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六十九)袁有胜
辍学还乡历穑程,躬耕不厌与时行。
终存俭仆能安宅,初涉财粮始助征。
处事经年人脉广,临机一试仕途明。
税收利国无嗟怨,记忆成书慰此生。
注:穑,动词,耕种。
人物概况:袁有胜(1946-),沔阳郑场镇络绎村人。
1960年入络绎中学就读,后辍学回乡。务农期间积极参与农村各项工作,深受干部、群众好评。1966年“四清运动”结束后,被推荐担任毛嘴区财政管理所“财粮助征员”;1974年任(爱华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指导员、副大队长,有口皆碑;1978年参加全国公社一级财政扩编招干考试,成为正式国家干部。先后在毛嘴、郑场、袁市、黄荆、大伏等财政所工作。
1981年调县财税局;1981-1997年,历任财税局农财股办事员、调研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条法科长。
1999年1月当选为仙桃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尚文,有《我的记忆》《络绎村史》梓行于世。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杨建国
乡荐黉门桂子行,十年方远杏坛声。
从兹世路春光著,自我生存业界惊。
理论期刊成旷典,高才众志得殊荣。
克难奋进初心在,水果湖边不老兵。
注:桂子,桂子山,华中师范学院所在地。
水果湖,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人物概况:杨建国(1951-),沔阳剅河人。1969年参加工作,2012年7月在“湖北省委讲师团”主任岗位上退休。
1972年入读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5年毕业。1975-1985年在华中师范学院任教,期间,1979年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全国16所高校协作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的编写工作,承担《赵树理与他的<三里湾>》一文的写作任务。1985年调入“湖北省委讲师团”,从事理论期刊《学习月刊》的编辑工作,历任编辑室主任、副主编、省委讲师团办公室主任等职;1999-2005年,出任《学习月刊》总编辑,把《学习月刊》引上了脱离财政拨款、自我生存、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使之誉满荆楚,成为全国同类刊物的翘楚,多次荣获“全国政治理论优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个人获得“湖北省先进期刊工作者”奖。2005-2012年,任“湖北省委讲师团”主任。
一路走来,不忘初心、恪尽职守、廉洁自律,为湖北“干部理论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一)胡敬先
当年学艺拜名家,尺幅东欧证国华。
一鹊登梅欣剪纸,双鸳戏水叹雕花。
线条舒展画工细,图案均衡笔力嘉。
古样千张捐楚馆,非遗传子养心芽。
注:国华,喻国中珍品。
笔力嘉,指笔刀(刻刀)雕刻时的力度恰到好处。
心芽,心中初生的念头。
人物略传:胡敬先(1926-2011),沔阳长埫口集木村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仙桃雕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16岁时,师从本镇沙湾村赵炳阳学习雕花剪纸。1956年进入“沔阳县仙桃镇雕花工艺社”,专门雕刻剪纸出口东欧诸国。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于劳动之余坚持学习、探讨剪纸艺术;在实践中,善于观察生活、了解民俗,创作了大量以民间民俗为题材的作品。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多幅作品入选并参加国家、省市级大型民间艺术展览。
为了不致“雕花剪纸”技艺中断,从1978年开始,相继对两个儿子传授技艺。二子学有所成,先后加入市“剪纸学会”,作品也参加了市级剪纸展览。雕花剪纸,传承有人。
2003年,胡敬先帮助镇文化站挖掘、抢救、搜集传统雕刻“花样子”,并将自己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1500多件,无偿捐献给长埫口镇文化站。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二)潘爱芳
情钟花鼓小丫微,村院求师不叩扉。
立雪程门攻二旦,追云潘女擅青衣。
闯宫铡美香莲烈,理鬓称尊驸马威。
才艺三千休退隐,高徒一众聚周围。
注:村院,代指程兰庭的老家长埫口金河村。
二旦,戏曲中旦行的一种,通常扮演青年或中年女性角色,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带有喜剧色彩。
追云,指潘爱芳参师赛云霞、束小云等。
人物概况:潘爱芳(1945-),女,沔阳人。201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原“沔阳花鼓剧团”副团长,“中国剧协”湖北分会会员。
幼时拜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程兰庭为师,主攻二旦。后得到花鼓戏名家赛云霞、胡蝴蝶、束小云的指点,全面掌握了青衣、二旦、老旦等行当的表演技能,几十年来,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古代妇女形象。代表作品有《朱买臣》《秦香莲》《济公追踪》《女驸马》《扇坟》;现代花鼓戏《红炉》《小坚决》《卖摇窝》等。著名电影导演谢添说,“她把人物演活了”。1983年,在《向老三招婿》中饰演九嫂,获荆州地区会演“优秀女演员奖”、湖北省会演“集体一等奖”。此剧由“湖北省电视台”录像并全省播放,“中央电视台”转播。1988年“向剧”晋京,赴长安大剧院、中南海礼堂演出,受到王任重、李德生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退休后,注重花鼓戏的传承,收徒授艺,仍然为“荆州花鼓戏”的发展尽心尽力。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三)程 琼
儿时梦想已飞帆,饮露琼杯自在衔。
学业兼修谙旦角,舞台但见著青衫。
追鱼践约芳心许,访友关情细语喃。
德艺声名三楚寄,音书百里不须缄。
注:青衫,这里指戏剧中的青衣。
人物概况:程琼(1969-),女,沔阳通海口人。“沔阳花鼓戏”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第六届“牡丹花奖”获得者、仙桃市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家、“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主工花旦,兼修闺门旦、二旦和青衣。其唱腔圆润、表演细腻,刻画人物准确到位。代表剧目有《白狐传奇》《双玉蝉》《黑色惊叹号》《白蛇传》《追鱼》《江姐》等。主演过《济公下山》《莫愁女》《访友》《站花墙》等多部剧目。
“追求、进取、创新”是程琼的座右铭。她时常说:“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唱腔的韵味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更要注重良好的品德修为。”程琼自1990年从荆州艺校毕业,分配到“沔阳花鼓剧团”工作,正是以此作为艺术行为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由一个普通演员迅速成为剧团挑大梁的台柱、成为湖北省“第六届牡丹花戏剧奖”的获得者,这种成功,是基于她不断努力、追求的必然结果。五六岁时,就能把几句偷偷学来的花鼓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当一名戏曲演员,自然成为她儿时的梦想。十四岁那年如愿考进荆州文化艺术学校,师从名老艺人杨爱枝学习戏曲专业。少年程琼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的道理。因此,她塑造的舞台上心狠手辣的“邱彩云”、忠于爱情的“鲤鱼仙子”等一系列古代妇女形象,无不被观众推崇和喜爱。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七十四)陈林英
高家班里戏功磨,艺植芳心铸楚娥。
身处烟村谙小曲,神交黎庶善民歌。
襄河浪涌农谣梦,月亮影浮花树多。
字正腔圆乡土味,非遗传播意如何?
注:颈联,代指《襄河谣》《月亮花树起》这两首民歌。
人物概况:陈林英(1947-),女,沔阳三伏潭高河村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民歌、沔阳小曲)代表性传承人,“仙桃市皮影协会”理事。
从小喜欢唱沔阳小曲、民歌。 13岁拜高凤成为师,学皮影戏,擅长“人皮影”表演。除在“高家班”演出外,有时也在外“搭班”演唱。其所唱旦行悲腔,饱含农村妇女的哀怨、凄凉,催人泪下。平时演唱民歌、小曲,风格迥异,以情歌、劳动歌为主。曲目有《十绣》《打麦歌》《襄河谣》《想十郎》《月亮花树起》《十二月望郎》《孟姜女哭长城》《肩背雨伞到姐家》等。在演唱技巧上,保持民歌、小曲的原生态。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地方风格浓郁,将“乡土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得多、唱得好、随口即唱,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更散发出一股天然的灵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唱沔阳民歌、小曲首屈一指的人物,为“沔阳民歌”“沔阳小曲”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