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与探索的壮丽史诗
不少网友对我所取得的成绩充满好奇,将其视为生活典型经验的结晶,纷纷询问我有着怎样独特的人生历程。在此,我愿将这段满载挑战与惊喜的人生旅程,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细细讲述给大家。
一、童年:苦难磨砺,探索萌芽——于黑暗中寻光的起点
冻伤之痛:岁月刻下的深刻印记
在我 1 岁那年冬天,生活的重担如巨石般压得大人们无暇他顾。我长时间被置于冰冷的楼中,双脚不幸被冻肿。这冻伤的痛苦如影随形,似恶魔般纠缠着我,一直延续到 15 岁。每到寒冬,红肿便会如潮水般发作,疼痛如针扎般难忍,严重时只能依靠棍子辅助行走,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痛苦。直至后来有了棉鞋的温暖庇护,才逐渐摆脱了这漫长而痛苦的折磨,那棉鞋的温暖,仿佛是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曙光。
亲人离世:心灵深处的沉重创伤
4 到 6 岁时,我遭遇了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我的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先后因白喉炎引发高烧。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度匮乏,山区 6 个自然村仅有关阳一个医疗点,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始终找不到治愈的希望。最终,他们不幸相继离世。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至今仍在我耳边回荡,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这段痛苦的经历,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埋下了探索未知、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让我从小就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串亲之旅:视野初开的成长之路
逢年过节,我会像一只欢快的小鸟,跟随家人前往附近的关阳、长泉、竹峪、大横岭、郑山等村串亲戚。这一趟趟旅程,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走出了家门和本村的小世界,见识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一次的交流与互动,都如同为我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与向往,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逃学风波:兴趣点燃的求知火种
6 岁时,我在熬坪开始了求学之路,然而却经常像一只脱缰的野马般逃学。有一次被爷爷逮住送回了学校。那时,我学习基础薄弱,如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别人领着念书,我只能用木棒在校园地上练字,大多数考试都只能得到 0 分。同学们还编了顺口溜嘲笑我:“卢化南大鸡蛋”。不过,我也积极参与了大人的夜里扫盲活动。听老人讲述,对面的山是老蹩驮着的,山中有金马驹、金豆豆。我就在想,家里这么穷,为什么不挖出来卖钱呢?这小小的疑问,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我一生探讨未知、追求真理的兴趣。到了小学后期,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考试分数开始领先。在关阳学上学时,我拜同学卢左京为师,学习在黄河中游泳。有一次夜里游过黄河返回,被老师逮住,罚站在黄河边上。这次经历虽然让我吃了苦头,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探索的决心,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二、少年与青年:困境中成长,探索中前行——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成长历练
上高中时,为了解决生活费用,减轻家庭的负担,我开始打土坯勤工俭学。每天,我迎着晨曦出发,如同一个勇敢的战士,在尘土飞扬中挥洒汗水。一块块土坯在我的努力下成型,仿佛是我成长的见证。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培养了我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它让我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如同在困境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针灸初学:技能掌握与助人快乐
我还学习了针灸技术,并尝试给本村人治病。每一次为患者缓解病痛,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我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这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更让我懂得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意义。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生活窘迫:艰苦条件下的智慧应对
那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去厕所大便后,只能用石头、土块擦屁股,后来才逐渐改用废作业本纸。在校门外坡下,我会像寻宝一样仔细寻找没有写完字的纸,用来练习写字。虽然纸张质量参差不齐,但却为我省下了不少买纸的钱。三年级后,过年时我会主动写对联,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大人和亲戚们看着都很高兴,他们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练习书法的决心。每一次的进步,都如同在黑暗中迈出了一小步,却让我离光明更近了一些。
家务农活:责任担当与能力提升
7 岁后,我开始主动帮大人干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烧火、做简易菜、抬水、扫地、洗衣等家务活,我都做得有模有样。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捡麦、红薯等庄稼,收集羊粪,挖地丁、五加皮、防风等药材,以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我学做木工活,精心制作了一个大门楼、衣柜、床、箱子,虽然外观并不精美,但却解决了家庭的用品需求。我还自编箩头、筐、篮,展现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因为家里无床无被,我和别人(光棍男卢小埸)睡过半年。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活的温暖和舒适,也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创业尝试:初涉商海的宝贵经验
我开荒种粮,精心耕种每一寸土地,期待着收获的喜悦。我种甜叶菊,并勇敢地到西安、洛阳等地去卖,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约 2000 元)‘。此外,我还养猪、鸡、蝎子,不断探索创业的道路。这些尝试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却让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我的商业意识和市场洞察力。就像在商海的波涛中摸索前行,虽然会遇到风浪,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驾驭船只。
基建劳动:贡献力量与模范引领
高中毕业后,我积极投身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我去老八沃、香房煤矿井下挖煤,担煤自用,还用架子车拉煤到河边装船。我到大峪修过红卫渠,到王屋修过水库,到韩彥修过水渠。在生产队,我修梯田、垒石礓,放羊喂牛。我当过会计,精心把各块地形画图,便于承包管理,这一做法在全乡得到了推广。我打过铁,发明了抬石钳,做顶杆副业,让每个劳动日达到 1 元(多为 8 分至 3 角),使生产队成为全县的模范。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在集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同一颗螺丝钉,虽然渺小,但却不可或缺。
科技创作:技艺推广与模范荣誉
我写了《石工》一书,将自己所学的石匠技艺和经验整理成文,进行推广。这本书不仅为石匠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也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做出了贡献。因此,我被评为县科技模范,这是对我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科技领域探索的信心。就像一颗星星,在科技的天空中闪烁着光芒。
三、中年:求知若渴,奉献社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写作提升:文字能力的成长蜕变
我参加了全县在坡头留庄民兵营写作学习班,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我后来的宣传工作和文化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 1970 年,我才第一次尝到了苹果、香蕉、西红柿的味道,那时还用小麦换限量一斤的大米。这些新鲜的水果和食物,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变化,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求知之路:不畏艰辛的知识追寻
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我经常到附近村借书看,连续三年不辞辛劳地到济源文化馆、地质二队查资料,拜老师请教。天不明我就起身,背些红薯干粮步行 120 里,夜里举火把行走,天不明到家,这样的往返共有 18 次。因为没钱坐车、住宿、吃饭,我只能靠双脚和坚定的信念去追寻知识。每一次的奔波和付出,都让我离知识更近一步,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就像一个行者,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虽然会遇到艰难险阻,但却从未放弃。
学术交流:理论完善的探索之旅
我曾三次到郑州省地质厅、北京地震局、地质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汇报我提出的新发现理论,与专家们进行请教、交流和完善。白天我干活,休息时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夜里点油灯深耕知识。去厕所时不断碰到墙上才惊醒,蹲着也不忘看一会书。为了计算引力,我打坏了三个算盘,验了二麻袋稿纸。这些努力和付出,让我的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也为我在学术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一个工匠,精心雕琢着自己的作品,让它更加完美。
自费考察:地理探索的勇敢尝试
我自费考察太行山 18 天,从王屋到陕西胡家峪 30 天。在考察过程中,我克服了重重困难,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当时生产队让我交公,我找到宣传部姚天征部长协调免除了。这次考察让我对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后来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就像一个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中勇敢前行,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
读书坚持:误解中的执着信念
那时借书读,大家认为我是“神经病”,婚配时提了几个女的都不愿意,母亲气得哭,我也不改。母亲让舅来管我,舅来一看书名,认为读书是好事,不在意别人说闲话。我穿母亲做的鞋烂了补,用轮胎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九七八年后,商店才有大鞋码的鞋子卖。尽管面临着外界的误解和生活的困难,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因为我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就像一颗种子,在黑暗的土壤中努力生长,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文物工作:多元贡献的文化传承
到文物队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开展了文物钻探、资料整理等一系列工作。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工作由我一人完成,我走遍了山山水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文物的角落。我编写了文物志,系统地记录了当地的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我办了 15 个编制,为文物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我写的文物版面在宣化街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我写的济源是 20 多个姓氏发源地的内容,在市委门口展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在办公室举办钻探成果展,展示了文物钻探的成果和技术。我写了 4000 多篇考古报道,及时向社会传递了考古工作的最新动态。在济渎庙开展文物讲座,普及文物知识,提高了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我破译了蚌蚪文的碑意,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砖厂追回一件商周青铜锏的二级文物,防止了文物的流失。我发现的四千年饭块,在 36 种媒体上刊登,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我理顺了文物保护体制,在收复阳台宫、盘古寺中,我差点被佛教人打死,但我始终没有退缩。我参加了发掘原城、留庄龙山文化遗址的工作,为研究 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我考察了小浪底库区、古轵路、古长城、直道、交地古道等古迹,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在北京学术会上讲了《济源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好评。我写的《怎样保护古文化遗址》的论文,列入国家 21 世纪战略规划,我到重庆进行学术交流,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写的济源文物保护方案至今还在执行,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荣誉加身:社会认可的实力见证
我的宣传影响力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使文保所升格为文物处、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我自己被评为模范、科技拔尖人才、文化能人等。张永安局长多次开会讲:“我是文物单位的伟人,贡献巨大”!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多年来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领域所做努力的认可。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在社会的舞台上绽放着光彩。
四、退休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暮年仍怀壮志豪情
环球考察:地质探索的壮举
退休后,我依旧不改初心,考察研究一项接一项。我骑自行车,绕地球一圈,查看地质地貌。在漫长的旅途中,我穿越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领略了各种各样的地质景观。我仔细观察每一处岩石、山脉和河流,记录下了宝贵的地质数据和观察结果。这次环球考察不仅让我对地球的地质结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就像一个勇敢的航海家!
卢化南
20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