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中国的民营经济曾经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的增长引擎,是吸纳就业、推动创新、激活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感受到寒意,不是因为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是因为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政府治理的极端性,让他们感到前路未卜、无所适从。
一、政策朝令夕改,缺乏长期可预期性
在一个法治健全、市场成熟的国家,企业家最看重的是政策稳定性与规则连续性。但在中国,很多行业的发展路径却往往呈现出“放——乱——管——死”的循环。比如:
- 教培行业,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被默许甚至鼓励高速扩张,但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一夜归零,数百万从业人员失业,资本血本无归。
- 共享经济,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到共享办公室,一度被鼓吹为“新经济”代表,但在监管缺失后出现大量无序竞争,政府再出手“整顿”,企业纷纷倒闭。
- 房地产行业,先是放开让其成为地方政府依赖的支柱产业,后又祭出“三道红线”骤然踩刹车,房企暴雷,金融体系也深陷泥潭。
这样的政策节奏,几乎成为一种“惯性逻辑”:政府起初不管、甚至默许,一旦出现乱象,便突然重拳出击,用行政手段“扼杀”整个行业。这种缺乏制度弹性、没有过渡期的治理方式,极大地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二、“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是治理体系的问题,不是市场的问题
很多时候,“乱”并不是真的乱,而是政府原本就没有配套制度建设。一些行业一开始靠行政许可、灰色地带甚至官商关系野蛮生长,当企业想要转型为正规军时,发现根本没有清晰的法律路径,也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而当政府开始“管”,往往又采取的是“一刀切”式的极端措施,而不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表面上看是为了规范市场,实际上是用行政命令替代市场规则,结果是企业无所适从,只能被动挨打,最终“非死即伤”。
这不仅扼杀了企业家的积极性,也导致了产业的整体低效与畸形发展。企业家在决策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技术、产品与市场,而是**“政策风险”与“监管风向”**,这本身就是对创新与效率的巨大浪费。
三、政府“机会主义”管理逻辑对企业家信心的毁灭性打击
中国民营企业家普遍面临一种“身份焦虑”:一方面在国家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在制度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企业随时可能因一句“整顿”而灰飞烟灭,个人命运也可能随之崩塌。
这种不稳定性,已经让不少优秀的企业家选择“躺平”或“润出去”:
- 不再扩大投资,而是转做“轻资产”;
- 不再招人,只做小团队小业务;
- 不再创新,只求稳定;
- 不再办企业,只想移民。
这不是企业家的错,而是制度安排使他们无法安心、无法长远规划。
四、结语:没有制度保障的市场自由,是泡沫
要想真正激活中国民营经济,首先必须承认并尊重市场的逻辑和企业的独立性。不是靠口号和“民营企业是自己人”的说法,而是靠稳定、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我们并不反对监管,但监管必须合理、持续、理性,而不是情绪化、运动式。中国不缺企业家,也不缺资本和创新,缺的,是制度底层的信任与保护机制。否则,只要政策风向一变,哪怕再大的企业也不过是一纸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