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铜灵血脉
薛夫人的病情在御医精心调理下略有好转,却仍时昏时醒。这夜东方朔守在榻前,手中摩挲着那块青铜残片。月光透过窗纸,在铜片上投下奇异的光晕,竟隐约显出些纹路来。
他凑近细看,发现那些纹路组成了一幅微缩的山川图——正是青城山与铜矿的轮廓!更奇的是,当他指尖触碰纹路时,铜片竟微微发热,仿佛有生命般脉动。
"这不是普通铜器..."东方朔心中暗惊。忽然,薛夫人虚弱的声音传来:"朔儿...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东方朔连忙扶起养母。薛夫人颤抖的手指向屋角一个尘封的木箱:"那里...有你生父留下的竹简..."
打开木箱,一卷泛黄的竹简静静躺在其中。东方朔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稀可辨:
"吾乃铜山守护灵,感天地精气而生。今山精作乱,吾以精血铸钟镇之,然力竭将散。幸得铜匠张氏收养吾儿,赐名'朔',取'月复圆'之意,望其终有一日..."
后面的字迹已经无法辨认。东方朔双手颤抖,竹简"啪"地掉在地上。
"所以...我不是人类?"他声音干涩。
薛夫人含泪点头:"十五年前,薛公在山中发现尚在襁褓的你,身旁就放着这竹简和铜片。你幼时每逢月圆,皮肤便会泛起铜色光泽...薛公猜测你是铜山精灵后裔。"
东方朔猛然想起儿时种种异状——他能听懂山中鸟兽言语,触碰铜器时总感觉它们在"呼吸",甚至有一次不小心划破手臂,流出的血竟带着金属光泽...
窗外忽然狂风大作,吹得窗棂咯咯作响。远处传来沉闷的轰鸣,似山崩又似钟鸣。东方朔胸口又泛起那种熟悉的刺痛,但这次更为剧烈,仿佛有什么在召唤他。
"铜山...又在崩塌..."他捂住心口喃喃道。
第六章 山灵召唤
翌日清晨,东方朔告别昏睡中的养母,独自前往铜山。越接近矿区,胸口的悸动就越强烈。沿途可见山体滑坡的痕迹,不少村民正在废墟中搜寻亲人。
"公子止步!"一位老矿工拦住他,"前日山崩后,山里传出怪声,今早又塌了一次,进去太危险了!"
东方朔谢过老人好意,却执意前行。当踏入矿区那一刻,他手中的铜片突然变得滚烫,发出幽幽青光。更奇异的是,崩塌的矿石仿佛有生命般,在他经过时微微震颤。
深入矿洞百余步,前方已完全塌陷。就在东方朔犹豫时,铜片上的青光突然大盛,照亮了岩壁上的一处奇特纹路——那是一个钟形图案,与未央宫铜钟一模一样!
他鬼使神差地将铜片贴在图案上。刹那间,整座山体发出低沉嗡鸣,岩壁竟如水波般荡漾起来,露出一条幽深通道。
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窟,中央矗立着一口青铜巨钟,样式古朴,表面刻满神秘符文。钟旁倒着一具身着古袍的骸骨,骨骼竟泛着青铜色泽。
东方朔走近时,巨钟无风自鸣,声波在洞窟内回荡,震得碎石簌簌落下。骸骨手中的一卷玉简突然发出莹莹绿光,飘到他面前。
玉简上用古老的篆文记载着一个惊人秘密:三百年前,铜山孕育出一对精灵兄弟。兄长春风化形,守护矿山;弟弟贪婪成性,企图吞噬整座山的精气。兄长不得已以自身精血铸钟镇压弟弟,却在最后时刻发现自己有了人类妻子身孕...
"所以我是..."东方朔恍然大悟,却听身后传来阴冷笑声:
"不错,你是我那愚蠢兄长的后代。"一个与东方朔容貌相似,却满身邪气的男子从阴影中走出,"三百年了,我终于等到兄长血脉现身——只有你的血才能解开这该死的钟!"
## 第七章 兄弟对决
男子——应该说是山精狞笑着逼近:"你以为未央钟为何会鸣?那是我用最后的力量撼动矿山,就为引你回来!"
东方朔后退几步,背抵巨钟:"你就是造成山崩的元凶?那些死去的矿工..."
"区区人类,死了又如何?"山精不屑地挥手,洞顶顿时落下几块巨石,"等我吞噬了你的灵血,再毁了这口镇山钟,整座铜山的精气都归我所有!"
危急关头,东方朔手中的铜片突然飞起,与巨钟相撞发出清越鸣响。声波如实质般将山精逼退数步。
"可恶的禁制!"山精怒吼,"但你不会运用灵力,又能撑多久?"
确实,东方朔虽隐约感觉体内有股力量在呼应钟声,却不知如何驾驭。山精趁机发动攻击,整座洞窟都在他的怒吼中震颤,更多巨石砸下。
一块锋利的岩石划过东方朔手臂,鲜血溅在巨钟上。出乎意料的是,血滴竟被钟体吸收,那些古老符文次第亮起!
一段陌生的记忆突然涌入东方朔脑海——他看见三百年前的铜山,看见自己的"父亲"如何牺牲自己铸钟镇邪。更奇妙的是,他忽然明白了那些符文的含义...
"原来如此..."东方朔抹去血迹,将手掌按在钟面,朗声诵念:"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
巨钟轰然鸣响,声浪如潮水般席卷整个洞窟。山精发出凄厉惨叫,身体开始崩解:"不!这不可能!你怎么会..."
"这不是我的力量。"东方朔平静地说,"是这座山、这些铜、还有所有曾在此劳作的人们共同的心愿——他们希望矿山安宁。"
随着最后一声钟鸣,山精彻底化为齑粉。洞窟恢复平静,只余钟声袅袅。东方朔精疲力竭地跪坐在地,发现自己的血已变成正常的鲜红色——他选择了人类的一面。
第八章 孝感天地
当东方朔拖着疲惫身躯回到草庐时,薛夫人已经奄奄一息。御医摇头叹息:"老夫人一直撑着等您回来..."
"母亲!"东方朔跪在榻前,将铜片放在老人手中,"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薛夫人虚弱地微笑:"好孩子...无论你是什么...永远是我的朔儿..."她的手突然紧握铜片,用最后力气说道:"山中的钟...要好生照看..."
老人的手缓缓垂下,铜片却发出温暖光芒,将整个房间照亮。在那光芒中,东方朔仿佛看见养母年轻时的笑脸,看见薛公在竹林中教他读书的场景,看见自己第一次学会走路时养父母欣喜的泪水...
三日后,东方朔将养母与养父合葬在青城山腰,能俯瞰整个铜矿的地方。下葬时,他特意将那枚铜片放入棺中。
"公子快看!"随行的御医突然指向矿山。只见朝阳下,原本崩塌的山体竟在缓缓"愈合",裸露的矿石表面泛起奇异光泽,宛如新生。
东方朔知道,这是铜山精灵的力量在庇佑这片土地。他取出从洞窟带回的一小块钟体碎片,轻声说:"我会守护好未央宫的钟,也会常回来看你们。"
返京途中,东方朔特意绕道铜山脚下的小村庄,将武帝赏赐的金帛分给遇难矿工家属。一位白发老妪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公子大恩,老身来世做牛马报答..."
"不必如此。"东方朔扶起老人,"令郎是为开采铜矿而亡,而天下铜器,从炊具到礼器,哪样不凝聚矿工血汗?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第九章 钟鸣长安
回到未央宫,东方朔将经历如实禀告武帝,只是隐去了自己身世细节。武帝听完沉思良久,突然问道:"爱卿可知朕为何如此重视这次钟鸣事件?"
见东方朔摇头,武帝起身走到殿外,指着未央钟说:"此钟乃高祖时铸,相传有镇国安邦之效。近日朕常做怪梦,梦见铜钟破裂,天下大乱。今听爱卿所言,方知是山精作祟。"
东方朔心中一动:"陛下,臣带回一块钟体残片,或可重铸补强。"
武帝大喜,当即命人设坛作法。重铸当日,东方朔割腕滴血入铜汁。当新铸的钟钮安装完毕时,整口大钟突然无风自鸣,声传百里,长安百姓纷纷驻足仰望。
更奇的是,蜀郡传来急报——铜山矿区在一夜之间恢复了生机,新发现的矿脉品质更胜从前!
"此乃祥瑞啊!"群臣纷纷贺喜。唯有东方朔默默望向西南方向,他知道,这是养父母在天之灵的庇佑。
是夜,武帝单独召见东方朔:"爱卿身负异术,朕欲命你为'观风使',巡行天下,察访奇人异事,以安社稷。"
东方朔郑重拜受。走出宫门时,一轮满月正悬未央宫檐角,月光下的铜钟泛着柔和光泽。他忽然想起竹简上"月复圆"的寓意——或许这就是他的使命:在月圆之夜守护人间安宁。
从此,长安城中多了一位神秘的"钟鸣御史",每当未央钟无故自响,便是他启程除妖之时。而蜀郡铜山的百姓们世代相传着一个故事:月圆之夜,若能听见山中传来隐约钟声,便是有铜山精灵在庇佑矿工平安...
[全文完]
——
后记:铜山钟鸣里的文化回响
创作《铜山钟鸣录》的日日夜夜里,我常常在深夜搁笔后,仍能听见脑海中回荡着那穿越千年的钟鸣。这声音不仅来自未央宫的铜钟,更来自中华文化血脉深处关于"感应"的古老智慧。
东方朔的故事原型本是一则记载于《汉书》的奇闻轶事,短短百余字却蕴含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独特认知。在古人眼中,铜山与铜钟的感应,曾子啮指心痛的典故,都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对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的诗意表达。这种"天人感应"的哲学观,构成了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精神底色。
在塑造东方朔这个角色时,我特意强化了他作为"桥梁"的特质——他既是铜山精灵后裔,又是人类养子;既能感应天地异变,又深谙人间疾苦。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得以在神秘世界与现实人间之间自由穿行,也象征着中国文化中"通天地人"的理想人格。
薛夫人这个虚构角色承载了我对传统"慈母"形象的致敬。她明知养子非凡人却视如己出,临终前那句"无论你是什么,永远是我的朔儿",道出了超越血缘的大爱。这种爱不仅感化了半人半灵的东方朔,也让铜山最终选择了庇佑而非索取。
小说中铜山的"愈合"与新生,暗喻着人与自然和解的可能。当东方朔说矿工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时,寄托了我对古代劳动者的深切敬意——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开采的铜矿,铸就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重读《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句子,忽然明白古人早已参透万物共鸣的奥秘。未央钟鸣,铜山回应;慈母啮指,孝子心痛——这些穿越时空的呼应,不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和声吗?
搁笔之际,窗外恰有清风拂过檐角风铃,清脆声响恍若千年前长安的钟鸣余韵。或许真如小说所言,那些关于感应与孝道的故事,从未真正消散,只是化作了月光下铜器表面的幽幽光泽,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与传承。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