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孕芬芳 心血熬精品
文/王敏
“栽一棵散文的树苗”!
这是2025年8月2日信都区作协主席王金平同志在信都区作家协会散文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一句话。浓浓诗情画意里,憧憬无限;饱含绵绵之爱、殷殷之望。
王金平同志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他还结合自己的切身创作体会与大家促膝而谈,令人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要耐得住寂寞、扎得下身子,让文字在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王金平同志告诉大家,他的系列太行民俗散文《浆水豆磨饭》、《偷粘灯》、《甩牛》等近百篇作品,都得益于对太行山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语言的深切体会,得益于独特的太行山风情的浸润。
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学创作者千万不能东拼西凑、媚俗邀宠,一定要真正融入生活,奔走于大地,去观察、去触摸、去丈量、去倾听、去感悟,然后,褪去浮躁的浮沫,沉淀下最醇厚的精华。
王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他语重心长地强调,倾注心血才能出精品!他以自己创作《信念》的切身体会为例做了深入阐述。寻找讲述王志琪故事的好思路要倾注心血,挖掘王志琪典型素材要倾注心血,处理好反映历史和关照现实的关系要倾注心血……
王金平先生谈到,为创作长篇纪实文学《熔炉》,他更是夜以继日,力求全面、生动地讲述抗大总校在浆水的故事,深入反映抗大精神。构思目录提纲就耗费了很长时间,深入实地考察、人物采访、素材整理、思路调整等等更是耗费心血,“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他调侃道,“创作《熔炉》,我掉了两颗牙!”闻此言,人们肃然起敬——《熔炉》是心血熬成的。
王金平先生拉家常似地娓娓道来,谈自己创作《信念》费神劳思伤了三颗牙;谈创作《熔炉》呕心沥血又伤了两颗牙;谈那部十多年前写的,目前还未定稿的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手稿……
我不由想起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先生,“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宏篇巨著《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路遥先生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他把自己埋进陕北的沟壑里,埋进煤矿的粉尘里,他瞒着家人跑到铜川煤矿,跟矿工爬十里巷道,和矿工一起啃冷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精品,都是心血熬制成的!
最后,王金平同志希望我们都要有远大的抱负,眼光不能老盯着小媒体,不能囿于小天地。既要立足于邢襄大地,更要能放眼燕赵大地、神州大地。能否出精品、是否是精品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接受时代和人民的考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例,谈自己决定以作家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为榜样,沉下心,从现在起,用20年左右的时间写一部反映农村三代人命运的长篇小说。他告诉我们,已专门准备了一个大厚本,已开始着手素材的搜集、整理……闻此言,人们再次肃然起敬。
沃土孕芬芳,心血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