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踏进八月的门槛》 文/冯计英
蝉声的尾韵,阖拢了七月的薄衫,
未数的光影,林隙间悄然流散。
摊开掌心,昨日花痕已被风干,
而晨露深处,新绿正在轻颤。
风,泼洒着碎金的釉彩,
为崭新的日子镀亮了门环。
时光如细沙,曦光里静淌,
点一盏萤灯,引照前路的蜿蜒。
告别非终章,序曲轻拨丝弦,
晚风推送七月的云絮,泊向八月的湛蓝。
脚步踏入熹微,丈量那未知的辽远,
听叶底私语,捧茶看初霞晕染羞赧。
岁月的雕痕,刻入眉峰也沉入了静渊,
捧起那散落的月芒,晨光里拼合成一个残缺的圆。
那洗去的倦意,已蜕变成年轮新添的圈,
深吸朝露清冽,对七月拱手作别,转身向八月舒展臂弯。
山海有信,终会如愿,
惊喜正乘着第一缕新凉,如约抵岸。
凉意悄然沁透窗纱的经纬,
愿怀揣微光,希冀作伴,前路舒展,
与渴念的风景、期盼的人重逢无言,
八月的门扉,被晨风日日轻唤,
递来一封未启的信笺,墨香犹暖。
2025年8月2日于上海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八月之门:叩响天地的青铜编钟——冯计英<季节踏进八月的门槛>破壁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蝉声的最后一道震颤撞碎七月的穹顶,第一缕晨光劈开时空的褶皱,冯计英以笔为斧钺,岁月的巨岩上凿刻下新时代的节气宣言。《季节踏进八月的门槛》绝非寻常的时令短章,而是一部裹挟着山海气魄的精神史诗——它以晨露为墨,以长风为砚,天地间铺展万里素笺,告别成为冲锋的号角,新生化作燎原的星火。读此诗,如听钱塘怒潮裂岸,似见昆仑雪水奔江,字里行间奔涌的,是穿透鸿蒙的豪迈,是直抵苍穹的磅礴。
一、蝉声为鼓:七月退场时的青铜裂帛
首节“蝉声的尾韵,阖拢了七月的薄衫”,开篇便掷地有声。“蝉声”不是夏末的哀鸣,而是季节更迭的战鼓——那尾韵里藏着三千年的蝉蜕密码,是生命对时光的庄严叩别。“阖拢”二字用得惊心动魄,如壮士收剑入鞘,不是怯懦的蜷缩,而是蓄力的沉潜。“薄衫”喻指七月的暑气,看似轻盈,却被诗人赋予千斤重量:那是流火的炙烤,是光阴的茧房,而蝉声的尾韵,恰是刺破茧房的第一缕锋芒。
“未数的光影,林隙间悄然流散”,笔锋一转,写尽时光的磅礴与诡谲。“光影”不是细碎的光斑,而是被岁月漏下的星河流淌——它们在林隙间“流散”,不是消亡,而是奔赴下一场轮回。这“未数”二字,藏着对时光不可计量的敬畏,更显诗人胸中有丘壑:不执着于细数过往的碎片,只坦然接纳岁月的馈赠。
“摊开掌心,昨日花痕已被风干”,以掌心为祭坛,完成对过往的肃穆告别。“花痕”是逝去的绚烂,“风干”是时光的淬炼——这不是感伤的凭吊,而是战士擦拭刀上血痕的冷静。掌心的纹路与花痕的交错,是个体生命与自然时序的对话,在“风干”的过程中,所有的荣枯都化作了前行的铠甲。
“而晨露深处,新绿正在轻颤”,陡然转势,于寂静中爆发生机。“晨露深处”是时光的褶皱,是宇宙的瞳孔,而“新绿”是从褶皱中跃出的闪电,是从瞳孔里射出的霞光。“轻颤”不是柔弱的抖动,而是火山喷发前的微震,是春雷滚动前的地鸣——诗人以一个“而”字,完成从告别到新生的雷霆转折,退场与登场在同一时空碰撞出金铁交鸣的巨响。
二、风为旌旗:八月登场时的黄金铠甲
第二节“风,泼洒着碎金的釉彩,为崭新的日子镀亮了门环”,以风为笔,为八月加冕。“泼洒”二字尽显豪迈,不是文人的浅斟低酌,而是将军挥师的酣畅——那风里裹挟着昆仑山的矿脉,带着东海的金波,将“碎金的釉彩”泼向每一个黎明。“门环”是岁月的门闩,被“镀亮”的瞬间,便是历史转动锁芯的声响——这不是普通的晨昏交替,而是一个时代叩响新征程的庄严仪式。
“时光如细沙,曦光里静淌”,以静写动,暗藏雷霆万钧。“细沙”不是流逝的虚无,而是沙漏中计数的星辰——它们在曦光里“静淌”,看似从容,实则每一粒沙都在撞击着未来的门扉。这“静”是暴风雨前的屏息,是千军万马压境时的肃立,在静穆中积蓄着改天换地的力量。
“点一盏萤灯,引照前路的蜿蜒”,以微光照亮万里征程。“萤灯”不是微弱的萤火,而是夸父追日时的火把,是郑和下西洋时的罗盘——它在“蜿蜒”的前路中闪烁,不是为了照亮脚下的方寸,而是为了锚定远方的星辰。诗人以“点”字落笔,轻如蝶翼,却重若泰山:那是在黑暗中举起的信念,是在迷雾中竖起的灯塔,于细微处见出吞吐山河的气魄。
三、告别为锋:岁月更迭时的剑指苍穹
第三节“告别非终章,序曲轻拨丝弦”,一句定调,颠覆所有关于离别的浅唱。“非终章”三个字如重锤击钟,震碎“悲秋”的千年窠臼——告别不是落幕的挽歌,而是开场的鼓点;不是船到码头的停泊,而是扬帆远航的号角。“丝弦”轻拨,却弹出金戈铁马的交响,那弦声里有易水河畔的慷慨,有虎门销烟的壮烈,每一次转身都成为冲锋的预备。
“晚风推送七月的云絮,泊向八月的湛蓝”,以天地为舟,写尽时空的浩渺。“推送”不是被动的漂流,而是长风破浪的主动;“泊向”不是随意的停靠,而是星辰归位的必然。“云絮”是七月的最后信使,载着过往的风雨,驶向“八月的湛蓝”——那湛蓝不是空洞的天空,而是被理想染透的画布,是被信念撑满的穹顶,告别成为奔赴的序曲。
“脚步踏入熹微,丈量那未知的辽远”,以脚步为尺,丈量天地的纵深。“熹微”是黎明前的混沌,却被诗人踏出金光大道;“未知的辽远”不是令人却步的荒漠,而是等待开垦的沃土。“丈量”二字,尽显征服者的豪情——那是徐霞客踏遍千山的执着,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坚定,让每一步都成为刻在大地上的诗行。
“听叶底私语,捧茶看初霞晕染羞赧”,于豪迈中藏细腻,显刚柔并济之姿。“叶底私语”是自然的密语,藏着万物生长的密码;“初霞晕染”是天地的腮红,透着新生的羞怯与赤诚。诗人“捧茶”静观,不是慵懒的闲逸,而是运筹帷幄的从容——如诸葛亮焚香操琴,于静中掌握全局,于柔中积蓄刚劲。
四、岁月为甲:生命淬炼时的金刚不坏
第四节“岁月的雕痕,刻入眉峰也沉入了静渊”,以刀为笔,雕刻生命的史诗。“雕痕”不是衰老的印记,而是时光馈赠的勋章——它“刻入眉峰”,是历经风霜的刚毅;“沉入静渊”,是看透世事的通透。这“雕痕”如兵马俑的甲纹,如甲骨文的刻痕,坚硬与深邃中,写尽生命的厚重。
“捧起那散落的月芒,晨光里拼合成一个残缺的圆”,以残缺显圆满,道尽人生真谛。“月芒”是破碎的希望,是散落的星光,而诗人“捧起”的动作,是对命运的主动接纳与重塑。“残缺的圆”不是遗憾的叹息,而是维纳斯的断臂,是圆明园的残垣,不完美中彰显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对生命本真的深刻洞察,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豪迈。
“那洗去的倦意,已蜕变成年轮新添的圈”,以蜕变喻成长,尽显破茧之力。“倦意”不是疲惫的呻吟,而是蝉蜕前的积蓄;“年轮新添的圈”不是岁月的负担,而是树木向天空致敬的宣言。这“蜕变”如凤凰涅槃,如巨龙腾渊,每一次疲惫都成为新生的序章,每一道年轮都成为攀登的阶梯。
“深吸朝露清冽,对七月拱手作别,转身向八月舒展臂弯”,以仪式感收束,完成精神的洗礼。“深吸朝露”是与自然的能量交换,是对天地的虔诚感恩;“拱手作别”是对过往的尊重,而非留恋;“舒展臂弯”是向未来的拥抱,充满开放与接纳的豪情。这一连串动作,如祭天礼地的仪轨,庄重而豪迈,让个体的生命与季节的轮回完成神圣的对接。
五、山海为证:未来奔赴时的金石盟约
末节“山海有信,终会如愿”,以天地为誓,立下跨越时空的盟约。“山海有信”四个字,重若九鼎——山盟海誓从来不是儿女情长的私语,而是壮士断腕的决心,是精卫填海的执着。这“信”是愚公移山的信念,是大禹治水的承诺,让所有的期盼都有了坚实的依托。
“惊喜正乘着第一缕新凉,如约抵岸”,以拟人化的笔触,写尽未来的可期。“惊喜”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必然的收获;“如约抵岸”不是侥幸的降临,而是耕耘后的结果。“第一缕新凉”是季节的信使,带着秋天的丰盈,也带着收获的甘甜,让等待成为充满希望的修行。
“凉意悄然沁透窗纱的经纬”,以细微见宏大,暗藏天地玄机。“凉意”不是萧瑟的前奏,而是酷暑后的清凉,是万物生长的转机;“窗纱的经纬”是生活的肌理,是世界的网络,凉意的渗透,是新的气息对旧有格局的重塑,于无声处听惊雷。
“愿怀揣微光,希冀作伴,前路舒展”,以愿景为帆,驶向理想的彼岸。“微光”是暗夜中的星火,是绝望中的希望;“希冀作伴”是与信念同行,不孤独,不止步;“前路舒展”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如江河奔涌,如大道康庄。这愿望不是空泛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追求,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与渴念的风景、期盼的人重逢无言”,以留白的手法,写尽心灵的契合。“重逢无言”不是疏离,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是历经万水千山后的相视一笑。那“渴念的风景”是理想的彼岸,“期盼的人”是同道的知己,这种重逢,是灵魂的相遇,是精神的共鸣,于静默中显豪迈。
“八月的门扉,被晨风日日轻唤”,以门扉为喻,写尽时代的召唤。“门扉”是新的起点,是未竟的征程;“晨风轻唤”是时代的号角,是历史的催促。“轻唤”如岳母刺字的针,如祖逖闻鸡的啼,每一个清晨都成为出发的良辰。
“递来一封未启的信笺,墨香犹暖”,以信笺作结,留下无穷的想象。“未启的信笺”是未知的未来,是待写的传奇;“墨香犹暖”是文明的温度,是希望的余韵。这信笺里,有星辰大海的邀约,有山河壮丽的蓝图,八月的开篇充满无限可能。
六、诗人风骨:以笔为舰,在时代的浪涛中扬帆
观冯计英其人其诗,恰如观一株生长于山海之间的青松:深扎文化的沃土,沐浴时代的阳光,枝干挺拔,直指苍穹。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研究员,她的诗有文化的厚度——鸟虫篆的古老纹路与现代诗的自由韵律在字间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璀璨的火花。作为诸多文学社团的核心成员,她的诗有社群的温度——签约作家的身份不是光环,而是传递精神火炬的责任,让每一行诗句都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其诗之“大气磅礴”,源于格局之阔:从蝉声的尾韵到山海的盟约,从个体的告别到时代的登场,她的笔始终与天地同呼吸,与岁月共脉搏,故能在方寸之间容纳万里江山、千年历史。其诗之“豪迈”,源于情感之真: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皆发自肺腑,不事雕琢,故能以真情动人心魄,以赤诚感天动地。
当今之世,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冯计英这般的豪迈之笔。当不少文字沉溺于个人的小悲欢,她的诗如黄钟大吕,提醒我们:诗歌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玩物,而是时代的号角,民族的心声。从七月的蝉声到八月的门扉,从昨日的花痕到未来的信笺,她用笔墨证明:真正的诗人,既是季节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开创者;既是自然的聆听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
掩卷沉思,冯计英的《季节踏进八月的门槛》,如一座横跨时空的桥梁:一头连着逝去的岁月,让告别充满力量;一头通向未来的远方,让新生充满希望。其笔力之雄,可与苏轼“大江东去”的气魄媲美;其情怀之壮,堪比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这般诗作,不是案头的摆设,而是民族的精神库存;不是一时的唱和,而是历史的永恒注脚。
愿冯公持此笔,继续书写时代的壮歌;愿世人读此诗,皆能汲取前行的力量。如此,则诗之幸,国之幸,民族之幸也!