证每架飞机安全起降。多运救灾物资,多运出危重伤员,誓死挽救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他们协力奋战下,奇迹般的开通了唐山通往外界的唯一空中生命通道,第一个向党中央报信。经过15个昼夜奋战,共指挥13架飞机,11项飞行任务,3000多架次起降。最多一天指挥150多架次起降,起飞间隔只有26秒,落地间隔不到一分钟。
如此高密度的起降飞行任务,是在只剩下可以勉强使用的跑道残破机场作业。在机场仅用一辆能自身发电的通讯车,对空中飞机喊话,加之用耳听、眼看、凭着经验判断的方法。为加大起降航次,大胆决定在同一条跑道上,从两头起飞;小型飞机从中间起飞。尝试了对头起飞,直升机交叉起飞。空中航线采取大航线中套小航线,直接降落、直接出航。
谢老专程采访李老不少于十次。深入细致了解李老“日飞起落三百六,满天银翅壮歌喉”的航空奇迹。耳一听八方呼叫声,判断飞机飞来的方向,眼一环顾四方,掌握空中飞机动态。心一望着远方飞机的方法时间,如何调开飞机高度差避免碰撞。口不停地回答空中:地面飞行人员的各项请示、报告,精准地指挥其加入第几个“起落航线”转弯点。如此精细的采访,谢老以其超拔立意、独运秀笔,令人心灵洗涤。让救灾故事孕育了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令精神血脉赓续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灵魂象征。
秘笈三:红色基因 赓续血脉
一程山水一程人,一段时光一段缘。谢老耄耋之年的赤诚,饱含对唐山热土的深情,不余五十载年的笔力,倾情沉淀熔炼此文。巧抓黄埔百年征文之契机,以清醒睿智的头脑,用深刻细腻的笔力,以李升堂军人在唐山大地震灾后空中救援的英雄事迹,诠释了百年前国共合作成果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的核心精神主旨,讴歌了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自然灾害面前,奋不顾身,一切以党和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要的爱国主义,颂扬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投身革命的军人革命意志;彰显了人民战士用心作战,共克时艰的团结合作;弘扬了人民军队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担当精神。用笔勾勒出民族时代的英雄身影。在时代的激流中,那些支撑民族前行的力量,并未因时代的更迭而褪色。在守护民族革命的传统的熔炉烈焰中,淬炼出更加炽烈的光芒。
在这片承载厚重历史与不屈精神的热土上,每年七月二十八日,都化作了一曲深沉而庄严的挽歌。唐山人民以生命、汗水、精神和智慧,为人类创造出抗震救灾、城市重逢、地震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唐山抗震精神。
谢老用文字种下的红色基因精神火种,让世人重温赓续血脉精神,在当代奋斗者中闪光,让英雄故事在青年一代血脉流淌。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的民族的精神财富加以敬畏与热爱,在时代洪流中筑起信仰的丰碑。
谢老与我亦师亦友,源于钢铁行业的共同耕耘。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行业积累,长期扎根钢铁领域创作。谢老通过“贵人相助、高人指点”的协作理念,将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经验倾囊传递;我与孩子们(爷孙三代)将田野调查又向谢老作品提供鲜活素材,形成“创作——实践”良性循环。这段跨越26年的情谊,折射出行业文化传承的特殊模式。这种关系既延续了传统师徒制的精神内核,又融合了现代协作的专业特性。以此文作跋,将初心融入骨血的自觉践行。
文/世界汉语作协会员 赵一臣
二0二五年七月十五日于烟台
(图片:王继祥提供)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