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骨刻文的“幸福”启示:
回溯本源,照见当下美好
天 琮

在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历史长河中,东夷骨刻文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远古文明的光辉。当我们凝视著名文化学者丁再献先生以东夷骨刻文书写的“幸福”二字时,仿佛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从中汲取关于幸福的深刻启示,回溯文明本源,照见当下生活的美好。
一、东夷骨刻文:“幸福”溯源的文明密码
东夷骨刻文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文字符号系统,承载着远古先民的生活印记与精神追求。“幸”与“福”在骨刻文中的造型,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幸福观。
“幸”,骨刻文中常以特定造型呈现,字形似一人颈部戴着枷锁,刚刚冲出牢狱,隐含“免于苦难”的祈愿。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们面临着自然灾害、野兽侵袭等诸多生存挑战,“幸”所代表的“不遭灾祸、平安度日”,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渴望,也是幸福的根基。这种对平安的追求,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始终,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平安依然是幸福的重要前提。
“福”,多以“酒器 + 祭祀符号”展现。上古时期,酒是祭祀神灵、祖先的圣物,“福”本义为“以酒祭神,求神赐福”,后延伸为“富足、安康、吉祥”。丁再献先生生曾在“福”字下面题写了一段跋,跋曰:福,出自龙山骨刻文,字形似一酒器。亦有洒丰富完美,亦福也。福者备也,百顺之名也。福到百姓家,乙巳夏,朱笔一挥丁再献。这反映出远古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通过祭祀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期望获得丰饶的物产、健康的身体和美满的生活。这种对富足与吉祥的追求,是幸福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二、艺术重构:“幸福”在当代的生动表达
丁再献先生以书法艺术重构骨刻文,让古老的符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以红色笔墨书写“幸福”,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热烈,赋予了“幸福”祈福纳祥的情感内涵。同时,其书法线条兼具骨刻文的雄浑质感与现代书法的灵动气韵,在“古拙与灵动”的平衡中,诠释了“幸福”的多元特质。
这种艺术表达不仅是对东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将远古的幸福观以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当代人。它提醒我们,幸福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融入生活,成为我们情感与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三、文化传承:“幸福”与地域文明的紧密联结
丁再献先生书写的东夷骨刻文“幸福”二字,“幸”字基本上被甲骨文所传承;“福”字也是如此,只是在甲骨文中左下角多了一只手。
东夷文化作为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源头,骨刻文是其重要的文化标识。丁再献以骨刻文书写“幸福”,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远古文明与当代社会的桥梁。从远古先民在骨刻上刻写“幸”“福”的祈愿,到如今我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这一文化脉络见证了中华文明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这种传承让我们意识到,幸福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壤之中。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幸福的内涵。东夷骨刻文的“幸福”,不仅是山东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关于幸福的珍贵记忆,激励着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继续追寻和创造幸福。
四、当下启示:在回溯本源中拥抱美好
丁再献的骨刻文“幸福”,给予我们诸多关于幸福的启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忽略了幸福的本质。而回溯东夷骨刻文的幸福观,让我们明白幸福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我们应从远古先民的智慧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平安与健康,这是幸福的基石;努力追求富足与吉祥,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心灵在文化的滋养中得到慰藉与升华。
东夷骨刻文的“幸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回溯文明本源的道路,也指引着我们在当下生活中发现和珍惜美好。让我们怀揣着对远古文明的敬畏与感恩,在现代社会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让幸福的火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25年8月3日/乙巳六月初十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